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生
- 作品数:9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职业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 2020年
- 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涵界定与衡量标准直接关系到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管理,也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遵循职业教育本质特质和办学规律,在职业教育质量的界定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厘清核心概念、破除固化思维、优先诊改、深化信息化和善用评价五个方面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旨在为构建全方位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供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 李成森付永生
-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社会
- 高等职业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价值链构建被引量:3
- 2014年
-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大幅提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大量涌现,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受现有的建设观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基地相关性等因素的制约,基地目标单一,基地之间缺乏沟通,基地的价值尚未最大化。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构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价值链,并抓住影响价值的关键环节,改变建设观念,厘清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打破基地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整合所有基地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 付永生阎卫东
-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基地价值链
-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利益相关者群体利益均衡的结果,其有效性受诸多因素影响,有效程度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质量高低。本研究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入手,从相关利益者群体的不同角度,筛选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性的核心因素,构建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正确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专业内涵建设。
- 张静付永生何鹏
- 关键词:职业教育有效性
- 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化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 2013年
-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将育人为本和以教师为本落到实处;要牢固树立统筹兼顾的系统改革思想,兼顾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确保人民满意;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系统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与道德建设、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文化、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的理念,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 付永生
- 关键词:高职教育
-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高端技能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高等职业院校应树立全面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从培养学生全面职业能力出发,合理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有效资源,开展课程与制度的多重创新,科学建立起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并按照"双线、双时、重体验"的原则运行,借此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 付永生
- 关键词:高职教育
- 综合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组织架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综合性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专业性强、数量多、规模大、生产性实训基地多。针对这一特点,应该选择实训中心与系部联合管理组织架构,以协调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经营、产品与学生评价之间的关系。为此,需要对现有的模式在市场、资金、项目开发,以及品质管理与评价功能方面给予优化和改进,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实践教学的需要。
- 付永生张静
-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组织架构
-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主体协同策略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开展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既要从院校层面对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与内容等进行深入改革,也需要在政府层面开展法律环境供给、标准与证书体系供给、人才需求信息供给、经费供给等方面开展全面系列的改革,更需要企业以供求双重身份在人才储备意识、需求信息披露、教学资源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提供等方面开展改革。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职教系统科学的发展。
- 王环付永生
-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 高等职业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价值链构建研究
- 2015年
- 要改变基地目标单一、基地之间缺乏沟通、基地的价值尚未最大化现状,必须构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价值链,并抓住影响价值的关键环节,改变建设观念,厘清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打破基地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整合所有基地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 付永生
-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基地价值链
- 卓越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基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分类培养的教育模式。2017年我校的"卓越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在几个重点工科专业群试行,在此背景下,总结经验成果,进行案例分析,立足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以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为切入点,大力引入企业能工巧匠和典型案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柔性考评方案,打通分类培养的有效通道,逐步形成系统科学的卓越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 张静付永生李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