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飞龙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水土
  • 4篇水土保持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安全
  • 2篇水土保持综合...
  • 2篇突变级数
  • 2篇突变级数法
  • 2篇高原沟壑区
  • 2篇沟壑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生长
  • 1篇生态安全评价
  • 1篇生态安全研究
  • 1篇退耕
  • 1篇退耕还林
  • 1篇退耕还林还草
  • 1篇退耕还林还草...
  • 1篇流域
  • 1篇还草
  • 1篇黄河流域

机构

  • 5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李宗杰
  • 5篇田青
  • 5篇宋玲玲
  • 5篇魏雅倩
  • 5篇康飞龙
  • 2篇张富

传媒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PSR模型的甘肃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和农村年鉴数据,采用PSR模型,建立了甘肃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归一化法、均方差赋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用加权指数法计算研究区的生态安全度,研究甘肃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现状。结果表明,(1)1986-2011年研究区生态安全指标中生态环境响应指标安全指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3大指标中,状态指标平均贡献率为37.28%,响应指标平均贡献率为21.43%,压力指标的变化趋势最明显,对生态安全指数的相对贡献率也最大,平均贡献率达到41.66%;(2)1986-2011年甘肃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总体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26年来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程度的总体变化态势为从风险态向较安全态转变,生态安全度由1986年的0.36增加到2011年的0.70,增加了49%;(3)26年间甘肃黄河流域的平均生态安全度为0.46,整体上研究区的生态安全度处于Ⅳ等级,安全状态处于风险态。所以对甘肃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刻不容缓,应该在当前的基础之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根本上确保区域的生态安全。
宋玲玲田青李宗杰康飞龙魏雅倩
关键词:生态安全水土保持黄河流域
基于水土保持的甘肃省生态安全评价被引量:22
2015年
运用甘肃省统计年鉴、农村年鉴和水土保持公报数据,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12个评价指标,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甘肃省进行生态安全的空间评价。结果表明:(1)26年间,研究区3大指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状态指标平均贡献率为30%,响应指标平均贡献率为27.5%,压力指标的变化趋势最明显,对生态安全指数的相对贡献率也最大,平均贡献率达到42.5%;(2)通过对甘肃省3大流域的逐一分析得出,全省的生态安全度由1986年的0.31到2011年的0.67,虽然全省的生态安全度有较大提高,但确保全省生态安全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3)1986—2011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平均生态安全度为0.36~0.58,整体上研究区的生态安全度处于Ⅲ、Ⅳ等级。其中天水市的生态安全度较高也较稳定,而其他市州应该在当前的基础之上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力度,从根本上确保区域的生态安全。
李宗杰田青宋玲玲康飞龙魏雅倩
关键词:生态安全水土保持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目的:评价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1988-2011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完善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 方法:基于甘肃省水土保持统计年报等统计资料,采用突变级数法对1988-2011年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水...
康飞龙田青张富李宗杰魏雅倩宋玲玲
关键词: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1988-2011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完善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方法】基于甘肃省水土保持统计年报等统计资料,采用突变级数法对1988-2011年甘肃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高原沟壑区全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值由1988年的0.298提高到2011年的0.856.1988~2011年间高原沟壑区各县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值介于0.128~0.824之间,1988水土保持效益整体较差,泾川县(0.285)、正宁县(0.299)的评价值相对较高;2000年正宁县(0.512)的评价值最高,镇原县(0.357)的评价值最低;2011年西峰区(0.824)的评价值最高,镇原县(0.638)的评价值最低;2011年与1988年对比,西峰区和崇信县的评价值增加相对较大,分别增加了0.663、0.673,而镇原县的评价值增加较小,增加了0.462.【结论】经过23a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显著提高;2000年以后梯田建设对水土保持效益提升的贡献相对减小,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水土保持效益提升的贡献相对增大.
康飞龙田青张富李宗杰魏雅倩宋玲玲
关键词:突变级数法水土保持高原沟壑区
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被生长状况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究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建设的植被的生长状况与适宜性.【方法】通过对典型地貌区实地调查,得到研究区植被状况的数量指标值(树种、高度、密度、频度、显著度等),分析与评价当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植被的生长状况.【结果】会宁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所选用的林木和草本植物均较适宜研究区的生长环境,在不同的地貌区林木的种植基本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研究区植物重要值的计算分析得出,流域内刺槐的重要值(0.871 6)最大,是乔木林群落的优势树种,其他各树种重要值依次减小,各树种生长状况良好,群落结构合理;研究区山杏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柠条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紫花苜蓿的高度由沟壑区-梁区-塬区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会宁县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面积大幅度增加,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宋玲玲田青李宗杰康飞龙魏雅倩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