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病理
  • 5篇临床病理
  • 4篇临床病理分析
  • 4篇病理分析
  • 3篇疗效
  • 3篇免疫
  • 2篇细胞
  • 2篇免疫表型
  • 2篇基因
  • 2篇表型
  • 2篇病理学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眼眶
  • 1篇药物
  • 1篇硬化性
  • 1篇预后
  • 1篇症状
  • 1篇肉瘤
  • 1篇肉芽

机构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11篇周恒花
  • 4篇鲍泳扬
  • 4篇陈颖
  • 3篇束木娟
  • 2篇王兵
  • 2篇郭美
  • 2篇林晓曦
  • 2篇田臻
  • 2篇仇雅璟
  • 2篇杨希
  • 2篇马刚
  • 2篇陈辉
  • 2篇金云波
  • 2篇王萍
  • 1篇王天佑
  • 1篇陈彦博
  • 1篇张宇
  • 1篇胡晓洁
  • 1篇于文心
  • 1篇陈骏

传媒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组织工程与重...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重庆医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口腔颌面...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皮肤原发分泌性癌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皮肤原发分泌性癌(PSCS)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收集2例PSCS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采用免疫组化、FISH技术检测ETV6基因,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男性,年龄30~52岁,平均41岁,共4个标本,均为无痛性肿块。例1首发于右下睑,术后2个月复发,术后6个月及11个月分别出现右腮腺及右下颌肿块;例2发生于左侧胸壁。4个标本肿瘤直径0.5~2.1 cm,边界清或欠清,无包膜。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微囊/囊状、管状及实性结构,细胞巢之间被玻璃样变的纤维组织分隔,呈分叶状生长;细胞淡染,腔内含特征性抗淀粉酶的嗜酸性分泌物。其中例1的下睑原发标本可见脉管侵犯。免疫表型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mammaglobin、vimentin、S-100及CK7,Ki-67增殖指数5%~15%。其中3个标本(例1的下睑原发和腮腺转移标本,例2标本)行FISH检测到ETV6基因重排。随访4~44个月,例1术后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PSCS属于临床经过相对惰性、预后较好的罕见肿瘤,但极少数病例也可复发及转移。其具有与乳腺及涎腺分泌性癌相似的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ETV6基因重排有助于明确诊断。
鲍泳扬陈颖田臻周恒花
关键词:皮肤免疫表型预后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聚桂醇硬化治疗甲状腺混合性结节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法对甲状腺混合性结节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该术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19例甲状腺混合性结节患者,分别对结节实性成分进行微波消融,对囊性区域进行抽液、聚桂醇注射液灌洗及泡沫剂硬化处理。测量术中及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结节体积缩小率(VRR),观察对比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在119例患者中共135个甲状腺混合性结节术后均达到完全消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结节体积逐渐减小,VRR逐渐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92.438,F=4841.756;P<0.001)。术后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其中3例复发,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聚桂醇硬化法对甲状腺混合性结节的疗效肯定,其手术创伤小、用时短且并发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沈睿程蓉岐贡翊斐周恒花徐菲岑栩敏袁劼吴燕萍王小平张宇蔡惠群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聚桂醇
15例头颈部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头颈部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sclerosing rhabdomyosarcoma,SRMS/Sc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头颈部SRMS/ScRMS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15例患者(10例SRMS,5例ScRMS)中,男7例,女8例;年龄2个月~57岁,平均20.1岁。颞下窝5例,上颌骨软组织2例,舌2例,其余分别发生于咀嚼肌区、下颌软组织、翼颌间隙、腮腺区、颈部、唇部各1例。临床均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肿块。肿块直径约1.5~20 cm,平均6.3 cm。组织学上,10例SRMS主要由具有轻度非典型性的梭形细胞组成,呈交叉束状排列,散在于梭形细胞之间,可见少量横纹肌母细胞。5例ScRMS均以大量玻璃样变的硬化性基质为特征,类似原始的小圆细胞组成,以条索状、列兵样、梁状、微腺泡状和假血管样等多种方式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vimentin和desmin,MyoD1呈弥漫及多灶性表达,12例表达myogenin,均不表达S100、HMB-45、Caldesmon、CK和CD34。15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后辅以化疗和/或放疗。随访4~205个月,平均59个月。5例无病生存,9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头颈部SRMS/ScRMS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且预后较差。熟悉其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有助于识别这类少见的横纹肌肉瘤亚型,并与其他梭形细胞及以间质硬化为主的肿瘤相鉴别。
周恒花汪洋李江田臻鲍泳扬王渊朱延波陈颖
关键词: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免疫表型
中、高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c-Kit、PDGFRA基因突变分析与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 :探讨中、高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患者中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DGFRA)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18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2008年改良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危险度评估标准筛选出160例中、高危险度GIST,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肿瘤组织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类型,电话随访临床预后。结果:160例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89例,年龄29~87(54.9±11.0)岁,肿瘤大小2~27(9.5±4.6) cm;肿瘤原发部位以胃肠道及胰腺为主(141例,88.1%),消化道外19例(11.9%)。组织学类型以梭形细胞型为主(150例,93.8%)。中危组47例(29.4%),高危组113例(70.6%)。中危组随访29~97(60.0±10.0)个月。除外1例合并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死亡,4例复发,其余42例均无病生存。高危组随访9~103(58.6±12.5)个月。17例患者死亡,26例复发,70例无病生存。c-Kit基因共检测151例,包括中危组43例,高危组108例。共计129例(85.4%)患者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以第11号外显子突变最为常见,其次为第9号外显子和第13号外显子突变,第17号外显子未检测到单独突变。中危组c-Kit基因突变率为93.0%,高危组突变率为82.4%。且高危组患者中检出4例c-Kit基因双外显子突变。PDGFRA共检测91例,包括中危组25例,高危组66例,共检出5例第18号外显子突变和9例同义突变(15.4%)。未检测出第12号外显子突变。结论:中、高危险度GIST患者主要为c-Kit基因突变,且以第11外显子突变最常见。高危组中见双突变,提示c-Kit基因突变类型在GIST的危险度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陈颖朱延波柳菊王渊鲍泳扬束木娟周恒花
关键词: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C-KIT突变
面部不同亚解剖区域葡萄酒色斑激光治疗效果差异的病理学基础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面部不同亚解剖区域葡萄酒色斑(Port-wine stain,PWS)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治疗效果差异的病理学基础。方法 6例患者按面部不同亚解剖区域(A、B区)行PWS的病理活检,对PWS血管的管径及深度进行测量,并给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术后2个月光度计测量(ΔE和Δa*值),进行疗效评估,并对各区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均接受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光度计测量示B区PWS的平均Δa*和ΔE值分别为(4.63±2.24)及(8.81±2.24),而A区PWS的平均Δa*及ΔE值分别为(-0.19±2.40)及(3.55±1.46),两者差异显著(P<0.05)。组织学表现示B区PWS扩张的血管主要分布于真皮浅层,而A区PWS扩张的血管分布于真皮浅层至深层,部分累及皮下。皮尔森相关系数显示PWS血管深度、血管管径与PDL疗效呈负相关。结论对同一位患者,相比于面部偏中心区域PWS,PDL对偏外周区域PWS具有更佳疗效;PWS血管的组织学差异特别是血管深度,可能是面部不同亚解剖区域PWS疗效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于文心马刚仇雅璟陈辉金云波杨希胡晓洁王天佑常雷李伟周恒花林晓曦
关键词:葡萄酒色斑脉冲染料激光疗效差异病理学
结肠癌组织miR-21与PDCD4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miR-21与程序性死亡因子4(PDCD4)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二者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78例结肠癌患者及癌旁组织中PDCD4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组织miR-21和PDCD4 mRNA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之间相关性;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判定结肠病变程度及性质。收集患者临床数据信息并分析其与miR-21和PDCD4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70例(89.74%)结肠癌组织中PDCD4蛋白低表达或无表达。qRT-PCR显示,72例(92.31%)结肠癌组织中miR-21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高,68例(87.18%)PDCD4 mRNA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低。miR-21和PDCD4 mRNA表达在淋巴结是否转移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miR-21高表达或PDCD4低表达可能与结肠癌发生有关。
郭美王兵周恒花王萍
关键词:结肠癌MIR-21PDCD4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PCR
伴有极向反转的乳头状肾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伴有极向反转的乳头状肾肿瘤(papillary renal neoplasm with reverse polarity,PRNR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例PRNR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行KRAS、BRAF基因突变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4岁。巨检为一灰白灰红色的囊实性肿块,大小2.0 cm×1.5 cm×0.6 cm,包膜完整,突向肾表面。低倍镜下见肿瘤境界清楚,呈囊实性改变,纤维性包膜完整,局部包膜旁伴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由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复杂分支的乳头状、或管状乳头状结构组成;中-高倍镜下见复杂分支的乳头表面被覆单层排列的嗜酸性上皮,细胞大小较一致、形态较温和,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细胞核级为WHO/ISUP 12级,并呈特征性的位于胞质顶部排列即极向反转。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K、EMA、CK7、GATA3、MUCI、PAX-8及P504S,不表达vimentin、CD10、CD117、CAIX、Cathepsin K、ALK1、TTF1及CK20,Ki-67增殖指数约1%。分子检测发现KRAS基因Exon2 G12 V错义突变,未检测到BRAF Exon15 V600E突变。肿瘤病理分期p T1a。结论 PRNRP是一种低核级别的肾上皮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可能是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一种特殊亚型,预后良好。
周恒花袁园束木娟徐斌季天海
关键词:乳头状肾细胞癌肾肿瘤GATA3KRAS
成人眼眶坏死性黄色肉芽肿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成人眼眶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necrobiotic xanthogranuloma,NX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NXG的临床病理资料,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中男女性各2例,年龄41~59岁,平均47.5岁;临床多为眼眶周围渐进性增大肿物十余年。光镜下均表现为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真皮内弥漫浸润的肉芽肿性病变及多灶性渐进性坏死交替分布,并可延伸至皮下组织。浸润性肉芽肿由类上皮细胞和泡沫样组织细胞及较多的多核巨细胞组成,其中多为Touton巨细胞。间质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例3可见胆固醇结晶沉着和脂质空泡。实验室检查4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沉增快。仅例1伴血清IgA及IgG升高,其余3例临床均未行免疫球蛋白检查。免疫表型:单核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中KP1和PGM1均阳性。临床治疗均采用局部手术改善症状,术前及术后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8~46个月(平均30个月),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目前尚未发现全身系统性并发症。结论NXG是一类具有独特组织学特征的非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临床治疗方法有限,且收效甚微;需临床与病理相结合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周恒花陈骏陈颖丁侠鲍泳扬王渊束木娟朱延波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病理学IGG4
HoLEP治疗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重度下尿路症状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重度下尿路症状(LUT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52~84(65.5±7.6)岁,经直肠超声检查前列腺体积<40 ml。IPSS评分为20~32(24.8±4.6)分。QoL为4~6(5.2±0.8)分。Qmax为1~14(7.6±3.7)ml/s。PSA为0.3~6.2(1.8±1.4)μg/L。结果:本组8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总手术时间24~36(30.2±5.0)min;剜除时间15~30(26.7±5.6)min;粉碎时间1~5.5(3.5±1.1)min。取出腺体湿重12.6~30.1(20.3±4.9)g。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为0~6(3.5±1.9)h;冲洗液用量为0~6(3.0±1.7)L;留置导尿时间12~48(24.8±9.7)h。69例(84.1%)患者术后组织病理提示中重度淋巴细胞浸润。术后1、6个月随访IPSS、QoL、Qmax和PSA等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无因尿道狭窄出现再次手术的患者。结论:钬激光剜除术治疗合并重度LUTS的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安全且有效,对于此类患者充分术前评估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韦自卫谷猛陈彦博刘冲周恒花龙满美陶昱成万祥陈其蔡志康王忠
关键词:下尿路症状钬激光临床疗效
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Partially 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PICH)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7例PICH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特点及与其他先天性血管瘤的异同。结果本组中男性2例,女性5例。病灶位于肢体5例,位于躯干2例。病灶半球形,质地偏硬,周围有淡色晕环。病灶最大直径均大于5 cm。出生后即开始消退,消退时间最短7周,最长48周,平均28周。消退后残留瘤体表面可见扩张紫红色毛细血管,周围有淡色晕环。多普勒超声检查,瘤体为皮下低回声软组织团块,血供丰富,动脉高流速,低阻抗。MRI检查发现肿块均位于皮下浅筋膜层,边界清楚、信号均匀,T1W呈低信号,T2W高信号,增强后肿块明显均匀强化。HE染色,镜下可见真皮及真皮下层增生小血管,形成大小不等小叶状结构,或无明显小叶结构,小叶内充满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小叶内部分区域,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胞核大小不一、浓染,核/浆比增大,但无明显异型性,有丝分裂像少见。所有标本中,均可见部分内皮细胞胞核凸向管腔,形成特殊的"钉突样"细胞。免疫组化,全部标本CD34、CD31均为阳性表达,GLUT1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PICH的临床表现介于RICH和NICH之间,PICH的病理表现与其他先天性血管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消退稳定后,PICH更接近于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深入研究PICH或有助于揭示先天性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华晨金云波陈辉马刚仇雅璟杨希龚霞周恒花林晓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