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彬彬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肝炎
  • 4篇病毒
  • 3篇慢性
  • 3篇抗病毒
  • 2篇蛋白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利巴韦林
  • 2篇慢性丙型
  • 2篇慢性丙型肝炎
  • 2篇抗病毒疗效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多态性
  • 2篇干扰素
  • 2篇丙型
  • 2篇丙型肝炎
  • 1篇胆宁片
  • 1篇毒性肝炎
  • 1篇多烯磷脂酰胆...
  • 1篇血红

机构

  • 8篇广州市第八人...
  • 3篇广州市第一人...

作者

  • 8篇陈彬彬
  • 3篇张霞意
  • 3篇李剑萍
  • 3篇关玉娟
  • 3篇郭凤霞
  • 2篇兰芸
  • 2篇李康保
  • 2篇杨可立
  • 1篇郑海鹏
  • 1篇向芳菲
  • 1篇英嵩崧
  • 1篇欧志涛
  • 1篇聂玉强

传媒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胆宁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的改善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胆宁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9例,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胆宁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胆宁片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效果理想,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推荐推广。
向芳菲陈彬彬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胆宁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肝功能
广东地区慢性HCV感染者IL28B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正>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感染者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4例慢性HCV感染者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抗...
郭凤霞张霞意兰芸李剑萍陈彬彬关玉娟
文献传递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期间血红蛋白的变化特点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血红蛋白(Hb)的变化、影响因素及其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的关系,为贫血的监测及处理提供依据,提高治疗应答率。方法对214例CHC患者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检测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血红蛋白(Hb)的变化,以SVR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分析贫血(Hb≤100 g/L)发生的相关因素,探讨Hb变化与SVR的关系,评估Hb检测在治疗应答中的作用。结果 214例患者中,156例(72.9%)Hb下降≥30 g/L,86例(40.2%)出现贫血,26例(12.2%)Hb≤80 g/L。性别(P=0.000)、年龄(P=0.000)、体重(P=0.001)、基线肌酐清除率(P=0.000)、基线白细胞计数(P=0.000)、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P=0.019)、基线Hb(P=0.000)及基线血小板计数(P=0.037)均与贫血的发生有关。治疗2周Hb≤120 g/L(P=0.000)或Hb下降≥15 g/L(P=0.000)与治疗2周后的Hb水平有关。治疗期间Hb下降及下降幅度与SVR无关。结论女性、年龄大、体重轻、肌酐清除率低及基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Hb、血小板水平低者是贫血发生的高危因素;治疗2周时的Hb水平可以预测2周后的Hb水平;Hb的变化不可预测抗病毒疗效。
郭凤霞李剑萍陈彬彬张霞意关玉娟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血红蛋白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结核、艾滋病及乙型肝炎传染病中健康教育的预防控制作用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结核、艾滋病及乙型肝炎传染病中健康教育的预防控制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传染病患者437例(包括乙型肝炎患者212例、肺结核患者205例、艾滋病患者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5例)与观察组(22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管理,观察组接受个体化系统健康教育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度与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优良率与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艾滋病及乙型肝炎传染病中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使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与治疗依从性提高,对于疾病传染控制具有积极效果。
郭金芳陈彬彬
关键词:结核艾滋病乙型肝炎健康教育
异甘草酸镁与甘利欣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对比异甘草酸镁与甘草酸二铵胶囊(甘利欣)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9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甘利欣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用药安全性、肝功能指标正常时间、病毒转阴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BIL、AST、ALT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正常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分别为(3.43±1.41)周、(3.04±0.21),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42±2.12)、(4.21±1.55)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与对照组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肝功能,促进病毒转阴,提高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郑海鹏陈彬彬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甘草酸二铵胶囊病毒性肝炎疗效对比
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L28B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HC)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为合理选择经济有效的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提高CHC的治疗应答率.方法 对74例CHC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或72周,停药后随访24周.通过PCR测序,检测所有患者的IL28B(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位点SNP,以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及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作为疗效的主要评价指标,比较IL28B不同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评估IL28 BSNP在CHC患者治疗应答中的作用.结果 74例患者中,rs8099917位点基因型为TT、TG、GG各63(85.1%)、11(14.9%)、0(0%)例,rs12979860位点基因型为CC、CT、TT各60(81.1%)、14(18.9%)、0(0%)例,rs12980275位点基因型为AA、AG、GG各57 (77.0%)、17(23.0%)、0(0%)例.对HCV 1型患者,上述三个位点中仅rs12979860 CC型与SVR有关,结果有统计学差异(SVR组vs NonSVR组,88.4% vs 58.3%,P<0.05);对非HCV1型患者,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三个位点与RVR和SVR无关,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广东地区CHC患者IL28B基因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位点分别以TT、CC、AA为主;对于HCV 1型CHC患者,rs12979860位点的基因型可以作为治疗前SVR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
郭凤霞张霞意兰芸李剑萍陈彬彬关玉娟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类干扰素类利巴韦林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P-L3、PIVKA-Ⅱ水平及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清AFP(甲胎蛋白)、AFP异质体(AFP-L3)、PIVKA-Ⅱ(异常凝血酶原)水平和病理特征、预后间的联系。方法将85名HCC患者归入研究组,70名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归入对照组。检测两组入组对象血清AFP、AFP-L3与PIVKA-Ⅱ水平,并对研究组不同分期和分化程度患者血清AFP、AFP-L3、PIVKA-Ⅱ水平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完成生存曲线的制作,对血清AFP、AFP-L3与PIVKA-Ⅱ水平影响HCC病人预后状况展开评估。结果研究组血清AFP、AFP-L3与PIVKA-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Ⅲ~Ⅳ期患者血清AFP、AFP-L3、PIVKA-Ⅱ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P均<0.05);研究组低分化程度患者血清AFP、AFP-L3、PIVKA-Ⅱ水平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程度患者(P均<0.05);中分化程度患者血清AFP、AFP-L3、PIVKA-Ⅱ水平高于高分化程度患者(P<0.05);AFP、AFP-L3与PIVKA-Ⅱ高表达患者生存率较低表达患者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P-L3、PIVKA-Ⅱ水平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AFP、AFP-L3、PIVKA-Ⅱ水平可作为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情进展程度及不良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罗铎欧志涛黄韫陈彬彬杨可立李康保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预后
肝硬化凝血状态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肝硬化往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促凝因子与抗凝因子水平同时下降,其凝血状态可重新达到再平衡,然而,一旦脆弱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肝硬化患者可出现低凝(出血)或高凝状态(血栓)。目前临床上常规凝血检查项目如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均不能反映肝硬化的凝血状态,近年来,一些学者将内源性凝血酶产生潜能(endogenous thrombin potential,ETP)比值、蛇毒诱导的凝固抑制试验(Protac-induced coagulation inhibition,PICI%)应用于肝硬化的凝血状态检测中,可有效评估其低凝或高凝状态。本文就肝硬化凝血状态机制及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在肝硬化中的最新研究进行概述,为肝硬化患者的诊治提供新理念。
罗铎聂玉强英嵩崧杨可立陈彬彬黄韫李康保
关键词:肝硬化出血血栓凝血状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