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晓健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2篇加权成像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细胞
  • 1篇胆管细胞癌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癌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性帕金森
  • 1篇血管性帕金森...
  • 1篇张量成像
  • 1篇乳腺
  • 1篇乳腺浸润
  • 1篇乳腺浸润性
  • 1篇乳腺浸润性导...
  • 1篇乳腺浸润性导...
  • 1篇帕金森
  • 1篇帕金森病

机构

  • 3篇马鞍山十七冶...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马鞍山市十七...

作者

  • 4篇孔晓健
  • 2篇吴一军
  • 2篇胡中华
  • 1篇周科峰
  • 1篇解渊
  • 1篇朱玉胜
  • 1篇陈广生
  • 1篇童朝阳
  • 1篇毕慧
  • 1篇陈张
  • 1篇胡中华
  • 1篇张晗

传媒

  • 3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帕金森病及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鉴别诊断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帕金森病(PD)及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诊断、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30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及25例血管性帕金森病患者(VP组),同时将同期收集25例健康老年人(NC组)纳入对照组。三组患者均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三组患者黑质致密带(SNc)、黑质网状带(SNr)、红核(RN)、苍白球(GP)、壳核(PUT)和尾状核(CN)中的相位值。结果 PD组中黑质致密带(SNc)、苍白球(GP)、壳核(PUT)的相位值明显低于VP组(P<0.05),两组黑质网状带(SNr)、红核(RN)和尾状核(CN)的相位值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VP组中各核团相位值与NC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测定PD及VP患者黑质致密带、苍白球、壳核中的相位值对二者诊断、鉴别诊断起到一些参考价值。
储佺兵胡中华解渊苑瑞敏陈广生倪昌健张晗孔晓健
关键词:磁敏感加权成像帕金森病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MRI表现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提高MRI诊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各序列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病灶强化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共发现14个病灶,2例伴有卫星灶,2例同时伴发肝内血管瘤;10个病灶呈类圆形,4个病灶呈不规则形;7个病灶位于肝包膜下,3个病灶跨叶生长。所有病灶T1WI主体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11个病灶中心可见斑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影);DWI病灶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0个病灶呈不规则环形稍高信号,病灶中心呈等低信号)。增强后10个病灶于动脉期呈周边不规则环形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3个病灶动脉期周边及中心均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进一步扩大。1个病灶由于体积较小,强化特征不明显。11个病灶可伴随周边胆管扩张,其中6个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8个病灶周边肝组织于动脉期呈云雾样强化,9个病灶邻近肝被膜皱缩,3个病灶所在肝叶萎缩。结论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各序列的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其伴随征象能提高IHPCC诊断的准确率。
胡中华周科峰孔晓健陈张吴一军
关键词:胆管细胞癌磁共振成像
颅脑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1弥散概念 弥散是指分子的随机不规则运动,是人体重要的生理活动,是体内的物质转运方式之一,又称布朗运动。弥散是一物理过程,其原始动力为分子所具有的热能。在溶液中,影响分子弥散的因素有分子的重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黏滞性)和温度。
孔晓健朱玉胜
关键词:弥散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回波平面成像弥漫性轴索损伤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动态增强MRI诊断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病灶的MRI信号强度、形态学及血液动力学特点三个方面分析。结果 10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一致。1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为肿块型(11例)和非肿块型(4例),T1WI呈低信号影(8例)、等信号影(7例),T2WI抑脂呈等信号影(9例)、高信号影(6例)。形态学表现:肿块型病变表现为边缘不光滑呈分叶状,其中毛刺征或星芒征(9例);非肿块型表现为导管状及簇集样不规则分布(3例)。增强后病灶以早期不均匀性显著强化为主(10例)、延迟环形强化(7例);伴随征象包括乳头凹陷(4例)、皮肤增厚(6例)、乳后脂肪间隙中断(3例)等。血液动力学表现:15例病灶SIR在169.36%-301.23%之间,平均198.23%,最大峰值出现在第二个时相(13例)、出现在第三时相(2例),时间-信号曲线为Ⅱ、Ⅲ型,Ⅱ型(6例),Ⅲ型(9例)。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术前正确诊断率约66.7%。
胡中华吴一军孔晓健童朝阳毕慧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