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3篇动脉瘘
  • 3篇先天
  • 3篇先天性
  • 3篇先心
  • 3篇先心病
  • 3篇介入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瘘
  • 2篇心病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病
  • 2篇血管
  • 2篇重度肺动脉高...
  • 2篇疗效
  • 2篇介入治疗
  • 2篇冠脉
  • 2篇肺动脉
  • 2篇肺动脉高压

机构

  • 1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薛强
  • 10篇张伟华
  • 9篇光雪峰
  • 8篇鲁一兵
  • 6篇杨栋
  • 4篇戴海龙
  • 4篇卢静
  • 2篇邓洁
  • 1篇章体玲
  • 1篇尹小龙
  • 1篇林春荣
  • 1篇张继磊
  • 1篇张涵
  • 1篇付娟娟
  • 1篇王洪涛

传媒

  • 5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特点及分型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smal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并探讨依据直径分型新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收治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成人先天性sCAF患者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及血流动力学等资料。分析瘘道直径与是否接受手术治疗的关系,评估瘘道直径水平预测sCAF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并计算界值。结果研究入选158例sCAF患者,女66例(41.77%),男92例(58.23%),年龄(44.94±17.35)岁,4例(2.53%)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11例(6.96%)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胸闷等疑似心绞痛发作和心悸等心律失常发作是主要症状,二者共占36.70%,心房颤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形式(8.86%)。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是最多见的瘘道(41.14%),其次为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5.32%)。大部分瘘道呈不同程度迂曲,且合并局限性狭窄和(或)扩张,继发病变最多见是动脉瘤形成(38.61%)。瘘道直径为(2.78±1.14)mm,肺动脉平均压(pulmonary artery mean pressure, PAMP)为(16.66±5.63)mmHg(1 mmHg=0.133 kPa),肺循环和体循环流量比值(flow ratio of pulmonary to systemic, Qp/Qs)为1.07±0.13。以瘘道直径中位数分组,直径较大组需要手术可能性较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AF瘘管直径与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界值为2.91 mm(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85.3%)。结论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自具特点,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瘘入肺动脉最多见,瘘道直径2.91 mm可作为细小分型的潜在最佳界值。
薛强光雪峰张伟华鲁一兵张记磊卢静
关键词: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冠状动脉造影成人
ICD患者心理障碍及其处理对策
目的: 了解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中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探讨心理障碍的病因与发病学机制,评价标准心理干预项目与综合治疗即“拼盘治疗”的疗效。 方法: 选取从1998年~2007年1...
薛强
关键词:心律转复除颤器心理障碍心理干预
文献传递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麻醉处理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确诊动脉导管未闭(343例)、房间隔缺损(428例)、室间隔缺损(229例)择期行介入封堵术10岁以下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组及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结果 2组患儿术中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中不良反应、术中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保留自主呼吸,顺利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结论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或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麻醉满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麻醉苏醒快,无明显临床区别.
章体玲光雪峰张伟华王洪涛杨栋薛强付娟娟
关键词: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麻醉
波生坦治疗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5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服用波生坦治疗,观察服药6月后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6 min步行试验、右室收缩末期内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服用波生坦后(1)肺动脉收缩压从(96±11)mmHg降为(86±10)mmHg(P<0.01),肺动脉舒张压(56±10)mmHg降为(46±9)mmHg(P<0.01).肺动脉平均压(73±11)mmHg降为(59±10)mmHg(P<0.05).肺血管阻力(17.8±1.9)Wood降为(13.1±1.7)Wood(P<0.01);(2)6 min步行试验从(136±40)m改善为(198±55)m(P<0.01);(3)右室收缩末期内径从(40±5)mm减为(36±6)mm(P<0.05).结论波生坦可降低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压,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右室功能.
鲁一兵戴海龙光雪峰张伟华薛强邓洁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
右冠脉急性闭塞时植入支架与择期支架疗效的对比研究
2014年
目的分析右冠脉急性闭塞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时植入支架与择期支架的疗效.方法选择急诊入院右冠脉急性闭塞患者43名,分为试验组(急诊造影时植入支架)23例和对照组(急诊造影时择期支架)20例.观察研究2组的一般资料、冠脉病变、术前术后血栓、血流情况、残余狭窄和预后情况.结果 2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在冠脉近段、中段、远段病变分布情况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栓和慢血流发生率上,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造影和择期支架后,在病变部位残余狭窄率和慢血流上,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栓和术后新发心血管事件上,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冠脉急性闭塞时出现了血栓,如果血栓负荷不重,可以急诊造影后直接PCI;如果急诊造影后血栓负荷较重,可以行PTCA后择期行PCI.
杨栋鲁一兵张伟华光雪峰邓洁薛强
关键词:闭塞血管支架术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新发偏头痛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新发偏头痛疗效,分析治疗影响因素,探讨发病机制。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后新发偏头痛的成年患者接受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月和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12月,偏头痛诊断、评估由神经科医师根据国际头痛协会标准独立进行。结果共纳入ASD封堵术患者1 006例,8.55%(86例)出现术后新发偏头痛,其中67.44%(58例)为先兆偏头痛,32.56%(28)为无先兆偏头痛,60.47%(53例)发生于封堵术后1周,68.60%(59例)为女性,平均年龄(39.76±12.94)岁(范围18~73岁),83例患者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治疗1、3、6、12月随访发现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发作强度较基线显著改善(P<0.05),治疗应答最佳显效时间为治疗6月。治疗1、3、6、12月总有效率分别为59.04%、72.23%、86.75%及74.70%。双抗治疗的影响因素是偏头痛初次发作时间。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成年新发偏头痛安全有效,潜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卢静薛强光雪峰张伟华鲁一兵杨栋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偏头痛
成人细小冠状动脉瘘介入封堵疗效评价及优化管理策略探讨
2019年
目的评价弹簧圈经皮封堵治疗成人细小冠状动脉瘘(smal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的安全性、有效性,并探讨此类患者的优化管理策略.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接受弹簧圈封堵治疗的成人sCAF患者114例,并收集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14例成人sCAF患者接受封堵治疗,男68例(59.65%),女46例(40.35%),年龄(43.68±19.72)岁,102例封堵治疗成功.61例(53.51%)患者sCAF起源于左冠状动脉,36例(31.58%)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7例(14.91%)起源于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是sCAF最常见瘘入部位(88.60%),依次是右心室(3.51%),右心房、左心室(均为2.63%),左心房(1.75%),最后为冠状静脉窦(0.88%).左前降支-肺动脉瘘最常见(43.86%),其次是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7.19%).瘘道直径(3.02±0.77)mm,植入弹簧圈数量为(2.02±1.43)枚.术中出现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动过缓1例,心脏骤停1例,窦道破裂1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提示22例(21.57%)残余分流完全消失,69例(67.65%)血流明显减少,11例(10.78%)残存细小瘘而不能完全封堵.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3~6个月.术后随访1~62个月,10例患者再次出现胸闷或胸痛、心悸等症状,无出血、心肌梗死、栓塞、原发冠状动脉闭塞及瘘管破裂等并发症,既往潜在显微瘘管显影18例,复发5例,残余瘘11例,其中6例需要再次封堵治疗.结论使用弹簧圈封堵治疗sCA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疾病风险、干预风险、最大获益及最佳成本/效益比是优化管理策略的决策基础.
薛强光雪峰卢静张伟华鲁一兵杨栋
关键词:冠状动脉瘘成人导管封堵弹簧圈
2012至2019年云南单中心肺高血压患者分类和诊治情况
2023年
目的分析云南单中心肺高血压(PH)患者的分类及诊治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住院的PH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合并症、靶向药物使用情况、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结果,分析PH分类构成比和诊治情况。结果共入选13590例PH患者,占同期住院总人数的3.09%(13590/440056)。PH构成以肺动脉高压(PAH)为主[55.50%(7542/13590)],其次为左心疾病所致PH[24.16%(3284/13590)];其中,PAH可细分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结缔组织疾病相关PAH、门脉高压相关PAH及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PAH(CHD-PAH)4种类型,以CHD-PAH为主[98.09%(7398/7542)]。PAH患者主要以青少年为主。2012至2019年PH住院患者中,儿童、青少年占比呈逐年递减趋势,中老年占比呈增加趋势;女性患者占比呈逐渐下降趋势,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律失常、肺炎者占比均呈递增趋势。行右心导管检查的患者共1034例[7.61%(1034/13590)]。超声心动图与右心导管检查结果的一致率为[86.98%(875/1006)]。PH患者中予以PAH靶向药物治疗的共2574例(18.94%),其中使用单药治疗者占58.16%(1497/2574)。使用靶向药物的PH患者中,主要以PAH患者为主[86.44%(2225/2574)],其中CHD-PAH患者占83.53%(2150/2574)。结论2012至2019年本中心住院的PH患者以CHD-PAH为主,接受右心导管检查和靶向药物治疗的比例较低,中老年PH患者占比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伴随合并症者占比也呈增长趋势。
冯晓岚鲁一兵杨栋薛强张继磊林春荣甘品张伟华光雪峰戴海龙
关键词:右心导管检查靶向药物
经皮介入治疗105例冠状动脉瘘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行经皮介入治疗105例冠状动脉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男性65例,女性40例,共有冠状动脉瘘150支,单支63例(60.00%),两支40例(38.10%),三支2例(1.90%).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63支(42.00%),前降支-肺动脉瘘70支(46.67%),前降支-左心房瘘10支(6.67%),回旋支-肺动脉瘘5支(3.33%),回旋支-左心房瘘1支(0.67%),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1支(0.67%).冠状动脉瘘直径(8.59±5.18)mm,弹簧圈封堵103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1例.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75例(71.43%),其中20例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残余分流;30例存在残余分流(28.57%),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可见4例存在残余分流,其中2例外科手术治疗,2例定期随访,22例(包含2例定期随访患者,20例术后残余分流患者)术后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分流.75例患者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心脏腔室大小较前减小,左心房[(31.61±4.09)mm比(32.78±5.08)mm,P<0.05];左心室[(44.79±5.28)mm比(49.14±5.05)mm,P<0.05];右心室[(18.27±2.26)mm比(19.78±3.55)mm,P<0.05].结论经皮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微创手术方法.
张涵尹小龙张伟华光雪峰鲁一兵薛强戴海龙
关键词: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超声心动图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基线低水平患者短期中等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冠脉斑块消退效应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评估短期中等剂量序贯长期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基线低水平患者冠脉斑块消退效应,使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为斑块消退评估依据。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接受IVUS指导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ACS合并LDL-C基线低水平患者随机分组为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3个月序贯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9月组与初始低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12月组。分别测定基线、治疗后1、3、6、12月血脂,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及IVUS,选取中度非罪犯冠脉斑块进行消退效应研究,并收集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研究入选56例患者,51例患者完成研究。2组患者年龄、性别、LDL-C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3、6、12月,两组(Total Cholesterol,TC)、LDL-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不同程度升高(P<0.05),TC、HDL-C组间无差异,3月后序贯治疗组LDL-C水平明显低于单一治疗组(P<0.05)。序贯治疗组(Triglyceride,TG)治疗12月出现有统计学意义降低(P<0.05),单一治疗组TG降低无统计学差异。序贯治疗组冠脉斑块容积减少明显优于单一治疗组(P<0.05),斑块容积减少及斑块容积减少百分比分别为2.68±2.25&1.14±1.99(mm3)、34.60±30.37&11.73±20.71(%)。Logistic回归显示LDL-C降低与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是斑块消退的重要决定因素。结论:短期中等强度序贯长期低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和长期低强度阿托伐他汀治疗均可导致ACS合并LDL-C低基线水平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消退,而前者效果优于后者。
薛强光雪峰光雪峰戴海龙张伟华杨栋戴海龙
关键词:斑块消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