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菲菲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豌豆
  • 3篇等位
  • 3篇等位基因
  • 3篇抗白粉病
  • 3篇基因
  • 3篇白粉
  • 3篇白粉病
  • 2篇基因座
  • 2篇基因座位
  • 2篇分子标记
  • 1篇蛋白
  • 1篇锈病
  • 1篇突变
  • 1篇镰孢
  • 1篇绿豆
  • 1篇抗性
  • 1篇抗性鉴定
  • 1篇枯萎
  • 1篇枯萎病
  • 1篇枯萎病抗性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作者

  • 6篇孙素丽
  • 6篇朱振东
  • 6篇孙菲菲
  • 5篇段灿星
  • 3篇朱琳
  • 2篇王晓鸣
  • 2篇武小菲
  • 2篇钟超
  • 2篇邓东
  • 1篇何玉华
  • 1篇支叶
  • 1篇李银萍

传媒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菌锐顶镰孢鉴定被引量:8
2014年
2012年从黑龙江省采集的大豆根腐病病株上分离到5个疑似锐顶镰孢的分离物,基于形态学、EF-1α基因序列及锐顶镰孢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将5个分离物鉴定为锐顶镰孢(Fusarium acuminatum)。接种试验表明,5个分离物对大豆品种Williams和合丰25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分离物间不存在致病力差异。这是首次报道在黑龙江省发现锐顶镰孢引起大豆根腐病。
支叶孙菲菲孙素丽段灿星朱振东
关键词:大豆根腐病
豌豆抗白粉病er1等位基因er1-7及与基因er1-7连锁的分子标记
本发明涉及豌豆抗白粉病er1新等位基因er1-7及与基因er1-7连锁的分子标记,该等位基因位于豌豆遗传图谱第VI连锁群的er1基因座位上。豌豆资源G0003967对中国白粉菌分离物EPYN和EPBJ均表现免疫。本发明通...
朱振东孙素丽孙菲菲朱琳段灿星武小菲王晓鸣
文献传递
与豌豆抗白粉病等位基因er1-6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豌豆抗白粉病等位基因er1-6共分离的分子标记,所述分子标记位于豌豆遗传图谱第VI连锁群上,与等位基因er1-6的遗传距离为0cM。本发明根据含有抗性等位基因er1-6的抗病品种G0001778与感病品种...
孙素丽朱振东钟超孙菲菲段灿星武小菲王晓鸣
文献传递
豌豆抗白粉病er1等位基因er1-9及其编码蛋白
本发明涉及豌豆抗白粉病er1新等位基因er1-9及其编码蛋白,该等位基因位于豌豆遗传图谱第VI连锁群的er1基因座位上。豌豆资源G0004400经过人工接种白粉菌分离物EPYN,结果表明G0004400对白粉病分离物EP...
孙素丽朱振东李银萍钟超朱琳孙菲菲邓东
文献传递
绿豆尖镰孢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被引量:12
2017年
绿豆是我国的主要食用豆类之一。由尖镰孢引起的绿豆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病原菌从根部侵入,引起植株矮化,叶片黄化、枯萎,根茎部维管束变褐,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防治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利用抗病品种。本研究在控制条件下以具有不同抗性表型绿豆品种为材料,分别对接种方法、植株生育期、接种体浓度、接种体处理时间及接种后植株培养温度等影响绿豆抗性表型的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建立一个快速、准确和高效的绿豆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为抗病资源的筛选和抗病育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绿豆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最适宜的接种方法为剪根浸根法,最适宜接种体浓度为105~106孢子/m L,接种最佳植株生育期为2叶期,最短有效接种体浸根时间为2 min,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5℃,接种后14 d调查病情。
朱琳孙素丽孙菲菲段灿星朱振东
关键词:绿豆枯萎病尖镰孢抗性鉴定
蚕豆和豌豆锈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被引量:2
2022年
为明确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蚕豆Vicia faba和豌豆Pisum sativum锈病的病原菌种类,通过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来自我国云南省玉溪市的4份豌豆锈菌分离物及云南、广西、重庆和四川省(区、市)的5份蚕豆锈菌分离物进行系统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自豌豆的锈菌WX1分离物对蚕豆和豌豆均具有高致病性,在侵染叶片上产生大量锈子器;分离自蚕豆的锈菌CX3分离物仅对蚕豆具有高致病性,能在叶片上产生大量夏孢子,而对豌豆的致病性相对较低,仅产生少量的夏孢子堆;分离物WX1和CX3对小扁豆和鹰嘴豆不具有致病性。基于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有不同寄主来源的蚕豆单胞锈菌分离物均聚类于一个系统发育组,但分离自蚕豆和豌豆的分离物分别聚类在不同的亚组。表明分离自云南省玉溪市豌豆上的蚕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ciae-fabae应为豌豆专化型,定名为U.viciae-fabae ex P.sativaum,而来源于云南、广西、重庆和四川省(区、市)的蚕豆锈病病原菌为蚕豆专化型U.viciae-fabae ex V.faba。
邓东孙菲菲孙素丽何玉华段灿星朱振东
关键词:蚕豆豌豆锈病分子鉴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