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谷成燕

作品数:3 被引量:7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地形
  • 1篇东江流域
  • 1篇动态度
  • 1篇遥感估算
  • 1篇影像
  • 1篇载力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变化
  • 1篇土地利用动态...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因子
  • 1篇流域
  • 1篇覆盖度
  • 1篇F-1
  • 1篇MOD

机构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广东省林业科...
  • 1篇福州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3篇谷成燕
  • 2篇李增元
  • 2篇陈尔学
  • 2篇田昕
  • 2篇闫敏
  • 1篇彭资
  • 1篇林雯
  • 1篇周平
  • 1篇李春梅
  • 1篇范文武

传媒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森林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被引量:26
2016年
基于2000年Landsat-5 TM和2013年GF-1两期遥感影像,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别进行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森林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并对该区13年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像元二分法可准确地估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决定系数R^2=0.52,相对平方误差RSE=0.54)。两期植被覆盖度与高程正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坡度。两期植被覆盖度变化图表明,该地区13年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高覆盖度的下降最为明显。两期植被覆盖度及其差值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海拔超过1027 m两者均变化缓慢,且植被覆盖度变化主要为正变化。火灾、水系富集、人工抚育频繁等因素对低海拔地区植被覆盖度的下降影响较大。
闫敏李增元陈尔学田昕谷成燕李春梅范文武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地形
东江流域1989–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探索流域生态承载力随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口数量变化的时空变化格局对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东江流域1989年、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5个时期Landsat-5 TM遥感影像的解译与分析,利用变化率、单一动态度、综合动态度等指标,探索了东江流域上、中、下游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时空格局。基于土地利用类型、东江流域人口数量、均衡因子、产量因子等数据,进一步计算了东江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和总生态承载力,并分析了影响生态承载力消长的因素。结果表明:(1)1989–2009年东江流域各类用地结构调整明显。在城镇化加剧的同时,森林植被也在改善,两者并非是消长关系。但是上、中、下游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格局,上游和中游以园地向林地转移为主,下游以耕地向城镇用地转移为主。(2)在1989–2009年20年间东江流域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虽然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的趋势,但其下降的幅度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总生态承载力仍呈增长的趋势,说明2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在优化发展。从时间来看,"十年绿化广东"结束之后的10年间(1994–2004年),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均生态承载力趋于相对平稳的状态。而之前的5年(1989–1994年)和之后的5年间(2004–2009年),年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较明显,前者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量开发有关,后者与土地利用空间可优化的类型越来越少有关。流域内部不同区域的总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上游和中游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下游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又恢复的趋势。综合来看,东江流域人口对城镇化需求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导致森林资源的恶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者的协调发展。因而,在人口增长对生态资源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提高总体生态服务功能,来
彭资谷成燕刘智勇林雯周平
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度东江流域生态承载力土地利用变化
黑河上游植被总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7
2016年
定量描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对于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MODIS MOD_17 GPP(MOD_17)产品在通量站点低估的现象,通过3个实验依次改进了模型输入参数(气象数据和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 PAR))和模型本身的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分析了各个参数对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对模拟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阿柔草地站,最大光能利用率的重新标定对结果影响最大,GPP估算结果的提高最为明显;在关滩森林站利用广义神经网络算法得到的GLASS f PAR代替原始MODIS f PAR产品,比其他参数的改进效果更明显,GPP的值更接近涡动通量观测值。利用改进的MOD_17模型重新估算了黑河上游2001–2012年间植被GPP,通过趋势分析得出该研究时段内GPP以9.58 g C·m^(–2)·a^(–1)的平均速率呈上升趋势。同时计算了气候因子(温度、降水和饱和水汽压差(VPD))与时间序列GPP的偏相关性,分析了植被G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2001–2012年平均温度和VPD与年GPP大部分区域呈正相关,体现了温度和VPD对植被生长的促进作用;2001–2012年的降水量与年GPP无明显相关,且大部分区域呈负相关。
闫敏李增元田昕陈尔学谷成燕
关键词:气候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