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洁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郑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断层扫描
  • 3篇相干断层扫描
  • 3篇光学相干
  • 2篇血管
  • 2篇荧光
  • 2篇荧光血管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技术
  • 2篇近视
  • 2篇黄斑
  • 2篇黄斑病
  • 2篇黄斑病变
  • 2篇光学相干断层
  • 2篇光学相干断层...
  • 2篇病变
  • 2篇病理
  • 2篇病理性
  • 2篇病理性近视
  • 1篇休克
  • 1篇休克患者

机构

  • 8篇郑州市第二人...
  • 3篇郑州市第三人...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作者

  • 8篇杨洁
  • 5篇杜敏
  • 4篇闫淑
  • 4篇邵玲
  • 2篇刘钰
  • 1篇邵毅
  • 1篇赵宏
  • 1篇周琨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口岸卫生控制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及脉络膜厚度观察
2015年
目的观察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MEWDS患者10例10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选取年龄、性别、屈光状态相匹配的10名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患者中女性9例9只眼,男性1例1只眼;平均年龄(27±8)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5~14d。以发病后2周内为急性期;发病8周后为恢复期。所有患者均行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和(或)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OCT检查。采用Spectralis—OCT仪增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病例组患眼和对侧跟黄斑区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病变急性期和恢复期患眼OCT图像特征,以及患眼和对侧眼SFCT的变化。结果病例组患眼病变急性期后极部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光带均明显紊乱,变薄、缺失、不连续及反光减弱;恢复期IS/OS光带连续性及厚度恢复。患眼病变急性期、恢复期平均SFCT分别为(239.0±140.7)、(189.9±115.6)μm;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7,P〈0.05)。病变急性期、恢复期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14.6±127.2)、(186.5±108.6)μm;恢复期SFCT较急性期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3,P〈0.05)。正常对照组受检眼SFCT为(155.5±83.5)μm。病例组患眼急性期SFC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7,P〈0.05)。结论MEWDS患眼病变急性期IS/OS光带明显紊乱,变薄、缺失,外核层间见点状强反射信号;双眼病变急性期SFCT均较恢复期增厚,患眼急性期SFCT较正常人增厚。
闫淑杜敏邵玲刘钰杨洁周琨
关键词:脉络膜光学相干
不同体位A超测量难测眼眼轴的对比研究
2022年
目的:通过比较患者难测眼的坐位、卧位A超和晶星900(Lenstar,LS900)三种方法测量眼轴长度的差异,为更准确进行难测眼眼轴测量提供指导。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9-05/2020-09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合并硅油眼、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的白内障患者及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患者102例102眼分别行LS900及坐位、卧位A超检查测量眼轴长度,并对三种方法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S900与A超眼轴测量检出率分别为83%和100%;A超坐位和卧位及LS900三种方法测量眼轴长度整体、硅油组、晶状体脱位组、玻璃体积血组比较均有差异(P<0.001),整体卧位、硅油组卧位、晶状体脱位组卧位、玻璃体积血组卧位与LS900测量值眼轴长度均值比较有差异(均P<0.05),而整体坐位和各难测眼组坐位与LS900测量眼轴长度比较均无差异;三种测量方法所测值在95%一致性范围内一致性良好,A超坐位测量结果更接近LS900。结论:在难测眼A超眼轴测量中,特别是眼部组织结构发生改变的疾病,改变常规卧位为坐位可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可信的指导。
杨洁刘培培朱艳辉王蓓杜敏赵宏邵毅
关键词:坐位A超眼轴测量
共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形态的观察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通过对共焦激光显微镜下不同真菌菌丝形态分析总结,为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指导,并为进一步共焦激光显微镜下菌属菌种鉴定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在共焦激光显微镜下查到菌丝的75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共焦显微镜下不同时期和不同患者的各种菌丝形态,总结其特点。结果:不同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在共焦显微镜下菌丝形态表现多样,感染早期菌丝数量少,不易查到,需要仔细观察。活动期菌丝量较多,排列密集,不同菌种形态不同,有呈水平分布,长线状、竹节样高反光,有节段或分支,有呈簇状垂直或斜行分布,分支较多、较细;菌丝旁也可见小点状、圆珠状、短棒状等真菌孢子样形态,呈高反光,也有呈低反光表现,共48例48眼。使用过抗真菌药物的部分病例可见断裂的菌丝节段、肿胀菌丝,有的菌丝变得僵直,有的形态奇特,粗细不一。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复查的2例显示菌丝减少或仅存少量节段,3例已查不到菌丝,病灶区上皮层完全修复,基质层纤维化瘢痕形成,呈高反光。结论: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一项有效手段,并能判断病情转归及指导药物治疗。
杨洁牛际铭杜敏刘钰邵玲闫淑
关键词:共焦显微镜菌丝真菌性角膜炎
医用胶在82例急诊外科额面部皮肤裂伤处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医用胶在急诊外科额面部皮肤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6月我院急诊科室接诊治疗的82例额面部皮肤裂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82例患者采用随机序列表法分为41例(参照组)与41例(实验组),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医用胶治疗,参照组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对。结果实验组患者伤口外观满意度、治疗7天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均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用胶在急诊外科额面部皮肤处理中应用,可以改善伤口愈合外观、降低治疗7天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并使用。
牛际铭杨洁孔祥忍张莹阴欢
关键词:医用胶急诊外科额面部皮肤裂伤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形态学改变的特征。方法:对67例(90眼)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必要时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常见表现有表现8种类型:(1)漆裂纹性黄斑病变:12例18眼,占20%;(2)黄斑前膜性黄斑病变:6例9眼,占10%;(3)Fuchs斑性黄斑病变:5例8眼,占8.9%;(4)黄斑出血性黄斑病变:22例28眼,占31.1%;(5)黄斑萎缩性黄斑病变:9例14眼,占15.6%;(6)黄斑劈裂性黄斑病变:6例6眼,占6.7%;(7)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4例4眼,占4.4%;(8)视网膜脱离性黄斑病变:3例3眼,占2.7%。结论:OCT能直观、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形态;FFA能更准确地确定病变的性质,推测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闫淑杜敏邵玲杨洁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形态学改变的特征.方法:对67例(90眼)病理性近视性黄斑病变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必要时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1CGA)....
闫淑杜敏邵玲杨洁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眼科A/B超在眼球内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眼科A/B超在眼球内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60例(均经术后诊断证实)眼球内异物患者,均行眼科A/B超、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统计眼科A/B超检查、CT诊断眼球内异物阳性检出率、不同异物种类检出率、眼外伤所致并发症检出率。结果眼科A/B超检查眼球内异物阳性检出率[93.33%(56/60)]较CT诊断[80.00%(48/60)]高(P<0.05)。眼科A/B超检查不同异物种类检出率[83.33%(50/60)]与CT诊断[71.67%(43/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科A/B超检查眼外伤所致并发症检出率[91.67%(55/60)]较CT诊断[45.00%(27/60)]高(P<0.05)。结论眼科A/B超检查应用于眼球内异物患者中,可提高阳性检出率、不同异物种类检出率,且眼外伤所致并发症发生率检出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培培杨洁
关键词:眼球内异物
104例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体会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究院前创伤患者的急救体会。方法在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选取所在科室104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抽签分类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实验样本为52例,参照组进行常规急诊抢救,研究组进行院前急诊抢救,评估两组患者的抢救结果、休克缓解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以及并发症状发生率。结果相对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抢救结果更好,休克缓解时间和术前准备时间更短,并发症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抢救,患者的抢救结果较好,休克缓解时间和术前准备时间较短,并发症状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借鉴。
牛际铭孔祥忍张莹阴欢杨洁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