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雷 作品数:11 被引量:126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研攻关项目 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更多>>
心率变异性指标RMSSD和TL_(HRV)在持续性运动训练负荷监控中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运动后心率变异性指标相邻心跳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和心率变异性指数(TL_(HRV))是否可以应用于运动员不同运动强度的持续性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方法:14名上海市职业健将级女子足球运动员(22.9±2.0岁),在试验开始前2天均未进行过大强度运动,先后以两种不同强度(60%v VO_(2max)、85%v VO_(2max))在跑步机上跑动3 km,60%v VO_(2max)强度完成后受试者至少休息2天再开始85%v VO_(2max)强度的测试。采用心率计(意大利HOSAND MINI cardio)记录受试者安静状态下坐位5 min的心率变异性(HRV)基线数据(Pre5,-5~0 min),以及跑动结束后坐位5 min(Post5,5~10min))和30 min(Post30,30~35 min)的HRV数据,采用心率表(芬兰SUUNTO T6d)记录受试者运动中的心率。采用Banister方法计算训练冲量(TRIMP),Saboul方法计算TL_(HRV)。结果:在60%v VO_(2max)和85%v VO_(2max)强度的运动后,Post5 RMSSD较Pre5 RMSSD均出现了显著性降低(P≤0.01),Post30 RMSSD较Post5 RMSSD均出现了显著性增加(P≤0.01);60%v VO_(2max)强度下Post5 RMSSD和Post30 RMSSD均显著高于85%v VO_(2max)强度(P≤0.01);TL_(HRV)与TRIMP两种运动负荷的计算方法相关(r=0.387;P≤0.05)。另外,Bland-Altman检验结果显示,TL_(HRV)%与TRIMP%的均值偏差非常接近0,14个点在d线上下分布均匀,且全部落在一致性界限内。结论:Post5 RMSSD可有效评价持续性运动的运动强度;TL_(HRV)评价运动员的运动负荷与TRIMP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应用于运动员不同运动强度的持续性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 赵海燕 王林霞 赵德峰 梁世雷 王晨关键词:心率变异性 赛艇运动员重大比赛前不同训练阶段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变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负荷结构下赛艇运动员无创微循环指标变化特点,为进一步完善无创微循环指标在运动员机能状态监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2013年7月国家青年赛艇队作了世界青年锦标赛的最后备战训练,整个备战训练分为强度训练期及接下来的调整期,强度训练期主要以500 m、1000 m专项速度练习为主,其训练强度较大,而调整期主要以有氧长划为主,训练强度较小;以8名女性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Peri Flux System5000系列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8名运动员早晨空腹安静、坐位状态下右臂肱二头肌隆起最高处微循环相关指标进行测试,其中强度训练期结束时及接下来的调整期结束时各测试一次,通过对两个阶段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变化特点分析,进而对运动员竞技状态作出判断。结果:除运动血细胞浓度(Concentration of moving blood cells,CMBC),调整期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icrocirculatory blood perfusion,MBP)、血细胞平均运行速度(Average velocity of blood cells,AVBC)、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cp O2)均明显高于强度训练期(P<0.05)。结论:不同训练负荷下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低强度负荷下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高强度负荷下则呈现下降趋势。 朱欢 高炳宏 梁世雷 张昊楠 王玉新 刘婷婷关键词:赛艇运动员 肱二头肌 不同训练阶段 我国赛艇运动员肱二头肌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长期有氧耐力训练对我国不同组别赛艇运动员肱二头肌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的影响,为我国赛艇队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监控数据标准的建立及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77名国家队不同组别赛艇运动员及24名不同性别的普通健康国人(男、女各12名)运动员晨起空腹状态下使用Peri Flux System 5000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右侧肱二头肌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及相关指标进行无创测试,且所有受试者测试位点均为右侧肱二头肌同一空间的解剖位点,无明显的空间差异;所有运动员测试均在其机能状态相对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普通人测试均在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值包括基础值和加热后值(44℃),以加热前后MBP的差值作为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结果:女子公开级(198.97±98.81)>男子公开级(183.45±64.31)>男子轻量级(151.01±65.96)>女子轻量级(140.53±43.22)>普通男性国人(127.21±56.38)>普通女性国人(103.54±33.41),各组运动员均显著高于普通健康国人(除女轻组与普通男性国人比较),但不同组别运动员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长期的耐力训练可提高赛艇运动员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尤其是公开级赛艇运动员;2我国公开级赛艇运动员肱二头肌微循环血流储备能力正常值应在160以上,轻量级赛艇运动员应在120以上,且不同性别运动员之间无明显差异,若训练中明显低于正常值,则表明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差且处于运动性疲劳状态。 朱欢 高炳宏 梁世雷 张昊楠 王玉新 黄龙祥关键词:赛艇运动员 肱二头肌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代谢应答特征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运动能力、身体成分的变化,探讨青少年运动员历经4周有氧耐力训练后机体的代谢应答特征。方法:选取冬训初为期4周的中周期训练阶段,分别在4周训练前后以Bod Pod测量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身体成分,以多级递增负荷测试评价运动能力的变化;收集正式进入4周有氧耐力训练阶段的第1周周一和训练2周后、4周后的每周一晨起空腹安静状态下的肘静脉血,以LC-MS/MS寻找血浆差异性代谢物,以Hitachi L-8900分析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变化。结果:1)4周有氧耐力训练后,体质量下降约1%,脂肪质量下降约9%,去脂体质量增加约1%,但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改变;2)4周有氧耐力训练后,多级递增负荷测试各级血乳酸浓度整体有显著差异的趋势(P=0.057),乳酸曲线右移;运动结束后5 min时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训练前(P=0.009);3)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有氧耐力训练2周后血浆腺苷、肌苷分别较训练前升高约76.9倍、10.9倍,次黄嘌呤升高约3.9倍,尿苷、尿嘧啶升高约1.6倍,烟酰胺升高约3.2倍;胆碱、多种类型的溶血磷脂胆碱和磷酰胆碱均显著升高;十五烷酸显著升高,而辛酸显著降低;硬脂酰肉碱和2-甲基丁酰肉碱均显著升高;血浆中多种生糖氨基酸水平显著升高;4)有氧耐力训练4周后,血浆腺苷、肌苷、尿苷、尿嘧啶水平较有氧耐力训练2周时升高幅度下降,同时,LysoPC 14:0、硬脂酰肉碱显著下降;5)血浆氨基酸靶向定量分析显示,缬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各时间点存在显著差异;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血浆中上述游离氨基酸浓度均显著升高。结论:青少年赛艇运动员4周有氧耐力训练后有氧运动能力改善,身体脂肪质量降低,去脂体质量小幅增加,并伴随着核苷酸降解增多、脂肪动员和脂肪酸转运加强以及肝肠代谢功能改变。经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并靶向验证发现, 高欢 孟志军 李涛 梁世雷 王玉新 高炳宏关键词:有氧耐力训练 8周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红细胞生成、铁代谢和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4年 以28名男子赛艇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高原组和平原组,旨在探讨持续8周的高原训练对男子赛艇运动员红细胞生成、铁代谢和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8周训练期间两组运动员均执行相同的训练计划,训练负荷基本保持一致.分别测量8周训练前后的最大摄氧量(VO_(2peak))和循环血红细胞计数(RBC)、网织红细胞(RET)%、血红蛋白(Hgb)浓度等红细胞参数,以及红铁酮(ERFE)、铁蛋白(FER)、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研究结果发现:①与训练前相比,8周训练后高原组的VO_(2peak)、RVO_(2peak)(相对体重最大摄氧量)显著升高,平原组均无显著变化,两组间VO_(2peak)、RVO_(2peak)的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9.41%vs+3.03%,p<0.05;+12.83%vs+0.80%,p<0.01).②8周训练后,高原组的RBC、Hgb、HCT(红细胞压积)均显著升高,平原组略微下降.两组间Hgb、HCT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4.95%vs–3.21%,p<0.01;+6.48%vs–1.57%,p<0.01),RBC存在显著差异的趋势(+3.19%vs–3.61%,p=0.061);高原组和平原组的RET%、RET-He(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未发生显著改变;但高原组的L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RPI(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显著升高,M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IRF(幼稚网织红细胞比率)均显著下降;两组间RPI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30.60%vs–4.52%,p<0.05).③8周训练后,高原组的FER显著下降,sTfR、sTfR/lg(FER)显著升高,ERFE无显著变化;平原组的ERFE显著升高,FER、sTfR、sTfR/lg(FER)均未发生显著改变;两组间FER、ERFE、sTfR、sTfR/lg(FER)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17.99%vs+121.31%,p<0.05;–36.16%vs–2.96%,p<0.05;+82.77%vs–8.87%,p<0.05;+108.40%vs–6.96%,p<0.05).④8周训练后,VO_(2peak)的变化幅度仅与循环血sTfR、sTfR/lg(FER)的变化幅度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得出结论:持续8周的高原训练有助于提高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和循环血的氧转运能力.8周高原训练后期,红细胞生物合成依然较为活跃.sTfR在 王玉新 余知睿 李涛 梁世雷 高欢关键词:赛艇运动员 铁代谢 有氧运动能力 国家赛艇队女子单桨运动员高原训练负荷特征的研究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跟踪记录赛艇运动员十周(包含六周高原训练)的训练负荷,以及通过机能监控手段与运动能力的测试,对赛艇运动员的高原训练负荷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方法:本研究对国家赛艇队两名女子双人单桨运动员(均为国际健... 梁世雷关键词:赛艇 有氧能力 文献传递 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6周高原训练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变化特点研究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6周高原训练期间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肱二头肌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变化特点。方法以10名国家赛艇队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高原训练前、高原训练期间、高原训练后3个阶段的每周休息日、晨空腹状态下,采用Peri Flux System 5000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对10名运动员肱二头肌进行9次微循环相关指标测试,测试指标包括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运动血细胞浓度(CMBC)、运动血细胞平均速度(AVBC)等,测试值包括基础值与加热后值(44℃)。结果 6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MBP、CMBC和AVBC呈现波浪形变化特点,MBP和CMBC无论是基础值或是加热后值都在第3周上升至最高;AVBC基础值在第3周上升至最高,但第3周AVBC加热后值显著低于第2周和第4周(P<0.05)。结论高原训练中无创微循环指标呈现出波浪形的变化特点,MBP、CMBC变化特点主要与高原缺氧及运动负荷的变化有关,尤其是运动负荷的变化,而AVBC则主要与CMBC变化相关;下高原后MBP、CMBC储备能力大小对于运动员运动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其可作为检验高原训练是否达到效果的一种方法,且简便、无创。 高炳宏 朱欢 张昊楠 梁世雷 王玉新关键词:赛艇运动 男子运动员 运用乳酸阈功率评估赛艇运动员比赛前后有氧能力 被引量:3 2020年 在3个不同阶段(赛前1周、赛后1周及赛后3周)通过多级负荷测试评价赛艇运动员的有氧水平,结果发现:比赛使运动员的心率(HR)与血乳酸(Bla)曲线明显左移,P 4(4 mmol/L血乳酸对应的功率)下降了5.1%;恢复3周后,运动员的HR与Bla曲线明显右移,P 4提升了3.4%。结论:比赛使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有较大幅度的下降,3周的恢复训练不足以使运动员恢复到之前的有氧水平。 梁世雷 王玉新关键词:赛艇运动员 乳酸阈 有氧能力 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及对我国训练实践的启示——2011杭州国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论坛评述 被引量:68 2012年 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由物质要素为主的粗放型模式,向以技术要素为主的集约型模式的转变,是我国基础大项乃至整个中国竞技体育在未来发展战略上无法回避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训练理论的建设与创新已成为我国竞技运动训练发展的主要趋势。4位国际知名专家分别从人体生物适应的角度阐述力量、耐力性周期项目运动员训练负荷的长期安排与控制,运用"疲劳-适应"模型解读赛前减量训练的问题,以德国和日本国家足球队的体能训练为例,诠释当代最新的体能训练理念,以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为背景,介绍英国国家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科技保障体系。"训练与恢复"的关系、"赛前减量训练理论"的发展、"竞技就是动作"的回归和"训练与科研团队"的构建,是当今世界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训练界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陈小平 梁世雷 李亮当前无创微循环指标在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监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6年 随着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传统运动员机能状态手段显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训练的需求,同时传统运动员机能状态手段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测试有创、针对性不强、分析结果片面化等,因此积极寻找精度更高、针对性更强且无创的机能评定手段已刻不容缓。近年来研究发现,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血细胞浓度、血流速度等微循环指标与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作为运动员机能状态诊断、评价的重要参考指,且无创富有针对性。基于此,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理论基础,并以笔者所在科研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切入点,进而对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在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监控中的应用进行阐述,旨在完善无创微循环相关指标在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监控的应用,以便为提高当前运动机能状态监控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供参考与借鉴。 朱欢 高炳宏 张昊楠 梁世雷 田靓 曲文闯 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