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梦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山地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灾变
  • 1篇灾害
  • 1篇造林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山地环境
  • 1篇山地灾害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建设
  • 1篇生态建设工程
  • 1篇生态修复
  • 1篇世界自然
  • 1篇世界自然遗产
  • 1篇适应性
  • 1篇水环境
  • 1篇群测群防
  • 1篇自然遗产

机构

  • 5篇四川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作者

  • 5篇张梦
  • 4篇第宝锋
  • 1篇罗文锋
  • 1篇张凯山
  • 1篇唐亚
  • 1篇左进
  • 1篇胡晓曦
  • 1篇黄靖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核心景区钙华景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
2022年
九寨沟钙华是距今约3万年(特别是1万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大规模的钙华沉积是湖泊、滩流、瀑布、泉及台地景观形成的基础,覆盖核心景区2.4 km^(2)的面积。钙华景观是九寨沟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自然美学价值”的核心,是景区的关键吸引力。为九寨沟的持续保护和为未来研究提供支持,本文从钙华沉积物、钙华景观成因、钙华景观变化及其原因、钙华景观保护恢复的角度,总结了公开和未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针对目前钙华景观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钙华退化、藻类生物量增加、沼泽化),本文归纳了相关的自然与人为因素,包括气候变暖、大气沉降、水化学变化、旅游活动、森林采伐、地质灾害等;归纳了地震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钙华景观形成与重塑的双重作用;总结了钙华景观保护恢复的管理工作及其成效。本文提出未来可重点研究:(1)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背景下多圈层(大气、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基岩系统)对水体氮、磷、溶解性有机物、绿藻生物量、钙华沉积与溶蚀的影响机制及程度;(2)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后,自然与人为干预下钙华微地貌的长期稳定性,水土流失加剧对湖泊透明度、钙华、沼泽化及美学价值的长期影响,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钙华景观的长期效应。
乔雪肖瑶杜杰唐亚唐亚郑歆蕾张梦
关键词:水环境环境监测生态修复地质灾害
灾变山地环境影响下小流域脆弱性评价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流域脆弱性评价中,如何有效结合自然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开展较大区域尺度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特别是结合灾变山地环境影响,开展小流域脆弱性评价,对于山区流域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采用栅格单元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自然与社会因素,并引入活跃灾害事件对小流域脆弱性的影响,从灾害危险度与社会易损性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应用3S技术,选取彭州龙门山区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开展灾变山地环境影响下的小流域脆弱性评价。最终将研究区小流域脆弱性划分为轻度、中度、高度及重度4个等级,各级含小流域个数分别为12、21、27及17个,相应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1.53%,38.63%,40.46%及9.38%。针对区域内重大灾害事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因素,并引入灾害事件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栅格与小流域单元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灾变山地环境下较大区域尺度流域脆弱性评价具有可行性,可为区域尺度小流域脆弱性评价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张梦第宝锋Constantine A.Stamatopoulos宋微曦王雅潞
关键词:小流域脆弱性
基于TSIS区域范围内交通尾气的时空分布研究
2015年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建立区域范围内交通尾气排放时空分布的研究框架,为通过交通管理优化减少区域尾气排放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微观交通模拟软件TSIS,结合机动车尾气排放模型,研究校区范围内的交通流量及其尾气排放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利用TSIS结合道路交通属性和路网结构可以成功构建区域范围交通模拟和尾气排放预测模型。该模型能用于分析交通流和尾气排放的时空分布,进而为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改善校园交通和减少尾气排放提供数据支撑。
王雅潞张凯山第宝锋张梦
关键词:交通流机动车尾气
聚落应对山地灾害环境的适应性分析——以彭州市银厂沟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四川省彭州市银厂沟经历"5·12"汶川地震后,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较之前更为频发,对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对聚落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针对灾后聚落重建的方式,选取"原址重建"和"统规统建"两种典型模式,采用半结构访谈法,结合问卷调查,从基础设施、生产方式、防灾意识等方面,分析地震前后聚落应对山地灾害环境的适应性特征。结果表明:聚落应对灾害环境的适应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适应是灾后重建农户生产方式单一化加剧,对土地依赖性增强,人为活动负面干扰对环境影响有增大趋势;积极适应表现在"原址重建"房屋规模趋于理性化,房屋结构偏向选取安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类型,提升道路通达性,亲属集中并互帮互助,均可有效加快恢复重建进度。相对于"统规统建","原址重建"农户生活及生产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多元化趋势,更有利于适应灾害环境;较地震前,农户防灾意识有所提高,在山地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宋微曦第宝锋左进罗文锋张梦
关键词:适应性山地灾害群测群防
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工程与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在长江上游实施已有十余年,剖析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长江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与生态建设投入间的响应关系,对区内未来生态建设的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年际时间序列的SPOT-VEGETATION NDVI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趋势拟合等方法,研究长江上游地区2002年至2013年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分析长江上游植被覆盖时空变化与生态建设工程投入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整体呈现缓慢增加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06%,主要体现为中等植被覆盖向高植被覆盖转化;植被覆盖增加区域远远大于植被覆盖减少区域,其中增加的区域占整个长江上游流域的86.02%,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地以北、云贵高原以及横断山区中小起伏的山地;植被覆盖减少区域占6.09%,主要分布于汶川地震灾区以及成都,重庆、昆明等大型城市群及其周边。其次,近10 a生态建设重大工程投资对长江上游植被覆盖增长起促进作用,在研究区内有261个县级行政区具有较好的造林效率,达县级行政区总数的90%,集中分布于云贵、川陕交界处及西部高山、高原区。
胡晓曦第宝锋袁媛黄靖张梦
关键词:NDVI生态建设工程植被覆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