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中层...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浆
  • 1篇血清
  • 1篇血清HCY
  • 1篇血清HDL-...
  • 1篇血清TC
  • 1篇血清TG
  • 1篇血清同型
  • 1篇血清同型半胱...
  • 1篇血清同型半胱...
  • 1篇血糖
  • 1篇血压

机构

  • 4篇佳木斯大学附...

作者

  • 4篇高雨田
  • 3篇黄作义
  • 2篇彭鹏
  • 2篇褚春沐
  • 1篇杨军
  • 1篇王爽
  • 1篇董天崴
  • 1篇王克健
  • 1篇隋晓芳
  • 1篇张峰
  • 1篇刘文娟
  • 1篇于艳艳

传媒

  • 2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42例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变化,探讨血清Hcy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随机选取2013-05~2014-05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42例作为病例组,按照对照组与病例组性别相同,年龄相差5岁以内,随机选择同期在该科室就诊的非脑梗死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Hcy、血清TC、血清TG、血清HDL-C、血清LDL-C。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C、血清TG、血清HDL-C、血清LDL-C及血清Hcy浓度有无差异,同时分析血浆血清Hcy水平与血清TC、血清TG、血清HDL-C、血清LDL-C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Hcy、血清TC和血清TG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HDL-C和血清LDL-C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Hcy与血清TC、血清TG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12和0.4914;血清Hcy与血清HDL-C、血清LDL-C不存在相关性(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Hcy与血清TC、血清TG、血清HDL-C、血清LDL-C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升高和高脂血症(血清TC和血清TG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清Hcy水平,合理降脂,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高雨田彭鹏褚春沐黄作义
关键词:脑梗死血清HCY血清TC血清TG血清HDL-C
急性脑梗死后失眠患者血浆Orexin-a含量的变化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后失眠患者血浆中Orexin-a的变化分析其与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是否参与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发生及发展,是否可以作为其评估的指标,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神经四科2015-01~2015-10因脑卒中入院患者进行筛查,以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失眠的发生将其分为脑梗死后失眠组(25例)和脑梗死后未失眠组(21例),检测两组患者Orexin-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后失眠组orexin-a水平较未失眠组增高,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rexin-a可能是急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一个生化指标,可能参与脑梗死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褚春沐黄作义高雨田
关键词:OREXIN-A脑梗死睡眠障碍
非酮症高血糖伴癫发作一例
2021年
患者女性,58岁。因抽搐发作7年,加重3月余,于2021年8月20日入院。患者7年前乘坐电动自行车时突发肢体抽搐,自车上摔下,无意识障碍和严重外伤,急诊至外院诊断为癫,予奥卡西平0.30 g/次、2次/d和左乙拉西坦0.50 g/次、2次/d口服抗癫治疗,发作控制欠佳,每月发作3~4次。
高雨田刘文娟王克健黄作义
关键词:高血糖症病例报告
ACE基因导向治疗对高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导向治疗后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对照组、基因导向治疗A组(Ⅱ型)、B组(ID型)和C组(DD型)各20例。基因导向治疗A组选用依那普利15 mg,基因导向治疗B组选用依那普利10 mg,基因导向治疗C组选用依那普利5 mg,对照组选用依那普利10 mg,均1次/d口服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3、6、9个月跟踪回访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记录颈动脉IMT变化情况,同时监测血压变化。分别比较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颈动脉内膜厚度变化及血压变化。结果 3个基因导向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IMT、IMI/内径比率(diamete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P<0.05),且基因导向治疗C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基因导向治疗B组,基因导向治疗B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基因导向治疗A组。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ACE基因多态性分型进行基因导向治疗(主要是DD型和ID型),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效控制血压。
彭鹏董天崴高雨田张峰王爽隋晓芳于艳艳杨军
关键词:高血压ACE基因多态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