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东 作品数:14 被引量:62 H指数:4 供职机构: 甘肃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甘肃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CT脑灌注成像评价创伤弥漫性脑肿胀非手术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创伤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经非手术治疗单纯弥漫性性脑肿胀患者100例,在伤后2-6 h内行CT灌注(CTP)检查,7 d后复查CTP,分析治疗前后感兴趣区域灌注参数的变化,6个月后随访,结合临床预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后,各感兴趣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流容积(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其中GOS评分〉3分者改善明显。结论 CTP可快速、准确地反映DBS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早期治疗、判断预后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张可 柳少光 张建华 魏晓东 张冬志关键词:弥漫性脑肿胀 CBF CBV 危重症老年患者低血清钙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2 2011年 近年来研究发现,危重症患者体内钙离子代谢紊乱与疾病的发生、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联系。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来说,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对于指导治疗,争取抢救时机都是很必要的。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185例患者,其中普通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 杨小秦 柳少光 王学斌 张可 魏晓东关键词:老年危重症 血清钙 钙内流 MSCT联合CTPI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研究 2016年 目的 综合分析MSCT联合CTPI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MSCT诊断方法,实验组应用MSCT联合CTPI诊断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颅脑外伤中的检出率,并分析损伤区域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超清彩色图像与外伤性弥漫性损伤预后的关系。结果 1实验组检出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BF、CBV、MTT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GOS评分为(4.22±0.28)分,对照组GOS评分为(1.85±0.19)分,实验组患者预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SCT联合CTPI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效果显著。 张可 魏晓东 张建华 柳少光 张冬志关键词:MSCT 外伤性 预后效果 MDM2启动子SNP309多态性与亚洲人群乳腺癌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MDM2基因启动子309位点多态性与亚洲人群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MDM2基因SNP309多态性与亚洲人乳腺癌易感性关系的相关文献,然后用Stata软件进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文献的发表偏倚检验。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相比,显性模型(GG+TG vs TT:OR=1.012,95%CI为0.56~1.83)、隐性模型(GG vs TG+TT:OR=1.10,95%CI为0.65~1.263)和等位基因模型(G vs T:OR=1.012,95%CI为0.81~1.83),共显性模型(GG vs TT:OR=0.86,95%CI为0.49~1.58),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亚洲人群患者人群中,携带MDM2SNP309不会提高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魏晓东 张可 么坤 王燕关键词:MDM2基因 乳腺癌 META分析 超薄多层螺旋CT与脑灌注成像在颅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 探讨超薄多层螺旋CT和脑灌注成像在急性颅脑外伤(TB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检查资料,均于伤后6h内行超薄多层螺旋CT(MSCT)和CT脑灌注成像(CTP)检查,全部病例于伤后2~3d动态复查MSCT明确诊断,将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评价.结果 在MSCT与CTP这两种检测方法中,CTP在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的诊断中优于超薄MSCT(P<0.05),并且病灶周围低灌注区域大于超薄MSCT.结论 CTP对于急性颅脑外伤早期和微小损伤的诊断优于超薄MSCT,同时可以反映脑组织的灌注情况,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柳少光 杨小秦 张冬志 魏晓东 王学斌 张可关键词:颅脑外伤 灌注 弥漫性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神经损伤及炎症因子的变化观察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弥漫性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神经损伤及炎症介质因子指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弥漫性脑损伤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感染情况、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感染病原菌及药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例弥漫性脑损伤患者中,发生感染25例,感染率为37.88%;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的神经细丝酸性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和髓鞘碱性蛋白等神经损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水平分别为(40.87±5.34)mg/L、(337.24±23.45)pg/ml、(540.83±46.93)pg/ml、(95.92±8.62)pg/ml和(0.99±0.11)ng/L,均高于非感染患者的(30.82±3.57)mg/L、(259.45±16.83)pg/ml、(469.74±44.83)pg/ml、(84.44±7.45)pg/ml和(0.31±0.01)n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革兰阳性菌8株、真菌1株,分别占70.00%、26.67%和3.33%;革兰阴性菌对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度高,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等耐药性高,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性高,对利福平的敏感度高。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较未感染患者差异不大,但其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同时导致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采取敏感的抗菌药实施针对性治疗。 张可 张建华 魏晓东 张冬志 柳少光关键词:弥漫性脑损伤 肺部感染 神经损伤 炎症因子 高渗盐水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系统评价高渗盐水(HS)对比甘露醇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8年1月,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共纳入12个研究进行系统评价,8个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3.0%高渗盐水在颅内压降低幅度[WMD=-0.41,95% CI(-1.11,0.28),P=0.240]和药物起效时间[SMD =0.11,95% CI(-0.13,0.34),P=0.368]与20%甘露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药物的持续时间[SMD=1.15,95% CI(0.55,1.75),P=0.000]上,3.0%高渗盐水与20%甘露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高渗盐水在降低颅内压和药物起效时间与20%甘露醇相当,在药物持续时间上更优,其他浓度高渗盐水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狄宝山 王虎 田金徽 张旭 葛龙 杨蓉佳 朱滨 李小龙 魏晓东 张冬志 柳少光 马聪 文兴礼 郭天康关键词:创伤性脑水肿 甘露醇 META分析 MSCT和CTPI在外伤性弥漫脑肿胀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2017年 目的比较颅脑多排螺旋CT(MSCT)和CT脑灌注成像(CTPI)在外伤性弥漫脑肿胀(DB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DB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GE 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机扫描,在伤后2~6 h内行常规MSCT检查和CTPI检查,72 h内再次复查CTPI。比较MSCT与CTPI的DBS检出率,分析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超清彩色图像与DBS预后的关系。结果 MSCT对DBS的检出率为88.0%,低于CTPI的96.0%(P<0.01)。治疗后,患者的CBF、CBV呈升高趋势,初次检查与复查CBF、CBV、MT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SCT和CTPI在DBS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CTPI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通过超前彩色图像可直观观察和评价患者的病情变化,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张可 柳少光 张建华 魏晓东 张冬志关键词:多排螺旋CT CT脑灌注成像 血栓弹力图在急诊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急诊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02例多发伤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将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重伤组(ISS评分17~25分)和严重伤组(ISS评分>25分)。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常规凝血试验、血常规、血生化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同时分析TEG指标。TEG各项指标与NEW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EG指标对严重伤组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效能。结果299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轻伤组92例,重伤组109例,严重伤组98例。随着创伤严重程度增加,NEWS评分和TEG检测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块生成时间(K值)均逐渐增加〔轻伤、重伤、严重伤组NEWS评分(分)分别为3.46±0.89、5.85±0.62、9.75±1.76,R值(min)分别为5.8±2.8、7.8±2.6、11.7±3.0,K值(min)分别为2.4±1.0、4.2±1.4、5.5±2.9〕,血块生成率(α角)、最大宽度值(MA值)及凝血综合指数(CI值)均逐渐减小〔轻伤、重伤、严重伤组α角(°)分别为66.9±13.5、55.7±22.9、46.8±26.3,MA值(mm)分别为51.8±9.7、48.1±17.0、38.5±15.2,CI值分别为2.0±3.6、-2.8±3.5、-6.7±2.9〕,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多发伤患者NEWS评分与R值、K值均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3、0.588,均P<0.01),与α角、MA值及CI值均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622、-0.689、-0.902,均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R值每增加1 min,NEWS评分增加0.882分〔95%可信区间(95%CI)=0.691~1.073〕;K值每增加1 min,NEWS评分增加0.484分(95%CI=0.408~0.559);α角每增加1°,NEWS评分降低2.910分(95%CI=-3.325^-2.494);MA值每增加1 mm,NEWS评分降低2.223分(95%CI=-2.488^-1.958);CI值每增加1,NEWS评分降低1. 曲强 魏晓东 侯景文 杨蓉佳关键词:多发伤 血栓弹力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的构建。方法将2019年11月—2020年5月构建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前救治78例创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6—12月构建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后救治的82例创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创伤救治团队成员综合能力、创伤救护时效、生命支持完成情况及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协调与应急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综合处置能力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创伤救治团队到达时间、早期治疗处理时间、挂号、分诊时间、血液相关指标送检时间、首次CT检查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8 min高级生命救治完成率、手术到达时间完成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30.81±3.06)分相比,研究组满意度评分(35.21±3.01)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可提供创伤救治团队成员综合能力、创伤救护时效、生命支持完成情况及满意度,具有可靠性、实用性及科学性,对临床创伤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柳少光 王建平 魏晓东 杨虎勇 柴明明 张韬 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