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宗星

作品数:62 被引量:27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冶金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4篇盆地
  • 29篇柴达木盆地
  • 17篇石炭
  • 11篇页岩
  • 11篇石炭系
  • 10篇烃源
  • 10篇盆地东部
  • 10篇柴达木盆地东...
  • 9篇源岩
  • 9篇烃源岩
  • 7篇北缘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6篇热演化
  • 5篇油气
  • 5篇上石炭统
  • 5篇古生代
  • 5篇海相
  • 5篇柴北缘
  • 5篇成熟度

机构

  • 53篇中国地质科学...
  • 16篇中国石油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东华理工大学
  • 7篇中国地质调查...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青海油田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卡尔加里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62篇李宗星
  • 31篇刘成林
  • 26篇马寅生
  • 18篇彭博
  • 15篇杨元元
  • 12篇胡俊杰
  • 6篇代昆
  • 6篇孙占学
  • 6篇张旭
  • 6篇郑策
  • 6篇方欣欣
  • 6篇曹军
  • 4篇王志高
  • 4篇彭博
  • 3篇王宗秀
  • 3篇袁嘉音
  • 3篇尹成明
  • 3篇左银辉
  • 3篇张谦
  • 2篇赵永庆

传媒

  • 14篇地学前缘
  • 5篇地质力学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科技财富
  • 1篇福建分析测试
  • 1篇世界核地质科...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年份

  • 3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13篇2016
  • 1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常规油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
2015年
人类的进步史,也是能源利用的演化史,从开始的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演变为现今的化石、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的总量是有限的,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油气的消耗不断增长,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忧虑:油气什么时候枯竭?油气枯竭后人类如何办?
刘成林李宗星
关键词:人类可持续发展非常规油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能源利用综合利用
一种非常规气的现场自动解析仪系统
本申请提供一种非常规气的现场自动解析系统和测试方法,包括:气体收集分系统、数据采集分系统、系统控制分系统和数据解析分系统;气体收集分系统,用于获取气体流量数据和并且控制流量器的启用;数据采集分系统,用于获取空气温度数据、...
刘成林李宗星马寅生王志高唐俊杰郑策代昆
文献传递
柴达木盆地现今温度场与盆地晚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
<正>1引言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山间盆地,也是中国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温度场与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可为陆内或板内大陆动力学和盆地动力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Yin et al.,2008),同时也为盆地进行油气资源...
李宗星张旺刘成林马寅生
柴达木盆地东部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与隆升历史--多种古温标与沉积学证据的制约被引量:6
2020年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源分析法获得印支期柴东北缘隆升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印支运动前,柴东地区残留石炭系顶界面埋深普遍超过2500m,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为2100~4300m,剥蚀量从南往北逐渐减小.柴东地区曾沉积了2000~3000m的二叠系-三叠系,随后被整体剥蚀.晚二叠世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往北俯冲,盆地周缘开始隆升.早三叠世柴东北缘经历了一次快速隆升,先期的多套沉积地层与结晶基底被迅速剥蚀并为宗务隆南缘的隆务河群砾岩沉积提供物源.中三叠世海水往北和往东退出研究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地体强烈碰撞挤压使得东昆仑-柴达木地体下地壳显著缩短和增厚,柴东地区被整体抬升,并且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古地貌格局,在古气候与水系作用下,二叠系-三叠系与部分石炭系被全部剥蚀并搬运至宗务隆、南祁连及松潘-甘孜一带.
刘奎李宗星李宗星魏小洁施小斌杨小秋任自强
关键词:二叠系-三叠系剥蚀量隆升柴达木盆地东部
柴达木盆地现今温度场与盆地晚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山间盆地,也是中国西部三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温度场与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可为陆内或板内大陆动力学和盆地动力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盆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直接为生产服务.以现今地温...
李宗星张旺刘成林马寅生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温度场构造热演化晚古生代
文献传递
地浸采铀中氧化沉淀法除铁的探索性研究
2009年
在氧化沉淀法去除铁的过程中,氧化反应分别在自然曝气、充气、除钙的条件下进行,对照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最佳的除铁配方,同时还着重对氧化反应速率和影响其因素的pH,Eh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以后试验提供一定的依据。
李宗星孙占学史维浚
关键词:反应速率PHEH
江汉盆地南部热史与下志留统海相烃源岩成熟度演化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应用含油气盆地热史模拟系统,对江汉盆地南部的钻井资料进行了模拟计算,恢复了研究区的热史和埋藏史.在此基础上,正演了下志留统烃源岩成熟度的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江汉盆地在印支期(240Ma)以前处于稳定的低热流(50~55mW/m^2)状态,印支期后热流开始整体升高.潜北断裂以北地区的热流在中燕山期(155Ma)达到峰值(~72mW/m^2),断裂以南的热流在晚燕山期(40Ma)达到峰值(~76mW/m^2).晚喜山期后,整个研究区的热流快速下降,盆地开始冷却.早三叠世末,下志留统烃源岩在枝江、当阳、沔阳凹陷一带率先进入生油门限,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末烃源岩进入快速增熟期,成熟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征.晚白垩世末,烃源岩热演化特征表现为东强西弱.到了新近纪末,烃源岩热演化终止.研究区热史恢复和下志留统烃源岩成熟度演化的研究为合理评估烃源岩生烃量、排烃量和油气资源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宗星赵平孙占学袁玉松赵永庆
关键词:热史烃源岩成熟度下志留统江汉盆地
苏干湖盆地及毗邻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残留地层发育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前期的油气勘探和评价揭示了柴北缘西段侏罗系具有良好的油气和煤炭勘探前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井及地震等资料,对柴北缘西段侏罗系残留地层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落实了侏罗系残留地层的分布。侏罗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下统的湖西山组和小煤沟组,中统的大煤沟组及上统的采石岭组和红水沟组。下统主要见于冷湖构造带(湖西山组)和苏干湖盆地东部的向阳煤矿(小煤沟组)。湖西山组的下部岩性为厚层粗粒沉积物,表现为水下扇沉积特征,上部为大套湖相暗色泥岩;小煤沟组厚度较薄,沉积物粒度粗,发育煤层。中、上侏罗统主要分布于赛什腾凹陷和苏干湖盆地内的西部凹陷、中部凹陷、向阳煤矿。根据钻井显示,苏干湖盆地内中侏罗统主要发育大煤沟组五至七段,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灰色细砂岩、砾岩及薄煤层;其中五段为主力煤层和油气烃源岩层。上侏罗统岩性主要为棕红色、褐色泥岩夹砾岩、砂岩。残留地层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沉积中心的迁移和断裂的展布。
韦成杰朱世发杜建军乐辉李宗星
关键词:沉积地层地层分布侏罗系地层特征
地震反射数据Q值估计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2022年
油气地震勘探中,地震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明显的吸收衰减现象,导致地震信号中的主频向低频移动,频带宽度变窄,相位发生畸变,制约了地震勘探识别薄层的分辨能力。为了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地震成像,文章介绍了一种在地震反射数据成像域进行Q值估计建模的方法与流程,并利用估计出的Q值通过偏移成像对数据进行衰减补偿,实现高分辨率成像。该方法在时间域引入等效Q值的概念,首先在初步黏弹性时间偏移成像域的时窗内,通过数据在时窗内的补偿效果来确定时间域的等效Q值参数,接着通过在深度域层速度上计算成像射线获得时深转换关系,进而对转换到时间域层Q值的等效参数进行时深转换,完成最终深度域Q值建模,最后将该关键参数作为黏弹性叠前深度偏移的输入,进行复杂构造的黏弹性补偿成像。同时使用中国东部某实际地震数据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发展的流程和方法可较好实现深度域负责构造Q值建模和成像域补偿,实现复杂构造高分辨成像。
张浩付昌满红霞陈程方欣欣李宗星
关键词:黏弹性介质Q值时深转换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2023年
随着印度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的持续碰撞,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发生了强烈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一系列北西西走向山脉。由于缺乏系统的沉积学研究,盆地东北缘一系列山脉隆升过程存在不同认识。笔者等选取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怀头他拉剖面,对中新统下油砂山组、上油砂山组及中新统—上新统狮子沟组采集碎屑锆石样品,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山脉隆升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碎屑锆石Th/U值介于0.03~3.3之间,以岩浆锆石为主。碎屑锆石年龄具有200~300 Ma、400~500 Ma、750~950 Ma、1.6~2.0 Ga以及2.2~2.5 Ga共5个年龄段。结合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图分析表明:上油砂山组沉积中期(14.8~12.5 Ma),研究区发生一次物源转换,指示研究区南边的埃姆尼克山发生隆升,成为研究区物源地。狮子沟组沉积早期(8.6~7.0 Ma),研究区物源再次发生变化,表明南祁连山发生快速隆升,为研究区提供物源。据此,笔者等提出青藏高原北东向生长导致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构造隆升依次向北东传递。
王嘉琦施炜李宗星钟畅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隆升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