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华 作品数:8 被引量:29 H指数:4 供职机构: 国家海洋局 更多>> 发文基金: 青年科技基金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理学 更多>>
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次级生产力 被引量:10 2018年 依据2015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海洲湾10个站点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分析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丰度和生物量,并采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大型底栖次级生产力和P/B计算,结果显示,2015年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13.00 ind·m^(-2),平均生物量2.37[g(AFDM)·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1.50[g(AFDM)·m^(-2)·a^(-1)]和0.63。空间分布上,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为远岸>近岸。季节分布上,年平均次级生产力最高出现在秋季,为2.04[g(AFDM)·m^(-2)·a^(-1)],最低出现在夏季,为1.00[g(AFDM)·m^(-2)·a^(-1)];P/B值最高的是冬季,为0.76,最低的是春季,为0.57。与其它研究调查中江苏近海、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相比,海洲湾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与之基本持平。 袁健美 张虎 贲成恺 于雯雯 高继先 刘培廷 胡海生 杨波 许海华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组成 次级生产力 连云港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017年 根据2014年8月(夏季)、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1月(冬季)和2015年5月(春季)对连云港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68属155种(含变种、变型),主要由硅藻(115种)和甲藻(30种)组成.冬季细胞丰度(230.13×10~4cells/m^3)显著高于春(24.67×10~4cells/m^3)、夏(119.78×104cells/m^3)、秋(90.25×10~4cells/m^3)三季,优势种主要有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和微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imus)等.浮游植物群落参数(种类数、细胞丰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Pielou均匀度等指数)和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 H值、DO、COD和营养盐)均存在季节显著差异.聚类、多维尺度和相似性分析结果也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季节差异显著.冗余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营养盐、悬浮物、盐度和COD.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由硅藻占主要优势演替为硅藻和甲藻联合占优势.营养盐结构已有较大变化: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20世纪80年代的1.30μmol/dm^3升至2014~2015年的24.58μmol/dm^3;磷酸盐浓度也由20世纪80年代的0.19μmol/dm^3升至2014~2015年的0.48μmol/dm^3;N/P由8.3升高至91.9. 朱旭宇 许海华 许娴 葛跃浩 陈沛沛 杨华关键词:海洋生物学 浮游植物 群落 江苏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次级生产力 被引量:7 2018年 为研究江苏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变动状况,于2014年5月、8月、10月和2015年3月在江苏潮间带布设9条断面开展了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78种,其中环节动物39种,软体动物为23种,甲壳动物12种,其他类群4种;年平均丰度78.64 ind·m-2,年平均生物量13.01 g (AFDM)·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8.57 g (AFDM)·m^(-2)·a^(-1)和0.66;与20世纪80年代江苏滩涂调查和"908"专项调查相比,江苏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未发生变化,均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种类数量有所下降;江苏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中潮区与高、低潮区间差异显著(P <0.05),季节间无显著差异(P> 0.05)。 袁健美 张虎 汤晓鸿 于雯雯 贲成恺 高继先 刘培廷 胡海生 肖悦悦 许海华关键词: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组成 次级生产力 盐城近岸海域水质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研究 2023年 文章于2018年春、夏、秋季对盐城近岸海域海水营养盐和化学需氧量等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样,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应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2种评价方法,对该海域的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海域环境因子季节变化显著,有机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指数由高到低的季节依次为春季、秋季、夏季,空间上呈各河入海口向远岸海域逐渐降低的趋势;聚类分析将江苏近岸海域分为废黄河三角洲区域和辐射沙洲区域2个大类;盐城入海河流输入对污染物的分布有强烈影响,同时水动力情况影响环境因子分布;陆源污染和淡水输入是引起海水环境因子变化的关键因素。 许海华 丁言者 李丽花 张煜珩 曹呈娟 陈中伟 杭凌霄 朱旭宇关键词:营养盐 富营养化 海洋环境 海洋生物体中痕量砷消解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4 2015年 建立了以微波预消解后湿法消解的生物消解方法,通过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了海洋生物样品中痕量砷,并研究了不同消解液体系对海洋生物体中痕量砷的消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先微波消解预消解后湿法消解相结合的消解方法对海洋生物体中砷的消解,具有消解效率高、消解剂消耗少、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采用硝酸-硫酸-高氯酸消解液体系消解生物中痕量砷的回收率与稳定性优于用硝酸-硫酸消解液体系与硝酸-高氯酸消解液体系消解的生物样品。 许海华 陈沛沛 朱旭宇 万晔关键词:海洋生物 消解 原子荧光 南黄海绿潮发生时浮游植物群落现状 被引量:2 2018年 根据2014年8月在大丰-射阳海域进行的调查,初步分析了绿潮发生时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6门51属93种,其中硅藻(62种,占66.7%),甲藻(26种,占28.0%),其余门类(金藻、绿藻、裸藻和隐藻)5种。网样共发现5种优势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s-iridis、格氏圆筛藻C.granii、琼氏圆筛藻C.jonesianus,水样共6种优势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锥状斯比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血红哈卡藻Akashiwosanguine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盔状舟形藻Navichlacorymbosa和裸藻Euglena spp.。其中,中肋骨条藻生态位较宽,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网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27.29×104 cells/m3,其中甲藻占6.5%,硅藻占91.2%。水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66×104 cells/L,其中甲藻占33.8%,硅藻占58.9%。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绿潮发生期间,调查海域营养盐浓度降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甲藻种类数明显升高。绿潮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的调控作用。 朱旭宇 万晔 葛跃浩 许海华 丁言者 杨华关键词:绿潮 浮游植物 群落 2015年春、夏季江苏近岸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变化 2020年 为了解江苏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特征,分别于2015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江苏近岸海域(119°30′0″~122°30′0″E,31°30′0″~35°30′0″N)网采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同步监测其他环境因子。浮游植物共鉴定出7门70属150种(含变型、变种及未定名种),其中硅藻46属114种、甲藻16属27种,其余门类(蓝藻、金藻、裸藻、绿藻和隐藻)9种。春、夏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分别为33.44×104cells/m3和71.82×104cells/m3。两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为硅藻,其中中肋骨条藻在春、夏两季均占主要优势。群落参数(种类数、细胞丰度、香浓-威纳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明显季节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江苏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可分为三个类群:海州湾区域(Ⅰ区)、废黄河三角洲区域(Ⅱ区)和辐射沙洲区域(Ⅲ区)。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氮磷比、悬浮物、硅酸盐和总氮等;夏季分别为:盐度、水温、pH、溶解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与历史资料对比,调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仍以硅藻占主导,其次是甲藻,但硅藻占总种类数的百分比有下降趋势。 朱旭宇 许海华 丁言者 葛跃浩 陈沛沛 张旭 杨华关键词:浮游植物 群落 环境因子 春季南黄海绿潮分布区浮游生物群落现状 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更好地了解南黄海绿潮分布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环境现状,本研究于2019年春季(3月)对江苏近岸海域浮游生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同步监测其他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鉴定出4门34属63种,以硅藻为主,优势种共6种;浮游动物10大类21种,以桡足类为主,优势种共7种。环境因子(悬浮物、pH、DO、浊度、水温、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各断面存在显著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悬浮物、p H、DO、盐度、水温、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与浮游生物群落参数呈一定相关性。 朱旭宇 陈中伟 刘吉堂 丁言者 许海华 葛跃浩 杨华关键词:浮游生物 南黄海 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