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丽杰
-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东省口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3种不同口腔慢性炎症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锥形束CT比较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比较单纯慢性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及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OMS)的影像学特征,探讨3种口腔慢性炎症导致的骨质破坏情况与上颌窦粘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3种口腔慢性炎症引起OMS患者各50例,对其锥形束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精确测量,记录病源牙及其周围骨质破坏情况、上颌窦炎性肥厚的最大厚度值(DSM),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种OMS中,病源牙为上颌第一磨牙者最多,占35.33%;其次为上颌第三磨牙,占27.33%;再次为上颌第二磨牙,占20.00%;病源牙超过2颗者占14.67%。颊/腭侧骨壁破坏患者上颌窦粘膜DSM为9.04±5.04 mm,高于无颊/腭侧骨壁破坏患者的6.94±5.03 mm(t=2.560,P=0.011);上颌窦底壁瘘患者上颌窦DSM为11.49±6.68 mm,高于无上颌窦底壁瘘患者的6.67±3.75 mm(t=5.541,P<0.001)。单纯慢性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及慢性根尖周炎上颌窦底壁瘘发生率分别为40%、34%和2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3,P=0.259)。单纯牙周炎源性(9.26±5.33 mm)和牙周牙髓联合病变(10.24±4.93 mm)的DSM显著高于慢性根尖周炎(4.26±2.49 mm)(F=26.157,P<0.001)。结论单纯慢性牙周炎和牙周牙髓联合病损骨质破坏范围较广,上颌窦粘膜炎性肥厚改变的程度较重,相对于慢性根尖周炎更易发生牙源性上颌窦炎。
- 李晓敏陈蕾张治勇包丽杰
- 关键词:牙源性上颌窦炎锥形束CT
- 慢性牙周炎患者下颌切牙区营养管的根尖片研究
- 2015年
-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对下颌切牙区根尖片营养管检出的影响。方法纳入235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其中100例单纯牙周炎患者,135例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用分角线原理投照下颌切牙区的口内根尖片,记录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程度、营养管是否检出和检出数量。结果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吸收程度越高,营养管检出率(χ2=19.42,P<0.001)和检出数量(F=12.78,P<0.001)越高。牙槽骨吸收程度和糖尿病(OR=1.856,P=0.027)是影响营养管检出率的重要因素。结论下颌切牙区根尖片营养管的检出与牙槽骨吸收程度密切相关。
- 李晓敏陈蕾梁以明包丽杰陈景文
-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营养管
-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不同分期的锥形束CT三维位置比较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MJOA)患者在不同骨关节病分期髁突三维影像学特征的差异。方法以2005年马绪臣等提出的骨关节病X线表现分期为标准,将108例TMJOA患者(骨关节病组)的锥形束CT(CBCT)检查结果分为4期,对照组为28例仅存在间隙改变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评价TMJOA CBCT征象不同分期时髁突的矢状面位置,并对2组的髁突水平角进行比较。结果 TMJOA不同分期髁突矢状面位置无统计学差异,但髁突水平角有统计学差异(F=3.872,P=0.005),进一步两两分析表明,第1期髁突水平角低于第2和3期(P=0.027,P=0.000);第2期对照组髁突水平角低于第3期(P=0.004,P=0.047)。结论 TMJOA患者在不同分期时髁突矢状面位置差异不明显,但髁突水平角存在差异,该角度的变化对TMJOA的分期有一定提示意义。
- 李晓敏杨晓喻陈奕帆包丽杰
- 关键词:锥形束CT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 200例正常成人鼻腭管解剖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 2015年
- 目的评估正常成人鼻腭管在锥形束CT图像中的位置及形态。方法收集200个正常成人上颌骨前牙区锥形束CT扫描数据。扫描曝光和头颅定位均使用标准条件。由两名放射科医生进行锥形束CT图像中鼻腭管的位置、形态和尺寸的评测。结果 200例正常成人鼻腭管结构的正中矢状面形态可分为5型。切牙孔水平的轴面形态常见为3类,分别为类圆形、类三角形及泪滴状。鼻底水平以1~2个开口居多,但有时也可见3个开口。鼻腭管的位置和尺寸相关测量项目在不同矢状面形态分类及不同轴面形态分类中存在差异。结论在锥形束CT图像中,正常成人鼻腭管在多个层面的形态及直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解剖变异。
- 李晓敏杨晓喻梁以明包丽杰陈景文
- 关键词:锥形束CT口腔种植
- 微种植钉支抗辅助矫治上颌阻生尖牙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微种植钉支抗矫治上颌阻生尖牙的临床效果。方法术前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明确诊断和定位患牙,以微种植钉为支抗对15例(16颗)上颌阻生尖牙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测量矫治前后阻生尖牙、矫治后对侧健康尖牙长轴与正中矢状面的交角角度,牙尖顶端到平面的距离,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颗阻生尖牙均牵引到位,牙周牙髓健康。治疗前阻生尖牙长轴与正中矢状面的交角平均为(32.06±5.07)°,治疗后为(-6.56±2.53)°;牙尖到平面的距离平均为(13.59±1.05)mm,治疗后为(-0.58±0.26)mm。矫治前后阻生尖牙数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阻生尖牙与对侧健康尖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BCT的准确定位下,使用微种植钉作为支抗牵引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包丽娜任柏林熊红珍包丽杰温兴涛
- 关键词:锥形束CT上颌阻生尖牙
- 上切牙区腭平面角与牙槽嵴顶唇腭径的相关性分析
- 2015年
- 目的:利用CBCT分别测量不同错颌类型的患者上切牙区腭平面角,切牙牙槽嵴顶颌骨唇腭径,为前牙区种植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CBCT数据库中收集符合条件的180例患者资料,其中安氏Ⅰ类者60例,Ⅱ类60例,Ⅲ类60例。利用NNT View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软件自带的角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安氏Ⅰ、Ⅱ、Ⅲ类患者之间,切牙区牙槽嵴顶唇腭径(χ2=4.758,P=0.014)及腭平面角(χ2=47.546,P=0.00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安氏Ⅲ类唇腭径数值低于安氏Ⅰ、Ⅱ类。腭平面角与对应区颌骨唇腭径呈直线相关关系(OR=0.733,P<0.01;回归方程:唇腭径=9.609-0.026*腭平面角)。结论:CBCT是较理想的研究前牙种植手术区的工具。
- 李晓敏刘长虹杨晓喻陈奕帆包丽杰
- 关键词:锥体束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