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剑

作品数:10 被引量:157H指数: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水稻
  • 3篇稻鱼共生
  • 2篇水稻产量
  • 2篇田鱼
  • 2篇农业
  • 1篇氮含量
  • 1篇稻鱼共生系统
  • 1篇稻纵卷叶螟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形态分析
  • 1篇养分动态
  • 1篇养殖
  • 1篇叶片
  • 1篇叶片氮含量
  • 1篇移栽
  • 1篇移栽密度
  • 1篇鱼产量
  • 1篇再生稻

机构

  • 10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0篇任伟征
  • 10篇胡亮亮
  • 10篇张剑
  • 9篇陈欣
  • 9篇郭梁
  • 8篇唐建军
  • 2篇孙翠萍
  • 1篇王晨

传媒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IAHS)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种群内遗传变异程度的表征,是物种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基础,也具有提高种群适合度、生产力、扩散能力、对外界胁迫和干扰的抗性和经历干扰后的恢复能力)等多方面的效应;遗传多样性被...
陈欣任伟征张剑胡亮亮郭梁唐建军
水生动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的整合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同位素富集系数即动物组织与其食物之间同位素丰度(δ)的差异值(Δ),是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应用于生态系统营养关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的重要参数.不同生境条件下和不同物种之间的富集系数通常被认为是相对稳定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富集系数在不同类型动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不是一个恒定值,尽管这一差异范围仍不清楚.本文进行了3种不同权重设置方式的整合分析,综述并比较了4类水生动物(硬骨鱼类、甲壳类、爬行类、软体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在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上搜索2014年底之前发表的论文,获得了42篇包含140个Δ^(13)C的研究结果和159个Δ15N的研究结果.使用3种不同的加权方式进行3次独立整合分析,3种加权方式分别是以方差倒数作为权重、以样本量作为权重和相等权重.结果表明,整合分析统计结果十分稳健,不同权重设置的分析结果差异很小.水生动物碳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Δ^(13)C)总体平均值为1.0‰,其中,硬骨鱼类1.0‰,甲壳类1.3‰,爬行类0.5‰,软体动物1.5‰;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Δ^(15)N)总体平均值为2.6‰,其中,硬骨鱼类2.4‰,甲壳类3.6‰,爬行类1.0‰,软体动物2.5‰.统计分析表明,硬骨鱼类、甲壳类、爬行类、软体动物之间的Δ^(13)C没有显著差异,而Δ^(15)N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水生动物营养关系、食性和食物网中碳富集系数可以选择总体平均值,而氮富集系数则应根据不同水生动物类型选取相应的系数值.
郭梁孙翠萍任伟征张剑唐建军胡亮亮陈欣
关键词:水生动物稳定同位素
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被引量:47
2015年
耕地和淡水是保证全球食物可持续供应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稻-鱼系统(本文的"鱼"是水产生物的统称)是通过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同时产出稻谷和水产品的重要农业方式,对保障区域食物供给和保护当地资源和环境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全球稻鱼-系统迅速发展,至目前全球六大洲的稻作区共28个国家都有了稻-鱼系统的分布;在中国稻-鱼系统也正由原来传统、规模小、养殖单一的模式逐渐发展为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养殖多样化的模式。大量研究表明,稻-鱼系统可实现水稻产量稳定和获得水产品,稻-鱼系统同时具有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等效应;稻-鱼系统也有助于解决水产单一养殖而产生的面源污染。虽然全球1.63亿hm2稻田面积90%以上具有发展稻-鱼系统的潜力,但目前稻-鱼系统的比例仍很低,我国稻-鱼系统面积也仅占稻田面积的4.48%。因此,保障稳产高效可持续的稻-鱼系统发展,需要对不同稻作区发展稻-鱼系统的生态经济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同时必须建立新的技术体系(田间设施、种养结合技术、农业机械等),并适当扩大规模和创建品牌以增加农民收益。
胡亮亮唐建军张剑任伟征郭梁Matthias Halwart李可心朱泽闻钱银龙吴敏芳陈欣
关键词:水稻生产水产养殖生态效应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吴敏芳张剑陈欣胡亮亮任伟征孙翠萍唐建军
关键词:移栽密度肥料施用
稻鱼共作对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稻田养鱼系统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控制稻田病虫草害发生,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的生态作用。本研究通过小区试验,比较了水稻单作处理和稻鱼共作处理下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以及水稻生长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作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和成虫密度均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能显著降低水稻卷叶率,并可显著增加水稻分蘖数、成穗率、有效穗数和产量。
吴敏芳郭梁张剑任伟征胡亮亮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水稻产量
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以中国南方10省为例被引量:18
2019年
稻田浅水环境为许多水产动物提供了生境,也为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一个区域的稻田是否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常常受到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对有效推广稻鱼共生系统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10省为研究区域,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研究利用气象资料和农业统计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地理分布数据库,确定了15个影响稻鱼共生系统推广效率的指标,通过指标的层级模型和线性加权评分法对不同稻田的推广优先等级进行评估,并构建了基于稻田总面积、推广率和单产水平下鱼产量估算的简易模型。结果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可划分为4个推广优先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等级1占29.6%(3.59×10^6hm^2),等级2占16.9%(2.05×10^6hm^2),等级3占24.2%(2.94×10^6hm^2)和等级4占29.4%(3.57×10^6hm^2);其中湖南、四川、江西和浙江4省的稻田50%以上属于等级1和等级2,而在云南和贵州基本上所有的稻田都属于等级3和等级4。等级1和等级2的稻田适合推广集约型稻鱼共生模式,这两个等级的稻田每个生长季可产出最高鱼产量分别为3.77×10^6t和2.15×10^6t;而等级3的稻田适合进行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相结合的推广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最高鱼产量分别为0.62×10^6t和3.09×10^6t。本研究主要结果为合理制定稻鱼共生系统推广策略提供借鉴,也可为国内外稻田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胡亮亮赵璐峰唐建军郭梁丁丽莲张剑任伟征陈欣
关键词:稻鱼共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因素鱼产量
传统稻鱼系统中“田鲤鱼”的形态特征被引量:16
2017年
稻田养鱼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农业系统,养殖在稻田中的鲤鱼,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下逐渐形成了适应于稻田浅水环境的"田鲤鱼".本研究以具有千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从江稻鱼鸭系统"的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为范例,通过采样对两种"田鲤鱼"进行传统形态学分析和地标几何形态学分析;采用线粒体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数据库数据提取和采样测量对两种"田鲤鱼"和其他常见鲤鱼种群或品系进行传统形态学聚类分析.传统形态学分析和地标几何形态学分析表明,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在形态上存在差异,与青田田鱼相比,从江田鱼尾部长而窄,体型较细长,尾部长度占身体长度比例小.对这两种田鱼及养殖于其他水体的其他鲤鱼种群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在遗传上是独立的种群;但形态聚类分析表明,这两种田鱼归为一类,明显不同于其他鲤鱼种群或品系,与其他鲤鱼种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背鳍和尾鳍上.这些研究结果说明,长期生活在稻田环境的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在遗传和形态上均明显不同于其他水体养殖鲤鱼种群,且青田田鱼和从江田鱼之间形态上存在差异.
郭梁任伟征胡亮亮张剑罗均谌洪光姚红光陈欣
关键词:形态分析
稻鱼系统中再生稻生产关键技术被引量:10
2016年
再生稻与田鱼共生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南方稻作区土地效率不高和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但是,关于再生稻和田鱼共生的技术目前报道不多。本研究探索了在稻鱼系统中再生稻栽培技术的2个核心步骤:留茬高度和主茬密度。结果表明,在长期淹水的稻鱼系统中再生稻的留茬高度应该在40 cm,主茬移栽时选用单本插和宽行窄株(33 cm×17 cm)的株行距可以保证头茬和再生茬产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吴敏芳张剑胡亮亮任伟征郭梁唐建军陈欣
关键词:再生稻留茬高度
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鱼系统水稻产量和养分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不同施肥处理在水稻单作和稻鱼共作系统下,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稻鱼共作处理施用的氮肥量较水稻单作减少30%,但仍显示出较明显的增产效应,且以钾肥全部基施的增产效果最佳。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稻鱼共作处理的叶片N、P和Mg含量较水稻单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稻谷中的N、P、Mg含量也有明显增加。
吴敏芳郭梁王晨张剑任伟征胡亮亮唐建军陈欣
关键词:钾肥水稻
稻鱼系统中田鱼对资源的利用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5
2017年
稻田为鱼类等水产生物提供生境,稻田养鱼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通过控制病虫害的暴发以及充分利用养分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但田鱼对稻田资源的摄食(浮游植物、杂草、浮萍、田螺)及利用后转化成养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尚缺乏研究.本研究设计了2个田间试验,通过摄像观察稻鱼系统中田鱼的活动,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田鱼对稻田资源的摄食,并测定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与鱼单养处理相比,稻田养鱼显著地促进了田鱼的活动频率并扩大了田鱼的活动范围.在稻鱼共作不投喂饲料处理下,稻田中3类水生生物(浮萍、浮游植物、田螺)对田鱼食谱的贡献率分别为22.7%、34.8%和30.0%;而投喂饲料处理下,这3种水生生物对田鱼食谱的贡献率分别为8.9%、5.9%和1.6%,饲料的贡献率为71.0%.与水稻单作比较,稻鱼共作处理显著增加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叶片氮含量,延长分蘖期10~12 d,并显著提高成穗率和产量.表明稻鱼系统通过田鱼摄食稻田资源并转化为水稻可利用养分,促进了水稻生长,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张剑胡亮亮任伟征郭梁吴敏芳唐建军陈欣
关键词:分蘖动态叶片氮含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