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卒中
  • 2篇动脉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弥散
  • 2篇弥散加权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2篇病因
  • 2篇成像
  • 1篇蛋白
  • 1篇蛋白C
  • 1篇蛋白酶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心脑
  • 1篇心脑血管
  • 1篇心脑血管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机构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作者

  • 6篇徐文安
  • 6篇郭茜
  • 5篇曹树刚
  • 4篇葛婷婷
  • 3篇夏明武
  • 2篇王建
  • 1篇赵昊
  • 1篇吴倩

传媒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DWI病灶分型与病因分型的关系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CIS)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病灶分型与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急性CIS患者461例,分别进行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韩国改良TOAST(M-TOAST)分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CIS的DWI影像学病灶分型与M-TOAST分型相关(rs=-1.87,P=0.000)。其中21例大穿通支梗死(x2=6.189,P=0.013)、6例小穿通支梗死(x2=102.869,P=0.000)、33例幕下单发梗死(x2=4.420,P=0.036)、21例前循环散发梗死(x2=11.376,P=0.001)、13例后循环散发梗死(x2=7.937,P=0.005)、29例单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10.725,P=0.001)、21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67.984,P=0.005)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有关,11例皮质-皮质下单发梗死(x2=27.285,P=0.000)、6例双侧前循环多发梗死(x2=5.292,P=0.021)、9例后循环多发梗死(x2=4.478,P=0.034)、5例双侧前-后循环多发梗死(x2=7.979,P=0.005)与心源性栓塞有关,120例小的穿通支梗死(x2=268.027,P=0.000)与小血管病变有关。结论:急性CIS发病初期可能可以通过病灶的DWI病灶分型推测病因。
葛婷婷徐文安曹树刚郭茜王建
关键词:卒中弥散加权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型及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4年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estroke)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病因的确定不仅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有关,同时也为相应的二级预防提供了可靠依据。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行病因学分型非常重要。
葛婷婷郭茜徐文安
关键词:卒中血流动力学
伴迟发性感觉异常的延髓外侧梗死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6年
延髓外侧梗死(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LMI)最常见的感觉障碍是交叉性感觉障碍,文献中偶见LMI合并迟发性感觉异常、对侧或双侧面部感觉障碍、传导束型感觉障碍以及同侧肢体感觉异常等。LMI伴发的迟发性感觉异常可能是与脑卒中病灶直接相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eP),即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本研究曾诊治过3例伴迟发性感觉异常的LMI患者,现总结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
曹树刚郭茜吴倩徐文安夏明武
关键词:中枢性疼痛MEDULLARY下肢肌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
胱抑素C与心脑血管疾病被引量:4
2016年
胱抑素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碱性非糖化蛋白质。既往研究证实,胱抑素C是一种反映早期。肾损害的理想内源性标记物。近年来研究表明,胱抑素C参与了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因此,本文就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脑出血、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进一步探讨胱抑素C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以及寻找治疗新靶标提供思路和依据。
郭茜曹树刚夏明武徐文安
关键词:卒中冠状动脉疾病
幕上皮质下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预测因素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幕上皮质下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142例幕上皮质下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运动项目评分,将患者分为PMD组(39例)与稳定组(103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神经功能评分及影像学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幕上皮质下梗死后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PMD组患者进展时间平均为(31±11)h,33例(84.6%)病情进展出现在夜间。②单因素分析显示,PMD组中女性(P=0.045)、基线收缩压≥180mm Hg(P=0.000)、放射冠部位梗死(P=0.000)、梗死灶直径15~30 mm(P=0.003)、不稳定性斑块(P=0.001)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P=0.015)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而稳定组基底核部位梗死(P=0.000)、梗死直径<15 mm(P=0.000)比例显著高于PMD组。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837,95%CI:1.076~7.485;P=0.035)、基线收缩压≥180 mm Hg(OR=3.509,95%CI:1.349-9.124;P=0.010)、放射冠部位梗死(OR=6.807,95%CI:2.446~18.944;P=0.000)、不稳定性斑块(OR=3.137,95%CI:1.019~9.657;P=0.046)、大脑中动脉病变(OR=4.027,95%CI:1.160~13.976;P=0.028)是发生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幕上皮质下梗死后PMD的发病率较高,女性、基线收缩压≥180mmHg以及放射冠部位梗死、不稳定性斑块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均为PMD重要的预测因素。
曹树刚徐文安赵昊郭茜王建葛婷婷
关键词:脑梗死
双侧丘脑旁正中区梗死1例被引量:3
2016年
双侧丘脑旁正中区梗死临床上少见,Kumral等[1]研究中仅占缺血性卒中的0.6%。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因“被发现意识不清1 h余”于2015年1月9日入院。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自行停药半年,否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60/92 mm Hg(1 mm Hg=0.133 k Pa),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68次/分,律齐,
郭茜葛婷婷曹树刚夏明武徐文安
关键词:丘脑梗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