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强

作品数:4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陆面
  • 2篇陆面过程
  • 2篇陆面过程模式
  • 1篇中国东部降水
  • 1篇生态
  • 1篇湍流通量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变化特征
  • 1篇夏季
  • 1篇近地
  • 1篇近地层
  • 1篇环境敏感区
  • 1篇环评
  • 1篇黄土高原
  • 1篇黄土高原地区
  • 1篇降水
  • 1篇公路
  • 1篇公路建设
  • 1篇旱区

机构

  • 4篇兰州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4篇李强
  • 3篇左洪超
  • 2篇杨启东
  • 2篇赵静
  • 1篇朱玲
  • 1篇吴官胜
  • 1篇李友鹏
  • 1篇董龙翔
  • 1篇陈继伟
  • 1篇杨扬
  • 1篇潘峰
  • 1篇陈伯龙
  • 1篇仝纪龙
  • 1篇王丽娟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环境保护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陆面过程模式TBLSHAW的设计及其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改善陆面过程模式在半干旱地区的模拟能力,在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 Model)模式和CoLM(Common Land Surface Model)模式参数化方案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SACOL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得到的部分土壤和近地层的研究结果,利用SHAW模式的动力框架,发展了一个新的陆面过程模式TBLSHAW(Two-Big-Leaf-SHAW)。该模式由一层植被、多层土壤和湍流边界层构成。在植被层主要采取双大叶模型计算能量平衡;土壤层利用水热耦合传输模型计算土壤温度和湿度,并包含了冻融、蒸发及降水渗透等物理过程;湍流边界层采取莫宁—奥布霍夫理论计算湍流通量。最后利用SACOL站获取的观测资料,对TBLSHAW模式进行了模拟检验。结果表明,TBLSHAW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半干旱地区各项陆面过程特征的变化趋势;模拟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与观测值的偏差较小,模式效率和相关系数较高;模拟的净短波辐射及向上长波辐射较好;但是模拟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与观测值偏差较大,这可能与该地区的能量闭合度较低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杨启东左洪超董龙翔赵静李强
关键词:陆面过程模式半干旱区黄土高原
“以新带老”在公路环评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在公路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的避绕往往存在滞后现象。将工业项目环评中"以新带老"的思想引入公路环评,更有利于从源头消除公路建设的环境隐患。
李友鹏潘峰仝纪龙吴官胜李强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评环境敏感区生态
近地层能量闭合度对陆面过程模式影响被引量:17
2012年
大量近地层观测试验表明,利用涡动相关法观测的湍流通量小于近地层可利用能量,即近地层能量是不闭合的,这种不闭合度一般为20%甚至更高.而陆面过程模式是基于地气间能量平衡建立,并且模式中的湍流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通常根据实际观测的湍流通量来确定,因此能量不闭合必将对陆面过程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春季SACOL站的近地层观测资料,依据能量守恒将能量不闭合中的残余能量通过波文比分配到观测的湍流通量中,即修正涡动相关法观测的湍流通量使得近地层能量达到平衡;之后分别利用观测和修正的湍流通量,建立了能量不闭合和闭合情形下的湍流参数化方案,借助陆面过程模式SHAW,通过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方法考察近地层能量闭合度对陆面过程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地层能量闭合对陆面过程模式有显著的影响:在陆面过程数值模拟中,当应用近地层能量不闭合的湍流通量形成的湍流参数化方案时,陆面过程模式会明显高估地表长波辐射及土壤温度;但当应用修正湍流通量使得近地层能量达到闭合形成的湍流参数化方案后,在不改变任何地表土壤物理生化属性的情况下,陆面过程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长波辐射和土壤温度.
杨启东左洪超杨扬陈继伟李强赵静
关键词:湍流通量陆面过程模式
夏季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被引量:37
2010年
根据我国1961—2008年气温、降水量的地面观测资料,1971—2000年高空观测位势高度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NCEP再分析资料的气温和位势高度与实际观测值在整个中国地区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适用于中国地区气候年际变化特征的研究。(2)南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和东伸指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几乎相同,对中国降水的影响作用也几乎一致。(3)根据奇异值分解和相关分析发现,当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偏大、位置偏南时,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偏多;当南亚高压面积偏小、位置偏北时,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则偏少。造成这种影响的物理机制是当南亚高压偏大、位置偏南时,中国南部及西太平洋洋面受反气旋环流异常的控制,有利于暖湿气流向长江流域输送,且长江中下游为一气流辐合区,造成该地区降水量偏多;当南亚高压偏小、位置偏北时,水汽输送条件较差,且长江中下游为一辐散区,不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量的产生。
朱玲左洪超李强陈伯龙王丽娟
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东部降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