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铭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土质滑坡
  • 3篇锚杆
  • 3篇锚杆-锚索
  • 3篇锚索
  • 3篇抗滑
  • 3篇滑坡
  • 2篇支挡
  • 2篇模型试验
  • 2篇抗滑支挡
  • 1篇墩台
  • 1篇信息特征
  • 1篇岩石力学
  • 1篇石流
  • 1篇室内模型试验
  • 1篇泥石
  • 1篇泥石流
  • 1篇桥梁
  • 1篇桥梁墩台
  • 1篇清泉
  • 1篇锚固

机构

  • 6篇三峡大学
  • 4篇重庆交通大学

作者

  • 6篇杨铭
  • 5篇陈洪凯
  • 2篇唐红梅
  • 2篇王智
  • 1篇何晓英
  • 1篇胡丹
  • 1篇张景昱

传媒

  • 2篇振动与冲击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公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危岩破坏激振信号概率统计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具有复杂成生关系的危岩块聚集体是孕发大型及特大型崩塌灾害的基本条件,聚集体内任何一个危岩块的突发性破坏均会释放能量,并向周围传播,产生激振效应,可用激振加速度表征危岩破坏激振信号。针对坠落式危岩,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实验条件下危岩破坏激振信号的概率统计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危岩破坏所释放的能量具有点荷载特征,激振信号具有一定的自相关性;激振信号的概率密度呈现单峰型近似正态分布,概率密度水平方向的峰值强度大于竖直方向的峰值强度;危岩破坏瞬间,距离激振源越近,激振信号的均值、有效值和标准差数值越大,且竖直方向的量值大于水平方向的量值;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影响着激振信号的传递效果,完整性越好,激振信号的统计特征值及概率密度峰值越大,激振信号衰减用时越长。研究成果对于实施考虑相似条件下危岩破坏激振效应实验研究有积极意义。
陈洪凯杨铭唐红梅王智胡丹张景昱
关键词:岩石力学模型试验
筏板式格构-锚杆-锚索复合抗滑支挡结构研究
土质滑坡灾害是指发生在松散未固结的粘性土或砂性土斜坡上的滑坡造成的灾害。本文针对传统支挡结构在治理土质滑坡时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筏板式格构-锚杆-锚索复合抗滑新型支挡结构。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研究其工程计算和设计施工...
杨铭
关键词:土质滑坡复合结构
泥石流区桥梁墩台破坏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跨越泥石流沟的公路桥梁、涵洞结构易受到泥石流及山洪的冲击,因此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位于泥石流区的桥梁墩台地基在泥石流爆发时受到泥石流的冲刷下切作用,基础逐渐被掏蚀而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刷坑。基于突变河流对于山区沿河公路路基的冲刷模型,以被泥石流冲刷破坏的桥梁墩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泥石流对于桥梁墩台地基的掏蚀机理,并研究了冲刷坑形成后桥梁上部结构稳定性的变化。最后通过相关工程实例的计算,验证了该破坏机制的合理性。
杨铭陈洪凯陈斯祺
关键词:桥梁墩台泥石流冲刷坑
土质滑坡筏板式格构-锚杆-锚索复合抗滑支挡技术及应用
针对传统支挡结构对土质边坡滑坡治理技术上的缺陷,提出了筏板式格构-锚杆-锚索复合抗滑新型支挡结构.通过建立计算模型,确定了该结构中膨胀型锚杆以及预应力锚索所需要的数量.该结构结合了锚杆和预应力锚索的深层加固和筏板式格构梁...
杨铭陈洪凯陈斯祺
滑坡格构-锚固工程结构计算及其应用——以重庆万州清泉路滑坡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筏板式格构-锚杆-锚索复合抗滑支挡结构是治理土质滑坡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技术。该结构由筏板式格构、膨胀型锚杆和预应力锚索组成,结合了普通格构和筏板基础的综合功能。通过建立简化结构计算模型,确定了结构中所需锚杆以及锚索数量的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应用,针对大型松散堆积层滑坡—重庆市万州区清泉路滑坡,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型结构的设计方法能够满足工程安全要求,该新型结构具有一定的工程适用性。
杨铭陈洪凯陈斯祺
关键词:土质滑坡
危岩破坏激振信号局部和细节信息特征被引量:3
2014年
危岩属于一种突发性地质灾害,危岩破坏会突然释放能量,以激振波的形式向邻近危岩块传递,劣化相邻危岩体的稳定性。通过坠落式危岩破坏激振效应模型试验,对采集的激振信号进行小波滤噪处理,选取模型试验第25~35 ms共10 ms时间段的激振信号,作为分析激振信号局部和细节信息特征的基础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分析时段内,危岩破坏激振信号局部信息存在周期性,激振信号在水平方向存在8~9个激振峰,周期1.0~1.4 ms,在竖直方向存在3~4个激振峰,周期2.2~3.0 ms;测点与激振源之间的距离影响着激振信号的峰值强度,距离越近,峰值强度越大;危岩块之间界面的完整性对激振信号出现频率和峰值强度都有显著影响,激振信号穿过不完整的界面后激振信号主峰存在一定滞后性,实验条件下滞后时间10 ms左右;危岩破坏激振信号的局部和细节信息基本都在细节系数中予以体现,尤其是主频率主要位于d3~d7所对应的中频细节信息内。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实施危岩破坏激振效应的相似模型试验具有积极意义。
陈洪凯杨铭唐红梅何晓英王智
关键词:室内模型试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