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旭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2篇范式
  • 1篇学术转向
  • 1篇研究范式
  • 1篇研究史
  • 1篇研究史略
  • 1篇艺术
  • 1篇语境
  • 1篇知识
  • 1篇生活语境
  • 1篇时空性
  • 1篇史略
  • 1篇万荣笑话
  • 1篇文本
  • 1篇文体
  • 1篇文学
  • 1篇文学文体
  • 1篇消遣
  • 1篇美学
  • 1篇民间文学
  • 1篇边缘化

机构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王旭

传媒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民俗研究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民间文化论坛
  • 1篇励耘学刊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笑话研究”到“笑话学”:基于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展望被引量:1
2016年
笑话是一种颇受人们喜爱的民间叙事类型,材料丰富,有广泛的现实基础。但长期以来它却一直被学界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众,致使研究成果相对薄弱。从对象认知和学术实践的角度来看,笑话研究形成了形而上的哲学演绎、工具化的普遍性阐释和语境中的特殊性书写三种类型,呈现出由普遍到特殊的发展趋势,面临着研究对象边缘化、理论碎片化和范式单一化的困境。摆脱困境的出路是明确笑话的自身属性,健全碎片化的理论体系,从零散的笑话研究发展为完整的笑话之学。
王旭
关键词:边缘化
论“民间笑话圈”
2016年
民间笑话是一种颇受人们喜爱的民间叙事类型,材料丰富,有广泛的现实基础。但是它却一直被学界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众,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学者们致力于探索笑话文本背后跨文化的普遍规律,对笑话的地方属性不甚关注。文章从"笑话圈"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泛流传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笑话资料,探讨笑话圈形成的区域基础、精神内核、交流符码、本体特征,以及笑话圈的变迁和意义。
王旭
关键词:超时空性
从知识到经验:民间文学体裁观的跨越
2015年
体裁是民间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核心概念。从封闭、共时的分类体系,到社会文化语境变迁过程中的历时文化现象,到情景性语境中即时的言语交流模式,再到经验性的生活实践,体裁的概念及研究方法发生了根本变革。这种变革与民间文学学科研究范式从文本到表演、到实践的整体转型有密切关联。对于体裁观及其方法论变迁的梳理,有益于学者反思关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各种体裁的理解惯式,构建学者与民众对话基础上的知识共同体,推动民间文学的多重知识生产。
王旭
关键词:知识
日常生活语境下的民间笑话美学解析被引量:1
2015年
民间笑话是一种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美学形态。笑话产生于日常生活语境之中,以消遣和娱乐为目的,由普通民众创造、表演和欣赏。同时,笑话内含着丑与美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严肃主题,充满平民大众朴素的审美理想。笑话作为一种消遣的艺术,具有生活与艺术的双重属性,需要回归日常生活的审美语境下加以研究。
王旭
作为表达资源的笑话——以山西万荣笑话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以万荣笑话"立碑为证"为例,通过对其书面文本和表演文本的分析和比较,说明将笑话作为一种表达资源的重要性,这一新视角打破了以往笑话研究的文学-语言学范式,转向了民族志的研究范式。这一转变有助于弥补书面文本研究的不足,使笑话研究更加关注相对性、综合性和主体性。
王旭
关键词:文本表演范式
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文体研究史略被引量:5
2014年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民间文学文体研究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形成了进化论和古史辨两种研究范式,以前者为主导。第二阶段是3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不同的政治背景造成了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分别以社会一民族学、俗文学和苏联文艺理论为基础进行文体研究。第三阶段是70年代末至今,在对固定分类体系的借鉴和反思中,语境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取向。总体上,文体由分类、分析和文学的静态概念,转向了交流、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动态概念;由文学—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转向了民族志的研究范式。
王旭
关键词:文体民间文学研究范式学术转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