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波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都市
  • 1篇大运河
  • 1篇都市风情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社会
  • 1篇人文社会科学
  • 1篇日常生活审美...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十二楼
  • 1篇清初
  • 1篇珠江三角
  • 1篇珠江三角洲
  • 1篇文化
  • 1篇文化精神
  • 1篇明末
  • 1篇明末清初
  • 1篇可持续发展
  • 1篇可持续发展问...
  • 1篇国际大都市

机构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伍波
  • 1篇李正爱
  • 1篇曹茶香

传媒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双三角论坛”综述
2006年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两个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联合主办、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等单位协办的"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于2006年5月1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社会科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与科研单位的五十余位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以大都市群理论为学理资源,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两大都市群为研讨对象,深入探讨中国城市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都市化背景下的科学发展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刊特编发本次论坛部分专家的精彩演讲,以飨读者。
李正爱伍波曹茶香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大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问题
《十二楼》中的江南都市风情
2007年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伍波
关键词:风情都市明末清初文化精神
大运河与济宁日常生活审美化被引量:1
2008年
地理环境是城市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延缓或促进城市的发展。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环境的改变,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大运河取道济宁,在客观上改变了济宁的地理环境,为济宁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济宁城市与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济宁市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审美取向等,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提升济宁市民生活质量的作用。
伍波
关键词:大运河日常生活审美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