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娥
-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CTP血管介入术与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效果比较
- 2014年
- 目的比较CT脑灌注成像(CTP)血管介入术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AS)的效果差异,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提供更佳治疗方案。方法将66例IAS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介入治疗组采用CTP血管介入术治疗并给予抗凝药物,药物治疗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随访1年,比较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的脑血流量指标,及1年内卒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介入治疗组治疗后除rCBV外,其他指标均较治疗前变化明显(P<0.05);药物治疗组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2组预后卒中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TP血管介入术治疗IAS的安全性较高,疗效明显,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王菁齐燕刘云娥朱倩赵震双
- 关键词:血管介入术CT脑灌注成像氯吡格雷
- 基于脑灌注分析支架介入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观察基于脑灌注分析支架介入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CA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例症状性ICAS患者,根据入院CT脑灌注成像(CTP)变化分为低灌注组68例与正常灌注组132例。低灌注组行颅内血管介入+双抗药物治疗17例、单纯强化药物治疗31例、介入术后未坚持双抗药物治疗20例,正常灌注组行颅内血管介入+双抗药物治疗23例、单纯强化药物治疗83例、双抗药物治疗26例。治疗前后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分别于介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CTP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200例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血清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接受介入+双抗药物治疗与强化药物治疗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均较未用强化药物治疗患者低(P均<0.05),介入+双抗药物治疗与强化药物治疗患者血清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灌注组介入+双抗药物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而正常灌注组介入+双抗药物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灌注组中接受介入+双抗药物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m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较其他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低(P均<0.05),接受介入+双抗药物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P均<0.05)。结论颅内低灌注ICAS患者宜选择支架介入术+双抗药物治疗,颅内正常灌注ICAS患者宜选择单纯强化药物治疗。
- 王菁解燕昭刘云娥秦世杰朱倩
-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脑灌注介入治疗药物治疗
- 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近远期疗效观察及再狭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分析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近远期疗效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3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8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且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同时随访36个月,评估术后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非再狭窄组(57例),对比分析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所选的78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率为94.87%。术前与术后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选的78例患者中,再狭窄率为26.92%;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55岁、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置入支架直径≥4.5 mm、hs-CRP>3 mg/L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OR=3.87,95%CI:1.68~5.37,P=0.043)、有高血压病史(OR=1.81,95%CI:0.23~2.06,P=0.037)、置入支架直径≥4.5 mm(OR=1.41, 95%CI:0.61~2.48,P=0.003)、hs-CRP> 3 mg/L(OR=5.01,95%CI:1.26~8.04,P=0.016)是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手术成功率高,近期疗效确切,但其远期预后并不理想,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置入支架直径≥4.5 mm、hs-CRP> 3 mg/L均是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干预,可以有效控制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风险。
- 王菁解燕昭刘云娥秦世杰朱倩
- 关键词: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近远期疗效
-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临床观察
- 2014年
-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与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血管介入组32例和药物治疗组28例。随访1年,观察2组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者脑卒中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血管介入组的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组脑卒中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有效,具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术后1年内的病死率及脑卒中发生率与药物治疗相比无显著差异。
- 王菁齐燕刘云娥朱倩赵震双
-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脑卒中
- 基于CTP血管内介入与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效果比较
- 王菁齐燕刘云娥朱倩赵震双
- 通过比较基于CTP(CT脑灌注成像)血管内介入与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效果,经多方查阅资料,临床中详实统计数据、记录指标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有效。该课题旨在证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于CTP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
- 关键词:
- 关键词: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
- 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的干预效果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对颈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颈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护理前后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与术前焦虑评分及术后患者谵妄、高灌注综合征、脑血栓形成、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临床基础护理、专项护理、急救物品准备、护理记录、重症患者观察、病房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焦虑评分、术后谵妄、高灌注综合征、脑血栓形成、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护理质量,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下调围手术期氧化应激反应。
- 刘云娥王箐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炎性反应
- 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依据临床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23例)与药物组(32例)。介入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药物组采用规范药物治疗,连续随访观察3年。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大脑中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采用CT脑灌注成像分析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局部脑血容积(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7 d、1年、3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10 d PSV、搏动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介入组明显低于药物组[(96±22)cm/s比(136±18)cm/s、(0.85±0.23)比(1. 42±0. 31)](均P <0. 05)。介入组治疗后10 d患侧rCBF、rCBV较治疗前明显增加,MT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 05);药物组治疗前后患侧rCBF、rCBV、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介入组治疗后10 d患侧rCBF、rCBV明显高于药物组[(524±102)ml/min比(466±99))ml/min、(23.8±2.9))ml/g比(18.7±2.5)ml/g],MTT明显低于对照组[(3.5±0.8)s比(6.0±1.0)s](均P<0.05)。治疗后3d,介入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4.3±2.0)分比(9.1±2. 3)分](P <0. 05);治疗后14 d,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介入组治疗后7 d、1年、3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均P<0.05)。结论颅内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神经缺损症状,扩张血管狭窄段,增加患侧脑组织血液供应,减少临床不良事件发生。
- 王菁解燕昭刘云娥秦世杰朱倩
-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成形术脑血流动力学
- 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术前应用CT灌注成像评估的意义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术前应用CT灌注成像评估的意义,为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在该院行血管内支架术的6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在术前根据CT灌注成像(CTP),狭窄≥70%为判定标准,分为轻度灌注组和常规灌注组各31例,跟踪随访1年,对2组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达峰时间(rTTP)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轻度灌注组患者rCBF比治疗前明显增加,rMTT、rTTP比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灌注组患者rCBF、rMTT、rTTP、rCB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轻度灌注组mRS≤2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常规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灌注组mRS≤2的人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术前应用CT灌注成像评估具有较高的治疗引导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王箐齐燕刘云娥朱倩赵震双
-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术CT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