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斌斌
-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8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14种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积分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宁波市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的87例初发的MDS患者相关基因突变及其临床实验室资料,分析不同基因的突变率及分布亚型.比较高频基因突变(TET2、TP53、ASXL1、RUNX1和SF3B1)患者临床特征和国际预后评分系统(修订版)(Revi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R)的积分情况.结果87例MDS患者中,检测的14种基因中至少含有1种突变的概率为62.1%(54/87),各亚型的基因突变率存在明显差异,以MDS-EB-2发生率最高(100%),MDS-SLD发生率最低(38.9%).与非突变组相比,突变组患者的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分别为0.027、<0.01和<0.01),而血红蛋白明显减低(P=0.046).伴有基因突变的MDS患者IPSS-R积分明显高于非突变组(P<0.01),其中TP53突变组的IPSS-R积分(7.82±1.83)明显高于对照组(3.77士1.66,P<0.01);而TET2、ASXL1、RUNX1、SF3B1突变组与非突变组IPSS-R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因突变是MDS的常见现象,伴有基因突变的MDS患者具有独特临床实验室特征,尽管大多基因突变预后价值尚存争议,但TP53是其预后不良的指标.
- 周旭艳金河牧启田盛立霞赖斌斌朱慧玲欧阳桂芳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
- 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在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体系下染色体核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12年内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选取其中以亚砷酸为主的方案维持治疗且可随访的患者,分为单纯t(15;17)组,t(15;17)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正常核型组并探讨附加染色体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复杂核型对预后的意义。结果:单纯t(15;17)组患者共57例,早期死亡8例,其早期死亡率为14.0%。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患者21例,其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19.0%。正常染色体组15例,早期死亡5例,其死亡率33.3%,3组间早期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其余76例患者均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对76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中位随访43.9个月,其中单纯t(15;17)组患者复发2例,复发率3.5%,附加染色体异常组患者复发1例,复发率4.2%,正常染色体组无病例复发。3组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复杂染色体核型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较低,但总体生存率未显示显著区别。结论:以亚砷酸为主的维持治疗体系,附加染色体异常总体上不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但是复杂染色体核型可能会降低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
- 赖斌斌牧启田张艳丽陈莹欧阳桂芳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亚砷酸临床预后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影响因素,为医院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 800例进行研究,统计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分析患者性别、年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白细胞计数等临床资料,归纳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50%(45/1 80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占60.00%,革兰阳性菌8株占32.00%,真菌2株占8.00%。使用糖皮质激素、肛周疾病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而血小板计数和Hb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P<0.00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可发生于多个部位,尤其是呼吸道;因此临床要针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并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以减少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 周淼赖艳丽赖斌斌孙永城严笑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病原菌影响因素
- 尼罗替尼联合雷纳度胺治疗Ph阳性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一例
- <正>~~
- 赖斌斌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及进展期疗效比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甲磺酸伊马替尼(简称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及进展期的疗效差异及耐药性,为TKIs在CML患者不同分期的治疗效果及耐药性差异提供更多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62例,其中慢性期患者39例,进展期患者23例;根据年龄分组,慢性期老年组(年龄≥60岁)14例,和中青年组(年龄<60岁)25例,进展期老年组11例,中青年组12例。慢性期患者给予伊马替尼400 mg/d,进展期患者则给予600 mg/d;随访时间为3~30个月,中位时间为16个月。用SPSS 19.0进行χ2检验,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耐药性影响因素。结果慢性期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10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58.97%、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为92.31%、主要分子学缓解(MMoR)率为23.08%、完全分子学缓解(CMo R)率为7.69%;进展期患者CHR、CCyR、MCyR、MMoR和CMoR率分别为47.83%、13.04%、30.43%、8.70%和0。慢性期患者30个月存活率为92.31%,进展期为47.83%。慢性期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8例,20.51%)显著低于进展期患者(12例,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或进展期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治疗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中青年患者生存期(9~24个月)高于老年患者(3~20个月)。慢性期老年组和中青年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分别为6例(42.86%)和2例(8.00%),老年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老年组和中青年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分别为9例(81.82%)和3例(25.00%),老年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ML分期(OR=3.228,95%CI:1.138~9.158)、服药剂量(OR=3.254,95%CI:1.048~10.102)和复杂染�
- 金芳芳赖斌斌张莺莺夏和芳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伊马替尼耐药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功能监测与致死性GVHD的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 研究背景: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原因,部分GVHD伴随GVL(移植物抗肿瘤效应)的发生,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长期生存有益,而严重的GVHD则危及生命。现有的GVHD分级体系并不能有效区分致死性GV...
- 张萍杨澍均吴昊严笑张怡石淙赖斌斌赖艳丽周淼孙永城徐凯红盛立霞朱慧玲王怡欧阳桂芳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免疫功能
- 文献传递
-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 2014年
- 目的 对使用伏立康唑治行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从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茼感染患者中随机抽取㈤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观察组则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同时.观察组的感染控制和持续用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伏立康唑对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孙永城赖斌斌张艳丽朱慧玲
- 关键词:伏立康唑
- 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MTX)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14例分析采用大剂量MTX联合替尼泊苷(VM-26)、司莫司汀(Me-CCNU)及地塞米松(DXM)治疗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为手术标本病理诊断,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果大剂量MTX联合VM-26、Me-CCNU及DXM化疗方案总有效率为100%,患者肿瘤完全消退71.4%,3年总生存期(OS)72.7%。结论大剂量MTX联合VM-26、Me-CCNU及DXM方案是治疗PCNSL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孙永城朱慧玲赖斌斌欧阳桂芳
- 关键词:甲氨蝶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