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
-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H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7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管通路不同分为内瘘组(n=50例)和导管组(n=27例)。内瘘组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行HD治疗,导管组采用永久性皮下隧道带涤纶套导管(CTC)行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铁(Fe)、铁蛋白(Fr)、血红蛋白(Hb)、钙(Ca)、磷(P)、甲状旁腺素(PTH)、尿素氮(BUN)、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1年后的Fe、Fr、Hb、Ca、P、PTH、BUN、Cr、β2-M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瘘组治疗后的CRP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瘘组的感染及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F较中心导管能减轻患者微炎症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HD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
- 潘金英陈友明郑露莉田洁曾艳
- 关键词: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
- 强制性感染管控措施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分析强制性感染管控措施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CAI)的群体特征、感染率、病原菌及药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67例,其中施行强制性管控前(2019年3月—2020年2月)患者295例,施行强制性管控后(2020年3月—2021年2月)患者272例。收集管控前后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置管部位)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对管控前后VCAI群体特征变化、感染率、病原学结果及药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管控后感染率为10.29%(28/272),低于管控前的16.27%(48/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37)。管控后患者平均年龄较管控前更高(Z=-6.889,P<0.01)。管控前分离出病原菌58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3.79%,管控后分离出病原菌33株,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4.55%,管控后革兰阳性菌感染较前有明显下降(χ^(2)=3.899,P=0.048)。管控前检出多重耐药菌28株(48.28%),管控后检出多重耐药菌23株(69.70%)。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苯唑西林耐药率均>50%;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严重,但分别对粪肠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突出。革兰阴性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耐药率较低;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50%;替加环素对阴性、阳性菌均覆盖良好,且未发现耐药菌。结论 强制性感染管控是行之有效的VCAI防控措施,在目前已形成习惯的基础上可常态化保持。管控后感染人群年龄增大,革兰阳性致病菌检出率下降,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上升,故应加强老年患者的管理,优选颈内静脉作为置管部位并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临床推荐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作为经验性全身用药,抗�
- 曾艳陈友明田洁郑晓艳
-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感染维持性血液透析病原菌
- 醋酸钙片联合司维拉姆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醋酸钙片联合司维拉姆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高磷血症患者96例,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单一醋酸钙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司维拉姆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指标包括血磷、钙磷乘积、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质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治疗前2组血磷、钙磷乘积及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磷、钙磷乘积及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碱性磷酸酶及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碱性磷酸酶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高密度质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高密度质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醋酸钙片联合司维拉姆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高磷血症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 田洁陈友明曾艳
- 关键词:血液透析高磷血症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与微炎性反应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与微炎性反应状态等因素的相关性,寻求改善睡眠质量的关键点。方法:将入组的14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将研究对象分为睡眠良好组(PSQI评分≤5分)和睡眠不良组(PSQI评分>5分),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资料为观察项目,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观察项目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结果:14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不良的发生率为58.5%。其中年龄、透析龄、BDI评分、SAG评分、hs CRP、血红蛋白、肌酐、血钙、血磷、i 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提示hs CRP、透析龄、BDI评分、SAG评分、血磷、i PTH有统计学意义,且OR>1。结论:微炎性反应状态、透析龄、抑郁、营养不良、血磷、i PTH为睡眠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改善微炎性反应状态、调节i PTH水平及钙磷代谢对睡眠质量至关重要。抑郁对睡眠影响显著,精神层面的治疗与躯体治疗有一样重要的临床意义。
- 曾艳
- 关键词:血液透析睡眠质量
- 不同浓度和容量的封管液对中心静脉导管渗漏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不同容量、不同浓度封管液对中心静脉导管渗漏情况的影响,以探索安全、有效的封管策略。方法根据葡萄糖浓度及封管液体积分为4个实验组:10%葡萄糖标定容量封管组(LV组)、25%葡萄糖标定容量封管组(HV组)、10%葡萄糖4/5标定容量封管组(LLV组)、25%葡萄糖4/5标定容量封管组(HLV组)。通过建立恒温体外循环装置模拟人体环境,各组按要求封管,观察封管后30 s,10、30 min,1、4、12、24、48 h导管渗漏率及导管动静脉尖端封管液浓度变化,并比较各组间随时间发生的浓度变化,依此选择相对理想的封管方案。结果48 h总体渗漏率:HV组>LV组>HLV组>LLV组。LV组、HV组封管后30 s导管动脉侧(A端)、静脉侧(V端)浓度即开始下降,LLV组与HLV组在封管后前10 min各端浓度无变化。最终LV组A端浓度(303.22±0.97)mmol/L,V端浓度(307.67±1.09)mmol/L;HV组A端浓度(607.50±0.66)mmol/L,V端浓度(612.78±0.70)mmol/L;LLV组A端浓度(452.78±0.41)mmol/L,V端浓度(455.09±1.35)mmol/L;HLV组A端浓度(921.63±1.41)mmol/L,V端浓度(925.49±0.85)mmol/L。各组全时段A端浓度均低于V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组封管方案均有不同程度渗漏,综合考虑安全性及有效性,4/5标定容量的高浓度封管方案更为理想。另外,封管液侧孔渗漏率大于尖端,可以考虑两端不同浓度的封管策略以防范血栓风险。
- 曾艳洪富源林苗
-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肝素
- 30例彩色多普勒及X线透视联合定位下中心静脉长期导管植入术
- 陈友明田洁曾艳
- 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血透导管拔管原因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血透导管拔管的原因。方法对福建省立医院2013年8月~2018年8月因导管丧失功能(以下简称“失功”)拔除长期血透导管的6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系统抽样法获得66例导管功能正常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资料为观察项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失功拔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符合入组标准的有419例,失功拔管率15.75%。主要失功原因为:导管功能不良、导管感染及导管脱出,分别占48.48%、24.24%及21.2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失功拔管组和对照组的年龄、血流量、血栓史阳性、血白蛋白、总胆固醇、脂蛋白a、二氧化碳结合力、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β=0.053,OR=1.062,95%CI=1.007~1.120)、C反应蛋白(β=0.057,OR=1.054,95%CI=1.011~1.098)、血流量(β=-0.034,OR=0.968,95%CI=0.944~0.993)、脂蛋白a(β=0.003,OR=1.003,95%CI=1.000~1.565)属于相关因素(P<0.05)。其中年龄、CRP的OR>1,血流量的OR<1,则考虑高龄、高CRP、低血流量为导管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蛋白a的OR>1,但95%可信区间包含1,则考虑高脂蛋白a可能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高CRP为长期导管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流量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脂蛋白a具有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意义。其中C反应蛋白的意义最为明确,有进行长期连续监测的必要。
- 曾艳陈友明
- 关键词: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