顾少华 作品数:7 被引量:6 H指数:2 供职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政治法律 更多>>
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的“东亚——读白永瑞先生的《思想东亚》 2014年 东亚人之间在"已知"与"欲知"相互作用下建构的认知与记忆矛盾重重,而朝鲜半岛的分段体制更是东亚范围内一大隐忧。韩国著名学者白永瑞巧妙地将"东亚"置于知识论的论述场域,提出极具创见的"作为知性实验的东亚"和"双重周边的视角",试图探寻去中心的东亚秩序及东亚脉络里的和平。这种新的思想视角和维度对当下审视东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顾少华晚清中国的“彼得兴俄”叙事及其演变 2018年 19世纪30年代,"彼得大帝"经传教士引介而进入汉文知识世界。由弱转强、易贫为富的"彼得兴俄",作为隐喻时局政治的优良载体,先是被塑造为"游历—兴国",后又被建构为"游历—变法—兴国",至戊戌时期已基本形成一个情节完整的改革故事。在此背后,既有晚清政治实践的诉求,也有传统思想资源的影响,抑或说是"华夷"观主导下,将异国之君彼得拟构为本土圣王的书写策略。而到1900年前后,在"彼得兴俄"文本中,逐渐渗入基于西方话语的"野蛮—文明"视角,特别是晚清最后十年的西洋史教科书,又为"野蛮—文明"的叙事增添了历史分期与地理区隔的价值意义。"彼得兴俄"也从中国历史叙述结构转向西方经验的线性框架,成为此后叙事雏形及"近代化"符号的滥觞。 顾少华关键词:彼得大帝 光绪 知识史 《资治通鉴纲目》作者问题新探 被引量:2 2017年 赵师渊入朱门不早于淳熙八年,并未参与《资治通鉴纲目》初稿的编修,而是在朱熹晚年时,帮助其师"整顿"《纲目》,并至少承担了汉、唐部分的修订。"赵师渊作目"最初因王柏对史料的误读而起。元、明时期《纲目》成为史学义理取向的典范后,"赵师渊作目"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叙述策略,在阐释《纲目》书法的论说中得到凸显。明中期以后,信奉治史实证路径的文人群体宣扬《纲目》出自赵师渊之手,以此消解《纲目》在史学义理维度的典范意义。而无论是"赵师渊作目"或"赵师渊撰《纲目》",其载体是关涉《纲目》阅读、阐发、评价、接受等性质的文本。在此类文本中,虽然"赵师渊作目"说的表象是一致的,但其背后蕴含的史学观念在明中期发生了翻转,从阐释经典转为解构典范,由宋学取向转为汉学立场。 顾少华关键词:《资治通鉴纲目》 清末“历史哲学”概念的创制 2017年 "历史哲学"在传统史学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该名词不属于传统汉语资源,是清末舶自日本的新词,在中文语境中最初出现是1900年左右。其源头可追溯至威尔逊、弗林特的"philosophy of history",前者表征伏尔泰《风俗论》的历史叙事模式,后者指称以哲学思维解释历史。19世纪末,威尔逊、弗林特之书传至日本,分别由铃置仓次郎、家永丰吉译为和文。铃置、家永笔下的"历史哲学"是经盛行日本的文明史话语规训的新概念,并掺杂"脱亚入欧"的政治隐喻。1900年前后,铃置、家永的"历史哲学",由康、梁一派引入,并依附文明史话语,作为一个新概念符号进入《新史学》文本,由此获得自身在中文语境中的最初合法性。 顾少华关键词:历史哲学 文明史 知识社会史视野下的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新探 被引量:3 2017年 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历来被学界视为传统史学义理转向过程中的圭臬之作,影响深远。现有的研究往往注重对其体例与思想的阐发,而忽略了其典范地位的建构性质。换言之,印刷、阅读等文本的传播、接受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消费,也是一种再生产和建构的过程。南宋时,《纲目》刊布后,其定位尚处于游移状态。一方面,《纲目》被纳入"通鉴学"体系,以羽翼《通鉴》而存在。这种形象的塑造,并没有触动时人观念中《通鉴》因中兴编年而尊享仅次于《春秋》的地位。另一方面,《纲目》又被认为回归《春秋》劝惩之法,几与《春秋》争辉。此类认知建构,已隐然有《纲目》取代《通鉴》原有地位之势。这两种并存的认知,经历宋末元初正统论的讨论,被进一步选择,其中《纲目》归于"通鉴学"的认知逐渐被过滤。史学系谱内的秩序也得到一次较大的变动。《通鉴》被视为"鲁国旧史",《纲目》则贵为拟《春秋》的"史中经",此后仿从、阐释《纲目》,蔚然成风。 顾少华关键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纲目》 朱熹“八书”与《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真伪新考 被引量:4 2016年 朱熹"八书"和《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的真伪问题是学界的一段公案。"八书"反映了庆元四年左右,赵师渊相助朱熹"整顿"《纲目》一事。这符合朱熹晚年将《纲目》纳入"整顿"新旧诸书的计划。更为重要的是,"八书"所显示的赵氏修订《纲目》的具体工作、朱熹对《纲目》条例的认知及行文措辞等细节,无一有违史实,足见"八书"出自朱熹之手,旁人断然无法伪造。"八书"为真是论定《凡例》真实的重要基础。通过"八书"可以确认《凡例》来源可信、可靠。同时,以朱熹其他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审视《凡例》的主旨和细节,亦无违戾处。因此现存《凡例》系朱熹手定。至此"八书"和《凡例》的真伪悬疑得以化解,二者可被确定为真。 顾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