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鹤

作品数:58 被引量:924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经济管理
  • 8篇建筑科学
  • 5篇文化科学
  • 5篇历史地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6篇旅游
  • 10篇生态
  • 8篇城市
  • 6篇生态旅游
  • 6篇旅游资源
  • 5篇影响因素
  • 4篇文化
  • 4篇街区
  • 3篇休闲
  • 3篇英文
  • 3篇游客
  • 3篇游憩
  • 3篇游憩空间
  • 3篇自然保护
  • 3篇乡村
  • 3篇乡村旅游
  • 3篇历史街区
  • 3篇旅游城
  • 3篇旅游城镇
  • 3篇旅游城镇化

机构

  • 58篇中国科学院
  • 35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南京师范大学
  • 6篇北京联合大学
  • 5篇北京印刷学院
  • 5篇东北财经大学
  • 5篇宁夏大学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湖北民族学院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农学院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晋中学院
  • 2篇北京体育大学

作者

  • 58篇朱鹤
  • 33篇刘家明
  • 11篇李涛
  • 8篇陶慧
  • 4篇余玲
  • 4篇王磊
  • 2篇魏宗财
  • 2篇虞虎
  • 2篇林明水
  • 2篇张建忠
  • 2篇陶卓民
  • 2篇王润
  • 2篇魏文栋
  • 2篇王磊
  • 2篇王磊
  • 1篇余凤龙
  • 1篇唐承财
  • 1篇杨振山
  • 1篇甘萌雨
  • 1篇郝庆

传媒

  • 9篇自然资源学报
  • 5篇地理研究
  • 5篇Journa...
  • 5篇中国生态旅游
  • 4篇地理学报
  • 4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资源科学
  • 3篇地理科学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人文地理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2篇旅游导刊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规划师
  • 1篇经济地理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城乡规划

年份

  • 5篇2023
  • 4篇2022
  • 10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分析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山西省旅游产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调整的重要支柱.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类型结构、空间...
张建忠温娟娟刘家明朱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滨海度假旅游地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2年
滨海度假旅游地在世界海洋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直是国际旅游学研究的核心之一。近年来,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大严重威胁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滨海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1991—2021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按照“定量判断+定性分析”的研究思路,系统综述了国内外滨海度假旅游地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结果表明:滨海度假旅游地研究历程与实践发展密切相关,研究主题主要涵盖滨海度假旅游地产业发展与转型、滨海度假旅游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滨海度假旅游地游客感知与行为、滨海度假旅游地社区可持续治理等4个方面。然而,已有研究也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研究视角单一、方法较为传统,对大数据等新技术方法应用不足等问题。展望未来,滨海度假旅游地亟待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滨海度假旅游地复杂旅游地域系统演化与适应性治理研究,复杂内外源压力下滨海度假产业风险管理与韧性提升研究,并强化大数据、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高彩霞刘家明夏四友朱鹤朱鹤
关键词:滨海旅游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游客—居民—经营者”语境下历史街区地方文化重塑效果感知研究——以北京前门历史街区为例被引量:1
2023年
地方文化的塑造是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重点,而游客、居民、经营者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其认知和态度则是历史街区开发的基础,对历史街区文化旅游的转型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该文以北京前门历史街区为例,借助内容分析法和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从游客、居民和经营者的综合感知视角,探查地方文化的重塑效果。结果表明:①前门地区地方文化构成要素分为物质层、非物质层两大类,包括特色建筑、街道肌理、景观符号、特色商品、地方品牌、文化活动、传统习俗、名人轶事、文学曲艺、生活方式10个子类;②不同利益主体对于地方文化的感知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对其文化内容和要素的反应相似;③游客、居民、经营者对前门地方文化表达的情感反馈均较积极,但居民反馈相对较低,是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重点;④各文化要素在不同利益主体中的期望和表现效果具有一定差异,其中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是未来提升的重点内容。
朱鹤余文婷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历史街区地方文化感知
基于系统投入产出和生态网络分析的能源-水耦合关系与协同管理研究——以湖北省为例被引量:22
2018年
能源和水资源之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以往的资源管理政策往往只关注单一资源,忽略了两者的关联性。为促进能源和水资源综合管理,有必要开展能源-水耦合关系和协同管理研究。从社会经济网络视角出发,论文综合运用系统投入产出和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湖北省2007和2012年能源-水耦合网络核算框架。结果表明:1)2012年湖北体现能源最终消费量为14 304.93万tce,体现水资源最终消费量为346.66亿m3,相比2007年分别增长52.26%和7.89%,其中,体现在最终使用中能源与水资源流有近50%来自制造业;2)2007年湖北省水资源网络和能源网络的循环率都约为2.71%,与2007年相比,2012年水资源网络循环率显著增长至4.23%~4.40%,而能源网络循环率则变化较小;3)能源网络和水资源网络的系统鲁棒性都偏向于冗余度更高、效率更低的一侧;4)由于能源-水耦合网络的引入,2007—2012年间,在能源和水资源网络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部门对于大多数部门的控制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研究辨识了能源与水资源协同管理的关键部门和路径,为湖北省能源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
彭焜朱鹤王赛鸽陈斌魏文栋李佳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空间-主题”框架下中美城市旅游研究对比——以2008—2017年城市旅游博士论文为例被引量:4
2019年
城市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研究的热潮,论文以2008-2017年间中美城市旅游相关的377篇博士论文为对象,分析在城市旅游研究领域中,中美两国的研究结构和研究内容。建立相关的"空间-主题"的城市旅游研究矩阵,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近10 a年来,中美城市旅游博士论文的发文量差异不大,而美国论文的学科构成、来源学校高于中国相关研究;在研究结构上,中美两国较为相似,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中国研究集中度较高也相对均衡;对于城市旅游6大主题的内容分析,中美两国学者研究成果各有所偏重,但也具有一定相似性。最后,通过中美对比,在研究结构、研究空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总结和展望。
朱鹤刘家明龙江智余玲余玲
关键词:城市旅游博士论文
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视域下旅游资源开发创新路径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逻辑主轴,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治理的政策工具,对全域国土实行分区分类用途管制,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管控约束。因而,如何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旅游刚需”与空间治理的“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文结合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的特点和要求,探索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路径:(1)创新旅游资源的认知和评价方法,从消费视角转向“生产+消费”双重视角,从关注吸引力转向聚焦体验价值,从资源单体转向综合地块,从静态认知转为动态评价;(2)变革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逻辑,以空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空间识别—空间诊断—空间规划—空间重构”的技术路线编制规划;(3)创造性地衔接旅游产业用地需求,通过争取旅游用地单列、旅游弹性用地、点状供地等措施,谋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行为有效融入国家法定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管理平台;(4)创新转换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借助推广生态旅游模式、促进“旅游+科技”融合、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旅游集聚化开发、创意利用非优旅游资源等方式,摆脱粗放式“野蛮增长”,推动旅游业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转变,以期为新时期国土空间战略治理下我国旅游资源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龙江智龙江智朱鹤
关键词:生态文明旅游资源开发
线性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对旅游利用模式的影响——基于《世界遗产名录》的统计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随着人们对遗产完整性不断深入的理解以及遗产活化利用理念的发展,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此,树立线性文化遗产意识,把握线性文化遗产特征,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世界遗产名录》中收录的线性文化遗产为基础数据,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别与列入标准、资源组合模式和核心区与缓冲区等典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旅游空间演化和旅游活化路径两方面总结其对旅游利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过程遵循"增长极"演化规律,并在遗产文化分层上表现出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活化路径。
张书颖刘家明朱鹤朱鹤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世界遗产资源特征旅游利用
工业遗产游憩利用评价影响因素分析——以韩国仙游岛公园为例被引量:5
2020年
以韩国仙游岛公园为对象,开展工业遗产游憩利用的评价研究,设定评价因子后进行公因子方差分析,得出工业遗产游憩利用评价的6个公因子:"空间布局规划"、"园区文化活动"、"园区环境满意度"、"公共设施与活动空间"、"设施的便利性"、"旅游资源与景观美化",之后分析公因子评价与权重之间的关系,完成重要性-绩效分析矩阵(IPA)。通过比较各公因子的重要性和绩效,确定公因子增强的排列顺序,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有效的配置,可为工业遗址游憩空间提供建设规划依据。
余文婷朱鹤刘家明
关键词:工业遗产
国土空间优化背景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征、认识与关键问题被引量:31
2021年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突出内循环的主体地位,文旅产业是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内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国土空间规划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保障。本次笔谈邀请10位青年学者在国土空间优化背景下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认识与关键问题进行探讨,相关观点如下:(1)国土空间优化背景下,面向"十四五"时期重要背景和任务,文旅产业规划需要主动融入、应对挑战,推动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同创新,需要不断强化落地意识,强化文旅用地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推动文旅产业转型,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旅游高质量发展需积极将研学旅行、葡萄酒旅游、民宿旅游等产品发展体系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突出文旅发展与规划的协同性要求,重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推动遗产空间、历史街区、都市农业空间等特定类型空间的保护与文旅转化;(3)国土空间优化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区域协同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文旅产业升级推动空间优化统筹,并为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
朱鹤张圆刚林明水刘敏王立龙王磊龙飞张书颖余文婷刘军胜
中国省域文化旅游资本的空间结构与流动--基于主题公园投资数据的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资本是旅游生产、经营和消费的核心要素,其规模、结构与布局直接决定了区域旅游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方向。文化旅游作为资本依赖较高的休闲活动,把握其资本结构特征和空间流动是实现区域文化旅游资本优化配置、经营效率提升和空间有序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研究借助图形分析、计量统计和可视化方法,对中国311家主题公园样本投资数据从时间、空间,规模、类型,模式、结构等视角进行分析,得到:中国省域文化旅游投资增长呈现由"规模小、增长慢、波动小"向"规模大、增长快、波动强"转变的特征;在社会经济主导和门槛游客量规定下,中国文化旅游资本呈现"质小量大"的规模结构,而省域间差异化类型结构中省域内部资本、省域外部资本和外商国际资本的6∶3∶1组合是实践选择中最具竞争优势的资本类型结构模式;外商国际资本空间流动以人员经济往来为依据,表现为空间分解、空间整合、空间压缩和轴向扩散的空间渗透过程;而"源少汇多"的省域外部资本流动是空间密集网络基础上,源地辐射系统和汇地集聚系统构成的空间"二元"结构的响应。
李涛刘家明徐庆颖朱鹤余玲
关键词:空间结构主题公园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