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晓杰

作品数:46 被引量:219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南省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9篇小麦
  • 10篇诱变
  • 8篇基因
  • 7篇普通小麦
  • 6篇性状
  • 6篇选育
  • 6篇高产
  • 5篇冬小麦
  • 5篇育种
  • 5篇麦区
  • 5篇航天诱变
  • 5篇矮秆
  • 4篇蛋白亚基
  • 4篇等位
  • 4篇亚基
  • 4篇遗传多样性研...
  • 4篇种质
  • 4篇小麦地方品种
  • 4篇麦谷蛋白
  • 4篇麦谷蛋白亚基

机构

  • 38篇河南省科学院
  • 12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河南农业大学
  • 3篇河南省豫丰种...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国家小麦改良...
  • 1篇陕西省农业分...
  • 1篇信阳市农业科...

作者

  • 46篇陈晓杰
  • 36篇张福彦
  • 33篇程仲杰
  • 33篇范家霖
  • 30篇杨保安
  • 27篇张建伟
  • 11篇陈云堂
  • 9篇崔龙
  • 7篇张建伟
  • 6篇胡银岗
  • 5篇吉万全
  • 4篇王亚娟
  • 4篇许勃
  • 3篇吕晓华
  • 3篇董威杰
  • 3篇陈亮
  • 3篇郭东权
  • 3篇陈锋
  • 2篇刘伟
  • 2篇张晓娜

传媒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3篇种子
  • 3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种业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山东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核农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河南科学
  • 1篇粮食与油脂
  • 1篇东北农业科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航宇19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对航天诱变育种的启示被引量:2
2022年
航宇19是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方法育成的半冬性、高产、中熟、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是利用高产矮秆的航天诱变突变体豫同194为母本、高产亲本周麦23为父本杂交并经系谱选育而成,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2019两年度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航宇19平均产量为7990.5 kg/hm^(2),比对照增产4.4%;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806.2 kg/hm^(2),比对照增产6.9%。该品种非常适宜制作馒头,但不适合制作面包。在航宇19选育中,我们的具体育种技术思路是,将航天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高产育种与优质育种相结合,协调矮秆、抗病、稳产、广适性状,通过异地多点鉴定重视适应性、增强抗逆性,最终实现品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性状的协调与同步提高。航宇19的成功选育说明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是加快创制优异育种中间材料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为未来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有益启示。
张福彦陈晓杰程仲杰王嘉欢范家霖常天佑王翠侠杨会霞杨保安张建伟
关键词:航天诱变育种
郑品麦24号的遗传构成及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成解析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50K SNP育种芯片,对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小麦品种郑品麦24号及其父母本进行分子标记检测,明确该品种遗传构成、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成,为其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郑品麦24号82.40%的遗传物质来源于父本豫同194,遗传相似系数为0.907,它们之间遗传相似度更高;在染色体水平,双亲对郑品麦24号的遗传贡献率差异较大,在2A(56.10%)和3D(70.98%)染色体上母本豫麦34-6对郑品麦24号的遗传贡献率大于豫同194,豫同194在其他染色体上对郑品麦24的遗传贡献率更高,表明在郑品麦24号选育过程中受人工选择的影响亲本遗传物质发生了严重偏分离。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成分析发现,郑品麦24号携带有应用广泛的矮秆(Reduced height)基因Rht-D1b,聚合了9个高粒质量等位基因[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基因TaGS5-A1b、TaGS2B1-Hap-H、TaGS-D1a,粒质量(Grain weight)基因GW2-6B-Hap-1,千粒质量(Thousand grain weight)基因TaTGW6-A1a、TaTGW-7Aa,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etase)基因TaSus1-7B-Hap-T、TaSus2-2A-Hap-A、TaSus2-2B-Hap-H],含有冬性春化(Vernalization)等位基因Vrn-A1b、vrn-B1、VrnD3-2174,晚花型等位基因TaELF3-B1(Early flowering 3 B1)Cadenza类型、TaELF3-D1 Wild类型,光周期(Photoperiod)敏感等位基因Ppd-A1 Wild类型、TaPpdDD002 Wild类型、TaPpdDI001Insertion类型,抗叶锈病(Leaf rust)基因Lr67,抗秆锈病(Stem rust)基因Sr2、Sr25,抗旱等位基因TaDREB-B1a(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B1a)和低穗发芽等位基因TaSdr-A1a(Seed dormancy A1a)。
陈晓杰范家霖杨保安杨科张福彦程仲杰王嘉欢白鹤峰张建伟
关键词:小麦
小麦新品种郑品麦24号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明确不同地区郑品麦24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分析了3个不同地区播期、播量对郑品麦24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地理纬度增加1°,郑品麦24号适宜播期提前3~5d。郑品麦24号在泌阳地区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适宜播量为11~13kg/667m^2;新郑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0-20日,适宜播量为9~13kg/667m^2;延津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0-15日,适宜播量为11kg/667m^2。在确定具体的适宜播期时,还应根据地块的整地质量、水肥水平、播期早晚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陈晓杰张建伟程仲杰张福彦范家霖王嘉欢杨保安
关键词:适宜播期
西北春麦区及新疆冬春麦区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陈晓杰
关键词:小麦地方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醇溶蛋白
黄淮麦区部分骨干品种重要基因等位类型分析及全基因组优异位点挖掘被引量:5
2019年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黄淮麦区部分骨干品种(尤其是西农系列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特性、矮秆基因、抗赤霉病基因类型及全基因组优异位点的分布,以西农979、西农511等近年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共64份)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及小麦35K芯片对供试品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3份材料含有显性春化基因Vrn-D1(20.3%),3份材料含有显性基因Vrn-B1(4.7%),未检测到显性基因Vrn-A1和Vrn-B3;除中国春和宁春45外,其余62份材料均含光周期不敏感基因Ppd-D1a;9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Rht-B1b,28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Rht-D1b,35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Rht8;15份材料同时含有Rht-D1b和Rht8;苏麦3号和兰考198含抗赤霉病基因位点Fhb1。芯片检测结果发现,西农系列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共含有1049个特异SNP,集中在2A和6B染色体上,这些位点可能是决定西农系列品种区别于其他品种的重要遗传位点;所有参试材料共含有1445个相同的SNP位点,集中在2D和3B染色体上。
游银王晓翠杨超凡陈晓杰卢山吉万全闵东红闵东红胡银岗孙道杰
关键词:春化基因矮秆基因
一种电子束辐照降解溶液中乙酰甲胺磷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束辐照降解溶液中乙酰甲胺磷的方法,本发明所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改进了现有技术中仅简单通过单一技术降解乙酰甲胺磷的方法,通过辐照降解技术、pH调节、温度控制及不同气体氛围协同作用提升对溶液中乙酰甲胺磷...
崔龙范家霖郭东权陈云堂吕晓华王娴董威杰许勃杨保安张建伟陈晓杰张福彦刘伟陈海军程仲杰张晓娜
文献传递
逆境胁迫下小麦脂肪氧化酶基因表达的qRT-PCR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为探讨小麦脂肪氧化酶基因在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qRT-PCR技术,首先分析了TaLox-B2和TaLox-B3基因在小麦幼叶、茎、根以及成熟籽粒中的表达情况,其次分析了这2个基因在高盐、低温、高温和干旱胁迫下叶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这2个基因在小麦根、茎、叶以及成熟籽粒中均有表达,但TaLox-B2基因主要在叶和成熟籽粒中表达,而TaLox-B3基因主要在根和叶中表达。在高盐胁迫下,这2个基因的表达趋势大体一致,类似于正态分布,在3h时达到峰值。在低温逆境下,TaLox-B2基因的表达模式无明显规律,而TaLox-B3基因在0-6h范围内呈上调表达,之后开始逐渐下降。在高温逆境下,这2个基因在0-12h范围内均呈下调表达,但二者下调的趋势明显不同。在模拟干旱胁迫下,这2个基因相对表达量均较低,表达趋势存在明显差别,但二者的表达模式则无明显规律。推测认为,TaLox-B2和TaLox-B3基因主要受盐胁迫诱导,且与PEG干旱胁迫之间没有特定的关系,此外,温度变化对TaLor励和TaLox-B3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但低温和高温的作用机制不同。
张福彦陈锋张建伟杨保安范家霖陈晓杰陈云堂崔龙
关键词:普通小麦逆境胁迫
S-腺苷甲硫氨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小麦水分胁迫中的表达被引量:9
2011年
以小麦品种‘晋麦47’为材料,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S-腺苷甲硫氨酸代谢途径中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基因、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MDC)基因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ECS)基因在正常供水、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和复水过程中小麦叶片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有一定量的表达,SAMS和SAMDC基因在水分胁迫早期(PEG-6000胁迫6、12、244、8 h)上调表达,水分胁迫后期(PEG-6000胁迫75 h)表达量下降;复水后3~6 h上调表达,复水9 h后表达量下调至对照水平。-γECS基因在水分胁迫阶段呈上调表达,复水后表达量下调至对照水平。可见,小麦SAMS、SAMDC和-γECS基因的表达都受水分胁迫诱导,同时,SAMS与SAMDC基因还参与水分胁迫后的复水调节,说明S-腺苷甲硫氨酸代谢途径在小麦抗旱节水中具有重要作用。
李昌澎周琳璘陈亮黄林周陈晓杰王宇珅胡银岗
关键词:小麦水分胁迫
矮秆高产稳产广适国审小麦新品种郑品麦2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2
2020年
郑品麦22号是以半冬性、中晚熟、高产、抗病小麦品种开麦18为母本,以高产广适小麦品种矮抗58的矮秆、大穗、早熟突变体豫同19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矮秆抗倒、高产稳产、抗病、中早熟小麦新品种,2019年通过国审。笔者重点介绍了郑品麦22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陈晓杰张建伟张福彦范家霖程仲杰焦学俭白鹤峰杨保安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技术
国审小麦新品种郑品麦8号的辐照选育被引量:10
2017年
郑品麦8号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南金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辐照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联合选育的优质、高产、稳产、抗性较好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由(矮抗58/周麦18)F1种子诱变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2—2014年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郑品麦8号的平均产量为7 994.3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4.05%;在2014—2015年度的生产试验中,郑品麦8号的产量为8 370.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1%。2 a区域试验中郑品麦8号的品质分析结果为蛋白质含量15.13%、14.32%,湿面筋含量32.0%、30.2%,沉降值37.2、28.1 m L,稳定时间8.0、7.9 min,其主要品质指标已达到国家强筋小麦二级标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对条锈病近免疫,但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郑品麦8号的成功选育说明,传统杂交技术和辐照诱变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加快优良小麦新品种选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张建伟张福彦范家霖陈晓杰杨保安陈云堂崔龙康广华焦学俭白鹤峰
关键词:小麦高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