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良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创价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法华
  • 4篇法华经
  • 4篇《法华经》
  • 2篇佛教
  • 1篇学派
  • 1篇疑义
  • 1篇真谛
  • 1篇中观派
  • 1篇忍辱
  • 1篇四谛
  • 1篇菩萨
  • 1篇起信论
  • 1篇注释
  • 1篇转法轮
  • 1篇文句
  • 1篇邪说
  • 1篇论争
  • 1篇慧思
  • 1篇吉藏
  • 1篇法轮

机构

  • 5篇创价大学

作者

  • 5篇张文良

传媒

  • 4篇宗教研究
  • 1篇佛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吉藏论佛教论争与批判的方法——以关于《法华经》宗旨观的论争为中心
2010年
序言在中国三论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吉藏(549-623)的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对异说的激烈批判。例如,《三论玄义》的'通序大归'就分为'破邪'和'显正'两部分,在'破邪'部分,对外道、毘昙、成实、大执等邪说进行了批判。在对此四宗展开批判之前,他提出了破邪的总原则:总谈破显,凡有四门。一破不收,二收不破,三亦破亦收,四不破不收。
菅野博史张文良
关键词:学派邪说吉藏
慧思的忍辱思想——以《法华经安乐行义》为中心
2012年
一、慧思对于《法华经》四安乐行的定位南岳大师慧思(515-577)重视《法华经》安乐行品中的四安乐行特别是第一安乐行,著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以下略称《安乐行义》)。一般认为,《法华经》安乐行品是佛为初心菩萨所说法。如敦煌本《法华义记》云:又解,文殊师利为小行菩萨请其四行。(T 85.176c19-20)即四安乐行是释尊为小行菩萨所说之法。法云在《法华义记》卷第七云:此品是第三,如来则用安乐行,故接下品退堕之人。
菅野博史张文良
关键词:大乘佛教《法华经》
《大乘止观法门》中的“本觉”和“不觉”概念
2008年
一、引言中国佛教中的'本觉'的用例,虽然出现于'北凉失译人名'的《金刚三昧经》(大正藏第九卷、No.273),但因为此经推定为唐初的伪经~①,所以最早的用例还是出现于真谛译《大乘起信论》(本稿提到《大乘起信论》时,皆指真谛译本)。至少《大乘起信论》是出现'本觉'概念的最早期的文献,应该没有疑义。因此。
菅野博史张文良
关键词:疑义起信论真谛
释尊的中心思想与《法华经》的特色被引量:3
2013年
一、亚洲的佛教 佛教由印度的释尊(关于其生卒年代有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与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两说)创立.释尊死后百年或二百年后的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基于对律的不同解释,佛教教团分裂为重视传统的上座部佛教和适应时代的大众部佛教.之后,上座部、大众部各自又不断分裂,到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一般认为大致形成了二十个部派.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开始,以部派的一部分出家者为中心,开始了编纂大乘经典的活动.大乘经典的编纂者认为历史上的释尊所说的法不是固定的、封闭的,而是应该因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他们编纂大乘经典,就是为了在其中表达新的佛教思想以适应新时代的宗教需求.而反对编纂大乘经典的保守派则认为大乘经典非佛说而是魔说、外道的思想.围绕大乘经典的成立,部派佛教内部出现了保守派和进步派的对立,而在印度,一般认为其后两派逐渐和谐共存.
菅野博史张文良
关键词:《法华经》中观派部派佛教四谛转法轮成佛
中国法华经疏的研究与今后的课题
2011年
前言关于中国法华经疏的研究,我曾出版相关的著作、发表有关论文,但是我想向各位介绍在这些著作、论文中没有写到或者是不能写到的研究背景或问题意识,此外,在回顾自身的相关研究的同时,对年轻的研究生们谈谈今后的研究课题,如果多少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东西,我将感到非常荣幸。我是在1971年进入东京大学就读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不好意思,在高中时代,虽然对于经济学完全不懂,但最初的梦想是成为经济学家。
菅野博史张文良郭飞鸿
关键词:《法华经》法华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