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敏芝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1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篇等词
  • 1篇语义
  • 1篇语义关联
  • 1篇语义演变
  • 1篇上古
  • 1篇上古汉语
  • 1篇宋代
  • 1篇所字
  • 1篇助词
  • 1篇结构助词
  • 1篇古汉语
  • 1篇汉语
  • 1篇VP

机构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刘敏芝

传媒

  • 1篇中国语文
  • 1篇辞书研究
  • 1篇河北广播电视...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2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从范围义到程度义--以“天下”等词为例
2022年
文章考察了“天下”等词的语义演变,进一步证明了汉语中存在从范围义到程度义的语义关联。在先秦汉语中,“天下”从语义实在的处所范围词演变为表示“某种性质程度最高”的程度义。这种语义演变与其所处定语位置有密切联系,也与“天下(之)NP”中NP的性质以及整个“天下(之)NP”的语法功能有关。这种语义关联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世界、宇宙”等的词义演变迹象是典型的例子。文章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这一语义演变背后的动因。
刘敏芝
关键词:语义演变语义关联
宋代结构助词“底”的新兴用法及其来源被引量:18
2006年
汉语的结构助词"底"在唐代开始产生,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用法。这些新兴的用法包括:1.X 底动/形;2、在某些动宾复合词或动宾短语中间插入指人的名词加"底",表示某人是动作的对象(类似现代汉语的"开他的玩笑");3、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与"是"配合指示句子焦点(类似现代汉语的"我是昨天进的城");4、用于假设复句,相当于"的话",是语气助词。本文对宋代新兴的"底"的用法及其在后代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且对它们的来源及"的"的语法化进行了探讨。
刘敏芝
关键词:宋代结构助词
上古汉语“S之所以VP”结构中“之”的性质——兼论“所”字
2012年
上古汉语"S之所以VP"结构中"之"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之"是结构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一种认为"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比较这一结构中"所"、"所以"、"所以VP"的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认同将"之"看做定语标记的主流意见。
刘敏芝
关键词:上古汉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