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怡
- 作品数:6 被引量:13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自我调节疲劳量表中文版测评青年人的效度与信度被引量:116
- 2015年
- 目的:引入自我调节疲劳量表(SRF-S),并在青年人群中对其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方法:选取北京市某高校一年级研究生238名和某国企青年职工315名,通过条目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条目鉴别力和结构效度,选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DMSC-S)为效标,考察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对研究生样本进行间隔2周的重测,评定量表的重测信度。结果:SRF-S的条目鉴别力良好,各条目与所属分量表的相关在0.38~0.67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剔除2个因子载荷低于0.32的条目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χ2/df=5.08、RM SEA=0.09、NFI=0.90、NNFI=0.90、CFI=0.92、IFI=0.92、GFI=0.90),各条目的因子载荷在0.37~0.71之间;SRF-S总分及3个分量表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冲动系统得分均呈正相关(r=0.25~0.58,均P<0.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和控制系统得分呈负相关(r=-0.22^-0.47,均P<0.001)。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4,3个分量表的α系数在0.64~0.69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3,3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62~0.67之间。结论:本研究形成的包含16个条目的自我调节疲劳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适合用于评估我国青年人的自我调节疲劳状况。
- 王利刚张静怡王佳陶婷樊春雷高文斌
- 关键词:信度心理测量学
- 自我控制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损耗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的自我控制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方法采用自我损耗双任务范式进行研究。本研究为2×2组间设计,将确诊的T2DM患者设为研究组(n=30);另外选取健康志愿者设为正常对照组(nm30)。然后采用抽签法将每组完全随机分配到有损耗组和无损耗组,每组各30例。有损耗组完成经典Stroop任务;无损耗组完成一致性Stroop任务,然后用Simon任务考察两组研究对象的自我损耗效应。结果T2DM组在协同条件[(8.73±6.09)个,(5.10±4.35)个,E(1,58)=7.125,P=0.010]和非协同条件[(10.60±10.10)个,(3.97±3.97)个,E(1,58)=10.890,P=0.002]中的反应错误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DM组在协同条件[(673.33±83.54)ms,(663.18±123.27)ms,F(1,58)=0.139,P=0.711]和非协同条件[(691.83±107.75)ms,(644.07±106.69)ms,F(1,58)=2.964,P=0.091]中的反应时长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损耗组在协同条件[F(1,58)=0.821,P=0.369]和非协同条件[F(1,58)=0.231,P=0.632]中的反应错误次数均高于无损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损耗组在协同条件[F(1,58)=1.623,P=0.208]和非协同条件[F(1,58)=0.806,P=0.373]中的应时长均高于无损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被试类型与试验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T2DM患者处于慢性损耗状态,自我控制会增加自我损耗,使其自控能力下降,导致管理有一定困难。
- 罗娟王利刚张静怡高文斌
- 关键词:自我控制2型糖尿病
- 大学生生活方式自我差异与自我调节疲劳的关系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究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自我差异与自我调节疲劳的关系。方法2015年9~10月招募了434名身体和心理均健康的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口学信息、中国青少年生活方式问卷(Chinese adolescent lifestyles scale, CALS)的现实和理想状态、自我调节疲劳量表(self-regulatory fatigue scale, SRF-S)中文版调查。结果大学生生活方式各维度的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学习习惯[1.00(0.60,1.40)分]、体育锻炼[0.86(0.43,1.29)分]、睡眠状况[0.80(0.40,1.00)分]、饮食习惯[0.75(0.50,1.25)分]、娱乐活动[0.63(0.00,1.00)分]、应对方式[0.50(0.25,0.75)分]、人际关系[0.46(0.17,0.67)分]、卫生习惯[0.25(0.00,0.50)分];其中,人际关系、学习习惯、睡眠状况、体育锻炼、应对方式、饮食习惯的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自我调节疲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0.19,0.19,0.16,0.1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卫生习惯和娱乐活动的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自我调节疲劳的相关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31,0.04,P〉0.05)。结论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人际关系、学习习惯、体育锻炼、应对方式、饮食习惯、睡眠状况的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自我调节疲劳呈正相关,减小这些方面的自我差异有利于减轻自我调节疲劳。
- 董华王利刚张静怡高文斌孙昕霙
-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现状并探寻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和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对石家庄市1547名10~16岁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适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1±0.65)分,(3.70±0.69)分,P〉0.05]。②流动儿童群体中,女生社会适应得分高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80±0.59)分,(3.63±0.69)分,P〈0.01];随着年级的升高,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总分呈下降趋势[(3.82±0.68)分,(3.72±0.64)分,(3.58±0.60)分,P〈0.01]。③流动儿童自我控制双系统中冲动系统对其社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299,P〈0.01);控制系统对其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43,P〈0.01);流动儿童家庭亲子关系、学校同伴关系均对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79,β=0.092,P〈0.01);流动儿童所处群体性质与社会适应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适应无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的自我控制、家庭亲子关系和学校同伴关系对其社会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 陈晓军陶婷王利刚唐义诚张静怡樊春雷高文斌
-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自我控制
- 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考察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呼吸内科住院病人6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根据是否接受有创医学检查分为高应激组和低应激组,每组30人。再以抽签的方式将每组被试随机分为急性预期组与慢性预期组各15人。分别于检查前2 h和24 h进行检查风险告知。运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表与停止信号任务分别检测各组被试风险告知后的心理恐惧程度和反应抑制能力,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与低应激组比较,高应激组被试心理恐惧评分显著增高[分别为(0.80±1.24)分,(3.90±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58)=30.16, P<0.01];急、慢性预期组被试心理恐惧评分比较[分别为(2.60±2.90)分,(2.10±2.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58)=0.785, P>0.05];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被试心理恐惧水平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F(1,58)=0.031, P>0.05]。(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与低应激组比较,高应激组信号执行错误率明显增加[分别为(8.30±12.60)%,(9.40±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慢性预期组比较,急性预期组信号执行反应时显著延长[分别为(588.24±127.10)ms,(677.25±201.2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0 ms停止信号错误率显著降低[分别为(70.00±23.80)%,(57.00±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应激强度较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 孙健芳王利刚张隆欢张静怡高文斌
- 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在完美主义与自我损耗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完美主义与自我损耗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在完美主义与自我损耗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4年11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266人,采用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和改编的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问卷调查完美主义、自我损耗及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与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得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以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得分为因变量,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为中介变量,采用三步中介回归法分析其之间的关系;以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总分的上、下27%为分界,将受试者分为完美主义高分组(n=76)与完美主义低分组(n=75),比较两组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及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得分的差异。结果 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与自我调节疲劳量表总分及其认知分量表、行为分量表、情绪分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三步中介回归法结果表明,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在完美主义影响自我损耗中的中介作用显著(P<0.05)。完美主义高分组与完美主义低分组自我调节疲劳量表总分及认知分量表、行为分量表、情绪分量表、理想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现实生活方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的完美主义特质可以正向预测其自我损耗程度;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在完美主义特质对自我损耗程度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张静怡王利刚高文斌
- 关键词:完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