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涛 作品数:24 被引量:18 H指数:3 供职机构: 大连外国语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社会学 更多>>
迷失、追寻与重获——《追风筝的人》阿米尔身份认同解读 被引量:2 2017年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黄露娜 曲涛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身份认同 自我身份 民族身份 论《丹尼尔·德龙达》中的异国形象 2021年 《丹尼尔·德龙达》是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乔治·艾略特的收官之作,凝结着其关于宗教、历史、文化等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思考与沉淀。艾略特在小说中塑造的几位犹太人物,从不同层面体现了作者的犹太伦理思想。现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对小说中的"异国"形象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剖析犹太人物的言行特征及犹太部分的故事情节等,探究《丹尼尔·德龙达》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犹太形象的创新与独到之处,进一步阐释乔治·艾略特犹太性书写的伦理观,彰显犹太精神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救赎和指引作用,并揭示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所蕴含的世界主义。 曲涛 矫杰关键词:乔治·艾略特 犹太性 女性主义叙事学视域下《罗莎》中主人公的后大屠杀意识探究 2021年 美国杰出犹太裔作家辛西娅·欧芝克的中篇小说《罗莎》讲述了丧女的大屠杀幸存者罗莎在后大屠杀时代的创伤体验,以及她如何在他人的帮助下逐渐走出创伤梦魇、摆脱自我认同危机。小说叙事形式别具一格,作家一改传统犹太写作将男性置于叙事中心的常规,将叙事聚焦于女性人物罗莎战后的创伤体验;通过多重叙述声音讲述犹太女性的身份焦虑;变换叙述距离体现情感建构过程,增强叙事张力。基于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本文通过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和叙述距离三个层面探讨作家如何在后大屠杀时代建构犹太女性的话语权威,突显女性主体意识,以及作家选择特定叙述技巧的社会历史原因,以期从新的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意蕴。 曲涛 巨萱雅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 创伤 身份焦虑 延续之下的颠覆:特罗洛普犹太观探究 2020年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在其晚年名作The Way We Live Now中颠覆性地塑造了众多生活在英国的犹太人物。对特罗洛普犹太观的探究,可透过其小说在表象上延续的犹太人物的负面形象,深度剖析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颠覆性书写,从而还原作品中犹太人物的他者形象;同时将"他者"与"自我"并置,通过展现犹太人与英国地主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权力关系,来分析作者借助他者而完成的对自我的言说,揭示特罗洛普对资本漩涡中的英国的前瞻性思考,并从中归纳出特罗洛普更为先锋的犹太观。 曲涛关键词:他者 颠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东南亚投资中的环境保护风险探究 2022年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对外投资进程明显加快并取得显著成绩,东南亚地区成为我国最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为促进双方之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通过运用文献研读、定性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究中国在东南亚各国投资过程中可能潜在的环境保护风险,在确定风险产生原因及来源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合理建议以对其进行有效规避。创新之处在于,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中东南亚各沿线国家,探究投资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并采用案例法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郭钦月 曲涛关键词:环境保护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英语专业“三进”工作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2023年 如何更好地开展落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是外语类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尝试探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多维度、多形式、全方位的“三进”工作路径。研究引入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打造阶梯式课程链,推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进一步推进“三进”工作,加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从而探索英语专业“三进”工作新路径。 曲涛 刘翔关键词:英语专业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余殃》中老子福祸观探究 2018年 现基于叙事学和老子哲学等相关理论,以菲茨杰拉德遗作《余殃》(The I.O.U.)为文本解析对象,尝试从中外文学比较的视角切入,剖析小说文本中的情节突转,以此挖掘作品主题思想与老子哲学中相吻合的部分,试图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结合多添一簇火花。 矫杰 曲涛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主题思想 老子哲学 后殖民主义视阈下《亚瑟与乔治》中的白人性 2021年 朱利安·巴恩斯的力作《亚瑟与乔治》反映了19世纪末英国有色人种的生活困境以及白人对待种族问题的无知和自大,揭穿了白人缔造的“人人平等”的假象。在该小说中,白人性通过身份构建、阶级差异和白人对种族歧视刻意保持的“无知”三个方面得以展现,揭示了巴恩斯对种族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文基于弗朗兹·法侬的后殖民理论,从身份、阶级和文化三个方面阐释小说反映的白人性,通过描述由种族问题引发的不公正社会现象,指出19世纪英国种族主义的本质在于白人着意建构的以肤色论人的社会机制。 曲涛 汤玉垚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 后殖民理论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二重身与女性创伤书写 2019年 暴力与性一直是美国当代作家艾丽斯·西伯德力图挖掘的创作素材,在其长篇小说《可爱的骨头》中,西伯德立足亲身经历,对一场奸杀案可能对一个女性及其周边世界所造成的创伤进行了充满魔幻色彩的书写。文章选取小说中的三个女性人物苏茜、琳茜和露丝作为研究对象,以作品中运用的二重身手法为切入点,结合妇女主义和创伤理论解读小说主人公苏茜在经历身心的双重毁灭之后,利用其二重身实现创伤迁移,并最终治愈伤痛走出阴霾的历程。通过对三个女性人物基于创伤体验与女性意识的二重身关系进行探究,文章深度剖析了主人公苏茜在暴力阴影笼罩下的自我和解之路及对女性主体性的追寻之旅,揭示了西伯德对女性创伤个体通过彼此联盟从宏观的女性集体中汲取力量来直面伤痛的隐秘呼吁。 曲涛 王瑞芳关键词:《可爱的骨头》 女性之于“房间”——《达洛维夫人》与《私人生活》中房间叙事比较解析 2013年 女性之于"房间",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中,似乎有着更为天然的契合,因为无论在中西方,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男性的阳刚,柔弱的女性看上去更加需要"房间"的庇护得以安身。而随着19世纪以来女性主义在西方和中国不同程度的发展,女性经历了从群体到个体的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面对以男权社会为中心的性别差异,女性作家开始意识到了"房间"这一意象对于女性而言除了愁怨,同时还有着更重要的价值——冲出男权社会中不平等的"藩篱"。在作品里她们用笔触构建一个"房间",让它不再仅仅是安放女性柔弱身躯的栖身之所,更成为反抗男权争取自我权利的方式。本文以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和中国当代女作家陈然的小说《私人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定性研究等方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两部小说中的"房间"叙事进行对比解读和深度剖析,探讨女性作者在其作品中的空间叙事技巧,从而揭示女性之于"房间"中所产生的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差异与共性。 曲涛 单羽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