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旭

作品数:30 被引量:67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电气工程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页岩
  • 7篇页岩油
  • 7篇孔隙
  • 6篇陆相
  • 5篇纳米
  • 4篇油气
  • 4篇盆地
  • 4篇储层
  • 4篇储集
  • 3篇地质
  • 3篇提高采收率
  • 3篇能源
  • 3篇纳米材料
  • 3篇勘探
  • 3篇孔隙结构
  • 3篇采收率
  • 3篇储集空间
  • 2篇电池
  • 2篇氧化物
  • 2篇有效性

机构

  • 26篇中国石油天然...
  • 7篇中国石油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化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盐城工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30篇金旭
  • 11篇李建明
  • 11篇王晓琦
  • 8篇吴松涛
  • 7篇刘合
  • 6篇朱如凯
  • 6篇孙亮
  • 4篇白斌
  • 4篇刘晓丹
  • 3篇胡素云
  • 2篇贾进华
  • 2篇张天舒
  • 2篇杨智
  • 2篇毕丽娜
  • 2篇崔景伟
  • 2篇苏玲
  • 2篇林森虎
  • 2篇庞正炼
  • 2篇陶士振
  • 2篇吴因业

传媒

  • 10篇石油勘探与开...
  • 3篇石油学报
  • 3篇石油科技论坛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化工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石油物探
  • 1篇中外能源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化...
  • 1篇地球科学
  • 1篇第一届全国纳...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陆相页岩油可动用性微观综合评价被引量:30
2021年
选取目前中国重点开发的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孔二段、松辽盆地长岭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青一段等4大盆地中高成熟度页岩油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储集空间展布多尺度刻画、有效连通性计算、荷电效应可动油评价、改造过程裂缝扩展仿真模拟等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在同一评价技术体系和相同实验测试条件下获取4大盆地页岩油储集层有效性、含油性、原油可动性及可改造性等关键参数,解决常规分析手段分辨率不足、难以定量评价等难题,形成不同类型页岩油资源可动用性评价方法与对比认识。综合实验与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国内4大盆地陆相页岩油资源禀赋差异显著,其中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页岩储集层有效性较好、鄂尔多斯盆地长73亚段可动油占比较高、渤海湾盆地孔二段可改造性最佳,为针对性开发方案与工程技术遴选提供参考和建议。
金旭李国欣孟思炜王晓琦刘畅陶嘉平刘合
关键词:含油性
中国陆相页岩油发展潜力与技术对策被引量:142
2020年
陆相页岩油是埋藏300 m以深、Ro值大于0.5%的陆相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赋存的液态烃和各类有机物的统称,是源岩油气的重要组成类型。以成熟度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生排油演化模式为依据,将陆相页岩油划分为中高成熟度和中低成熟度两种类型,研究发现中国陆相页岩层系:①发育淡水和咸水两类湖相优质烃源岩,存在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岩、沉凝灰岩、泥页岩等多种类型储集层,形成多套近源或源内聚集的“甜点段”和大面积分布的“甜点区”,具规模资源基础。②富有机质页岩实验分析表明,波状和水平纹层状页岩具良好储集条件,页岩水平渗透率是垂向渗透率的数十倍—数百倍,利于源内页岩油横向规模运聚。③经评价,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地质资源总量超过100×10^8 t,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开发,是近期石油勘探现实领域;中低成熟度页岩油资源潜力大,初步评价技术可采资源量为(700~900)×10^8 t,是未来石油工业发展的战略性接替资源,需要原位转化等技术突破才能实现效益开发。陆相页岩油是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从“源外”走向“源内”的必然选择,突破“甜点区”评价优选、水平井体积压裂工程技术以及原位转化技术装备等核心理论技术,是实现陆相页岩油规模效益发展的重要途径。
胡素云赵文智侯连华杨智朱如凯吴松涛白斌金旭
关键词: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
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被引量:4
2023年
通过中国陆上不同类型致密油典型实例解剖,开展烃源岩、储集层、原油等样品测试分析,运用核磁-驱替物理模拟、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优质烃源岩生排烃动力是决定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动力基础,原油运移阻力是影响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关键要素,充注动力与致密储集层孔喉阻力耦合作用控制聚集效果及富集程度。陆相湖盆致密油富集程度主要受烃源岩、储集层孔喉大小、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及裂缝4大因素控制:优质烃源岩控制致密油近源分布,储集层物性及孔喉大小与致密油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揭示顺层运移速率最高,层内裂缝提高运聚效率与含油饱和度。
胡素云陶士振王民庞正炼白斌陈燕燕卢双舫陈悦杨怡青金旭贾进华王建张天舒林森虎吴因业
关键词:陆相湖盆
2023年采油采气工程技术热点回眸
2024年
2023年,采油采气工程围绕新区效益建产、老油气田挖潜增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并取得突出创新成果。分层注入领域,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技术适应范围进一步拓展,大幅提升了分层注入的精细化水平;人工举升领域,新型高效举升技术指标再创新高、机采提效效果明显、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节能降耗成效显著;采气工艺向绿色智能化采气、全生命周期精细采气、复合排水采气等方向发展,有效推动了天然气产量跨越式增长;储层改造技术取得重大进步,非常规水平井体积压裂2.0向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压裂理论、装备工具材料、裂缝监测技术等取得创新突破,为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有力保障;井下作业领域在带压作业、连续油管作业、数字化智能化修井作业和复杂工况井下作业等方面技术进展明显,有效保障了油气水井健康生产。
刘合金旭金旭
关键词:采油采气人工举升储层改造采气工艺井下作业
鄂尔多斯盆地长7湖相泥页岩孔隙演化特征被引量:92
2015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低熟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温压模拟与纳米CT三维表征技术,研究泥页岩孔隙随温度变化的演化特征,并探讨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随成熟度增高,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纳米孔隙不断增加,基于纳米CT三维模型计算的孔隙度由0.56%增大至2.06%,增大比例超过250%;孔隙演化整体呈现3段式特征:从未熟到低成熟阶段,有机质生烃作用弱,压实作用为主,孔隙度快速降低;从低成熟到成熟再到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大量裂解生烃,黏土矿物转化作用强烈,孔隙度快速增长;进入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生烃能力与黏土矿物转化减弱,孔隙系统基本保持稳定。明确了不同成分对泥页岩孔隙演化贡献的差异性,有机质热演化贡献最大,黏土矿物转化贡献次之,脆性矿物转化贡献最小,三者比例大致为6∶3∶1,推测泥页岩镜质体反射率大于1.2%时有机质孔隙开始大量发育。
吴松涛朱如凯崔京钢崔景伟白斌张响响金旭朱德升游建昌李晓红
关键词:孔隙演化黏土矿物鄂尔多斯盆地
利用电子束荷电效应评价致密储集层储集空间——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被引量:21
2015年
根据对致密储集层含油样品荷电现象的研究,提出基于电子束荷电效应的扫描电镜背散射截面二次成像法,研究储集层中残留油(未在实验真空条件下散失的原油)分布,并采用荷电显影剂注入法研究致密储集层孔隙连通性,形成有效储集空间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集层样品进行研究发现,储集层含油样品强烈的荷电效应来源于孔隙中填充的残留油,有机质裂解生成的原油广泛存在于有机质附近孔隙中,贫有机质区也有残留油存在。背散射截面二次成像法分析面积大,能克服样品非均质性导致的分析区代表性差的问题。荷电显影剂注入法刻画孔隙连通性更加准确有效,芦草沟组致密储集层含油样品总面孔率为12.56%,总孔隙连通率达90%,储集空间有效性好。
王晓琦孙亮朱如凯金旭李建明吴松涛毕丽娜刘晓丹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
功能微纳结构在石油领域潜在应用被引量:3
2018年
以微纳马达与超材料为典型代表,介绍功能微纳结构的研究现状,对微纳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在石油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功能微纳结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所制备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纳结构与器件,新型功能微纳结构可分为以微纳马达为代表的运动型微纳结构,以及以超材料为代表的固定型微纳结构,3D打印技术是微纳结构的新兴制造方法。结合油气田勘探开发需求及智能微纳结构研究现状,认为潜在的应用方向有3个:(1)以超材料、智能涂层为代表的智能微纳结构可应用于采油工程技术与装备领域,提高石油装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2)以微纳马达、智能微球材料为代表的智能微纳机器人可应用于提高采收率新材料开发领域,有效提高稠油、页岩油等资源的开发效率;(3)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智能结构制造技术可应用于储集层流体微流动研究领域,对指导矿井驱油剂选择及提高开采效率具有巨大作用。
刘合金旭周德开周德开杨清海
关键词:石油工业超材料采油工程石油装备提高采收率
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趋势及对石油公司的建议被引量:7
2020年
储能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北美、欧洲各国为了促进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订并实施了许多鼓励性政策和补贴。中国储能领域的技术、市场、政策、立法、标准、监管等产业基本要素尚不成熟,如何促进国内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储能产品与服务将全面覆盖交通、建筑和工业三大用能领域,电化学储能技术将成为主流储能技术,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能源技术将成为未来能源企业的基本配置,与储能相结合的电力将取代传统能源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之一。目前,储能产业集中度不高,基础与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大型能源企业需要做好前瞻布局,把握产业全局、引领市场方向,注重储能技术储备,适时开发超大规模化学储能技术,承担起可再生能源时代能源安全保障任务。
葛稚新杨艳刘人和金旭
关键词:储能技术化学储能
微纳孔隙油-水-岩石微观界面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1年
低渗、特低渗储层孔隙小,与岩石壁面直接接触且受壁面束缚的原油占比远高于常规储层,导致大量油膜黏附在岩石壁面难以被剥离,严重制约了低渗及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传统的黏附功理论存在局限性,微纳米级孔喉中大量原油受岩石壁面强作用力束缚,油膜-岩石间黏附力成为制约油膜剥离效果的主要因素.介绍了纳米力学技术解析油-水-岩石间微观相互作用方法,如原子力显微镜、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并聚焦油-固界面,归纳了二者间强相互作用,油膜与岩石之间除了存在经典Derjaguin-Landau-Verwey Overbeek(DLVO)理论中的范德华力和双电层相互作用外,还存在非DLVO相互作用(疏水作用和离子桥连作用等).总结油膜岩壁黏附机理的研究进展,探讨高效剥离油膜、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精确解析油-水-岩石间微观相互作用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戴彩丽曹梦娇吴一宁王奉超金旭李琳赵明伟
关键词:油气田开发工程提高采收率洗油效率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在油气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2022年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具有化学能与电能高效互换的优势。国外SOFC技术基本成熟,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已证实了技术可行性,但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我国SOFC技术处于示范阶段,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由国家层面凝聚全国优势力量,统一部署和实施,进行持续10~20年的技术攻关;长寿命的单电池和电堆开发是实现SOFC技术应用的基础,10~30kW的电堆模组是开发兆瓦级系统的关键;同时,应重视电堆衰减机理研究,将开发长期、稳定运行的单电堆作为SOFC技术研究的首要任务。SOFC技术整体的发展趋势是长寿命、低成本、中低温,固定式SOFC发电系统、金属支撑型SOFC、质子传导型SOFC等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与氢能产业驱动下,SOEC技术的发展势头有望超过SOFC。油气工业发展SOFC技术具有气源基础好、应用场景多等优势,并可拓展天然气终端业务,实现天然气和复杂天然气的高效利用。发展SOFC技术与煤炭地下气化、页岩油地下原位转化等战略性业务相匹配,SOFC逆向电解可与油气现有业务相融合,油气公司应联合优势单位加大技术攻关力度。
薛华庆孔令峰金旭赵永明蒋璐阳刘颖付宏浩
关键词:单电池煤炭地下气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