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梅
- 作品数:8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一个新型水稻斑点叶突变体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 通过EMS诱变国际稻IR64获得一个水稻斑点叶突变体HM143。该突变体在播种后约3周叶片上产生不规则褐色斑,然后褐斑沿着叶脉或叶片边缘纵向扩散,有时可扩散到叶鞘,褐斑伴随整个生育期。组织化学分析表明,褐斑部位发生细胞死...
- 沈海超施勇烽奉保华王惠梅徐霞黄奇娜吕向光吴建利
- 关键词:水稻细胞死亡抗病性分子标记
- 文献传递
- 水稻褐色颖壳新等位基因OsFBX310^(bh6)的克隆鉴定被引量:3
- 2015年
- 通过EMS诱变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颖壳突变体(brown hull 6,简称bh6)。与野生型IR64相比,在自然条件下突变体的颖壳颜色自抽穗期开始逐渐加深直至蜡熟期颖壳呈深褐色,除千粒重和穗长显著降低外,其他农艺性状(株高、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未发生显著改变。遗传分析表明,该褐色颖壳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构建突变体bh6与正常色颖壳水稻CPSLO17的F2分离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将该基因精细定位在第9染色体长臂上106kb的区段内。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中F-box蛋白基因OsFBX310(LOC_Os09g12150)编码区第1013位碱基由G突变为A,致使其所编码的蛋白序列第338位的甘氨酸(Gly)突变成天冬氨酸(Asp)。通过构建OsFBX310功能互补载体进行转化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转基因植株的谷壳颜色恢复为正常颜色。该基因是已报道的水稻OsFBX310基因的新等位基因,命名为OsFBX310bh6。OsFBX310bh6及其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克隆对深入研究338位甘氨酸/天冬氨酸在类黄酮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丰富水稻特异种质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 徐霞张晓波施勇烽王惠梅黄奇娜奉保华李小红郭丹吴建利
- 关键词:水稻分子标记
-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兼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水稻恢复系被引量:14
- 2014年
- 本研究以抗稻瘟病水稻品系BL1为母本、6份抗白叶枯病育种材料(BB1-BB5,Bin0)为父本配组构建分离群体,针对抗稻瘟病基因Pi25、抗白叶枯病基因Xa4、Xa21、xa5和xal3以及育性恢复基因RfS和Rf4,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筛选出20份候选恢复系,携带恢复基因Rf3和Rf4、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以及2-4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且在检测的所有标记座位上均呈纯合型。20份候选恢复系经稻瘟病混合菌种、稻瘟病单菌种和白叶枯病混合菌种分别接种,有11个在3个试验中都表现中抗以上;20份候选恢复系与炳lA、原98A和内香85A配制组合,经F1田间观察和结实率考查,来自10个候选恢复系的19个组合表现良好,F1结实率的平均值为78.3%,变幅为71.1%~84.0%。最终筛选出4个兼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恢复系,其中3份源于BL1/BB1,携带Rf3、Rf4、Pi25、Xa4、Xa21和xa5;1份源于BL1/BB5,携带Rf3、Rf4、Pi25、Xa4、Xa21和xa13。本研究同时以2类水稻病害和育性恢复能力为选育目标,不仅拓宽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而且针对育性恢复能力的选育与传统育种中育性恢复能力的鉴定相比,省时省力。
- 朱玉君樊叶杨王惠梅吴建利庄杰云
- 关键词:稻瘟病抗性白叶枯病抗性恢复系
-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spl2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被引量:5
- 2015年
-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红褐色斑点叶突变体spl21(spotted-leaf 21)。大田条件下,突变体播种后约2周叶片上开始出现红褐色斑点,随后部分斑点融合,从叶尖开始发黄枯萎,并沿叶片两侧边缘向下扩散,严重时叶片大部分或整体枯死。突变体spl21与野生型IR64相比,其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叶片斑点处及周围有H2O2沉积。突变还导致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降低,叶片光合能力明显下降;此外,突变体中CAT、SOD、APX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OD活性则极显著升高。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法最终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长臂下端介于In Del-8和RM28746之间约87 kb的区段内,暂名spl21(t),本研究为该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宋莉欣黄奇娜奉保华施勇烽张晓波徐霞王惠梅李小红赵宝华吴建利
- 关键词:水稻过氧化氢光合色素基因定位
- 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特异性CAPS标记的开发与验证(英文)被引量:30
- 2012年
- 为在水稻育种中快速与高效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25,本文利用该基因不同等位基因编码区序列差异开发了4套CAPS标记(CAP1/HincII、CAP3/BglII、CAP3/NdeI和CAP3/Hpy99I),并利用169份稻种资源、98个重组自交系(RIL)以及217个水稻转基因后代,对4套标记的准确性和选择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4套标记均能准确地检测Pi25/pi25座位。其中,标记CAP1/HincII和CAP3/Hpy99I特异性识别并酶切显性等位基因,而标记CAP3/BglII和CAP3/NdeI特异性识别并酶切隐性等位基因。利用稻瘟病菌株JS001-20接种RIL与转基因材料,抗性表现与标记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该CAPS标记准确可靠。分析稻种资源后发现,Pi25基因频率较低(1.2%),说明该基因在我国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还没有被充分利用。本文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开发的2对识别并酶切显性等位基因的CAPS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我国早籼稻的稻瘟病抗性。
- 王惠梅陈洁施勇烽潘刚沈海超吴建利
- 关键词:稻瘟病抗性标记辅助选择单核苷酸多态性
- 水稻斑点叶突变体hm197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被引量:7
- 2015年
- 通过双环氧丁烷(diepoxybutan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褐色斑点叶突变体hm197。在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褐色斑点自播种后10周开始于叶尖出现,而后慢慢扩散至全叶。遗传分析表明,该褐色斑点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名splhm197,并将其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上140kb的区段内。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下降。遮光处理表明,hm197褐色斑点的形成受自然光照的诱导。此外,hm197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效率也比野生型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中有过氧化氢和大量超氧阴离子O2的沉积。与IR64相比,hm197叶片中清除氧自由基酶系统中SOD和APX活性极显著上升,其余均极显著下降,同时伴随总可溶蛋白含量下降以及MDA含量上升,hm197表现出早衰迹象。抗病性鉴定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显著增强。
- 李小红施勇烽张晓波奉保华宋莉欣王惠梅徐霞黄奇娜郭丹吴建利
- 关键词: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定位水稻
- 一个水稻显性斑点叶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精细定位被引量:5
- 2016年
- 通过EMS(ethane methyl sulfonate)诱变籼稻品种IR64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显性斑点叶突变体HM113。在大田环境下,突变体褐色斑点在播种后3周的叶片上产生,始穗期扩散至叶鞘。与野生型IR64相比,突变体HM113的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显著下降,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同时突变体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OD活性显著上升。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叶片中积累了大量活性氧,且斑点处细胞坏死。白叶枯病菌接种结果显示,HM113是一个广谱抗性增强的突变体。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HM113中防卫反应基因AOS2、PAL4、PR10和PR1b等的表达大幅上调。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褐斑性状受单显性基因(SplHM113)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法将该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长臂RM21605和RM418之间,物理距离约为308 kb。本研究为褐斑基因Spl^(HM113)的克隆与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 郭丹施勇烽王惠梅张晓波宋莉欣徐霞贺彦郭梁吴建利
-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活性氧基因定位
- 水稻淡绿叶突变体HM14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被引量:4
- 2013年
- 淡绿叶突变体HM14是通过EMS诱变籼稻IR64获得的,整个生育期叶色均保持淡绿。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除了株高显著降低外,其他农艺性状未发生显著改变。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指数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叶绿素a、b含量较野生型IR64明显下降,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但蒸腾速率明显上升,光合作用受到显著影响。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淡绿叶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构建突变体HM14与Moroberekan的F2分离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将该淡绿叶基因pgl HM14定位在第11染色体短臂RM1812和RM26092两个标记之间大约299kb区间内。
- 施勇烽魏彦林奉保华王惠梅徐霞黄奇娜吕向光张晓波吴建利
- 关键词:水稻叶绿素含量基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