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娜

作品数:28 被引量:291H指数:11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骨折
  • 16篇血栓
  • 16篇静脉
  • 16篇静脉血
  • 16篇静脉血栓
  • 15篇深静脉
  • 14篇血栓形成
  • 14篇静脉血栓形成
  • 11篇深静脉血栓
  • 9篇深静脉血栓形...
  • 8篇关节
  • 6篇下肢
  • 6篇骨折患者
  • 5篇术后
  • 5篇髋部
  • 4篇胫骨
  • 4篇下肢骨折
  • 3篇手术
  • 3篇围手术
  • 3篇围手术期

机构

  • 28篇西安交通大学
  • 13篇西安医学院
  • 4篇陕西中医药大...
  • 4篇延安大学

作者

  • 28篇杨娜
  • 26篇张堃
  • 19篇田丁
  • 13篇王鹏飞
  • 10篇李忠
  • 8篇朱养均
  • 7篇王谦
  • 7篇薛汉中
  • 6篇路遥
  • 5篇孙亮
  • 5篇张斌飞
  • 4篇冯东旭
  • 4篇王虎
  • 4篇马腾
  • 4篇付亚辉
  • 4篇庄岩
  • 4篇宋哲
  • 4篇衡立松
  • 4篇王宝辉
  • 3篇张军

传媒

  • 7篇骨科
  • 5篇中华创伤骨科...
  • 4篇中国骨与关节...
  • 4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8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凝治疗对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研究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10诊治的348例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抗凝组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 qd),术前12 h停药,术后12 h伤口无明显出血,拔除引流管时再次给药,对照组则不应用抗凝药物,2组均给予足底静脉泵物理治疗;术后2、30 d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统计血栓发生率、分布及转归情况。结果术后发生DVT 17例(4.89%),抗凝组7例,对照组10例。术后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3,P=0.385);2组术后在DVT分布、累及肢体和静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43,P=0.656;χ~2=2.205,P=0.364;χ~2=0.957,P=0.916)。所有患者获得30 d随访,2例仍存在远端肌间静脉血栓,但无临床症状;复查超声显示血栓未向近端蔓延,均未出现致死性肺栓塞(PE)。结论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较低,给予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即可,临床上应结合RAPT评分充分评估患者并发VTE的危险程度,避免盲目进行抗凝治疗。
尚昆付亚辉王鹏飞王虎王宝辉杨娜薛汉中刘宏亮张红张堃
关键词:下肢骨折
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17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78例,女101例;年龄为62~91岁,平均79.5岁;股骨颈骨折7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0例;采用内固定治疗109例,髋关节置换70例。根据患者受伤后开始抗凝的时间不同分为3组:抗凝1组74例,受伤后<24 h开始抗凝;抗凝2组36例,受伤后24~48 h开始抗凝;抗凝3组69例,受伤后>48 h开始抗凝。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2 h停药,术后8~12 h继续使用药物抗凝。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84例患者围手术期发生DVT,发生率为46.9%(84/179)。抗凝1组、抗凝2组及抗凝3组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7.0%(20/74)、47.2%(17/36)、68.1%(4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06,P<0.001),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受伤后越早开始抗凝,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越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受伤后早期正规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
张诚诚路遥任程孙亮王谦马腾李明李忠张堃张聪明许毅博黄强段宁刘宏亮薛汉中林华杨娜戚鸿飞崔玉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置换创伤骨科围手术期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术后血栓形成可能原因分析被引量:26
2020年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血栓形成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259例;年龄范围65~94岁,平均年龄77.2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术前术后都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学指标、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108例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29.92%,其中男性26例(24.07%),女性82例(75.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127,95%CI:1.134~3.989,P=0.019)、冠心病(OR:1.692,95%CI:1.056~2.713,P=0.029)、受伤至入院时间(OR=1.677,95%CI:1.037~2.712,P=0.035)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期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68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46.54%。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分型:(1)近端血栓2例(1.19%);(2)远端血栓143例(85.12%);(3)混合血栓23例(13.69%)。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与下肢骨折侧别的关系:(1)血栓与骨折患肢同侧84例(50.00%);(2)血栓位于骨折患者健侧19例(11.31%);(3)患者双下肢均有DVT发生65例(38.69%)。结论延迟入院>48 h,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为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前已有且术后未消失的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48.81%,术后新发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51.19%。对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需行术前、术后多次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变化,做好防治工作。
乔瑞杨佳瑞陈豪杰杨琨张子龙杨娜李树灏许帆宋哲田丁朱养均张堃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浅谈骨性关节炎病人的常规护理和心理干预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的常规护理及心理干预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对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护理,80例骨科病人,临床诊断骨性关节炎,分成2组,即心理护理干预及常规玻璃酸钠关节腔注...
杨娜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常规护理心理干预
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西安红会医院收治的997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男382例,女615例;平均年龄为72.3(17~102)岁。其中股骨颈骨折49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7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34例。根据术前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双下肢血栓组、非双下肢血栓组。对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术前的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两种以上的内科疾病、无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97例髋部骨折病人中66例(6.62%)术前发生双下肢DVT。双下肢血栓组与非双下肢血栓组病人的性别、骨折类型、术前D-二聚体水平、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合并内科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病人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95%CI(1.153,12.367),P=0.028]、受伤至手术时间>7 d[95%CI(1.087,3.178),P=0.023]为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发生率约为6.62%;病人的年龄>6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 d是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健平薛汉中王鹏飞张斌飞李明杨娜田丁李忠张堃
关键词:髋骨折发生率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致伤能量的关系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致伤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7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住院的1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chatzker分型,低能量组(SchatzkerⅠ-Ⅲ)X线表现为单纯外侧平台的劈裂或压缩骨折(n=63);高能量组(SchatzkerⅣ-Ⅵ)X线表现为胫骨平台内侧踝或双髁的骨折、干骨后端分离(n=77)。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了双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血栓发病率、住院天数、术中失血量、术前D-二聚体等指标。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和药物预防血栓。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复查双下肢超声并记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经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术前和术后胫骨平台骨折血栓发病率分别为36.43%和46.43%。低能量组术前血栓发病率为31.75%(20/63),高能量组术前血栓发病率为40.26%(31/77)。低能量组术后血栓发生率为44.44%(28/63),高能量组术后血栓发病率为48.05%(37/77)。统计分析显示高能量组和低能量组术前(P=0.298)和术后(P=0.785)血栓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能量组和低能量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分别为(11.94±4.18)d,(9.56±2.54)d],手术期间的失血量[分别为(208.96±224.43)ml,(129.68±142.14)d]和术前D-二聚体的水平[分别为(2.39±3.38)mg/L,(1.21±2.32)mg/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期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血栓的发病率很高,但血栓大部分集中在膝关节远端。虽然高能量致伤和低能量致伤血栓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但也应警惕血栓发生。
李嘉浩王鹏飞张斌飞庄岩薛汉中屈霜威费晨杨娜田丁张堃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被引量:71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2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82例,女142例;年龄为65~93岁,平均77.4岁;股骨颈骨折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28例。关节置换101例,内固定123例。分别于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于术前及术后进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结果本组患者经B超检查,术前发生DVT64例(28.6%),主要集中于伤后3~6d;血栓类型:远端血栓53例(82.8%),混合血栓11例(17.2%)。术后发生DVT118例(52.7%),主要集中于术后3d内;血栓类型:远端血栓105例(89.0%),近端血栓1例(0.8%),混合血栓12例(10.2%)。本组患者人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血浆D-二聚体浓度平均分别为(11.88±13.42)、(9.29±10.99)、(10.25±9.04)、(7.93±7.04)、(7.00±6.5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48,P=0.012);入院时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术前1d、术后3d、术后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569。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率高,以远端血栓为主。围手术期DVT多发生于伤后3~6d及术后3d内。入院时及术后1d患者D-二聚体浓度较高。D-二聚体检查在髋部骨折患者DVT筛查中意义有限。
付亚辉王鹏飞王宝辉田丁杨娜刘萍冯尚华王虎李明张堃
关键词:髋骨折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
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被引量:18
2019年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参加研究。其中男314例,女371例,年龄(59.83±19.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干骨折3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胫腓骨干骨折61例,踝关节骨折74例,足部骨折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85例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中发生下肢DVT者144例,发生率21.02%,其中近端血栓与混合血栓的总发生率为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会对下肢DVT形成产生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下肢骨折患者应及时就医,入院后尽早进行DVT预防和诊治,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
李树灏张堃衡立松冯东旭蔡枭田丁杨娜王鹏飞朱养均
关键词:下肢骨折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
骨盆与髋臼骨折86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估骨盆与髋臼骨折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笔者自2013-07—2015-11共诊治86例骨盆与髋臼骨折。受伤后1~2周内行CT静脉造影检查,定义腘静脉及其以上近端静脉的血栓和肺栓塞有临床意义。分析静脉血栓与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体重指数、创伤严重程度、卧床时间、手术治疗之间的关系。结果 29例发生静脉血栓,其中有临床意义的静脉血栓19例(22.1%)。骨盆骨折与髋臼骨折之间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盆骨折中,垂直剪切骨折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0%,显著高于前后压缩或侧方压缩骨折静脉血栓的发生率(P=0.026)。年龄>50岁是静脉血栓的一个高危因素(P=0.034)。结论骨盆和髋臼骨折患者VTE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高能量损伤的老年骨盆骨折患者,应该注意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
冯尚华付亚辉王鹏飞王虎田丁杨娜张堃尚坤
胫腓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并观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8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14例,女66例;年龄16~83岁,平均47.6岁;分别于入院时、术前1 d、术后1 d、3 d、5 d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在术前及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所测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差别。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54例(30%)患者出现DVT。术前出现DVT 39例(21.7%),DVT类型:混合1例,远端38例;14例术后消失;术后出现DVT 40例(22.2%),DVT类型:近端1例,混合1例,远端38例;15例为术后新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是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VT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都高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4。当D-二聚体临界值为1.4 mg/L时,其诊断DVT的敏感性为0.944,特异度为0.246,特异性较差;当D-二聚体的浓度为4.45 mg/L时,其诊断DVT的敏感性为0.574,特异度为0.817,此时特异性最高。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有一定的发生率,以腘静脉以远的远端DVT为主。临床上对于高龄、入院及术后血浆D-二聚体升高、术前等待时间较长的患者要警惕DVT的发生。D-二聚体对于胫腓骨折患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推荐临界值设为4.45 mg/L。
李杰王谦王鹏飞路遥张斌飞李忠杨娜田丁张堃
关键词:胫骨腓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