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林

作品数:21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10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6篇美学
  • 5篇福柯
  • 3篇形而上学
  • 3篇哲学
  • 3篇审美
  • 3篇现象学美学
  • 3篇存在论
  • 2篇杜夫海纳
  • 2篇文学
  • 2篇乌托邦
  • 2篇西方现代美学
  • 2篇现代美学
  • 2篇现象学
  • 2篇罗蒂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1篇德育
  • 1篇第一哲学
  • 1篇电影
  • 1篇动画

机构

  • 20篇厦门大学

作者

  • 20篇李晓林
  • 1篇王烨

传媒

  • 5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枣庄学院学报
  • 2篇厦大中文学报
  • 1篇文史哲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中文自学指导
  • 1篇学术月刊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枣庄师范专科...
  • 1篇外国美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为形而上学的美学”如何可能?——兼评杨春时《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的形而上学重构
2020年
杨春时教授《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一书有个醒目的观点"美学是第一哲学"。由于"第一哲学"在亚里士多德也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所以"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即是"作为形而上学的美学"的同义语,"美学是第一哲学"亦即"美学是形而上学"。这个观点并非杨春时一家之言,而是西方哲学美学一以贯之的思路。杨春时的独创之处在于,能够克服西方传统美学理念论预设,并且克服西方现代美学的主体性倾向以及后现代美学的虚无主义倾向,重建现象学和存在论,重新确立美学的形而上维度。其"审美形而上学"揭示了审美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以及存在的意义,进而论证了"美学是第一哲学"的命题。
李晓林赵叶晴
关键词:西方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哲学美学形而上学
福柯与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功能观比较被引量:1
2003年
法兰克福学派与福柯在审美功能问题上有一致性,即对异化现实的批判,都超越了阶级分析;都认为审美经验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况。其不同的是,前者致力于解放人的爱欲,后者主张个体自我塑造为主体;前者注重艺术相对于意识形态的异在性,后者则强调审美与伦理的相通;前者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后者则终结了任何乌托邦计划。
李晓林
关键词:福柯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功能
福柯的“生存美学”被引量:25
2003年
福柯于晚期通过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而提出了自己的“生存美学”思想 ,主张个体经由伦理 -美学的途径自我构成为主体。这一思想既吸收了古典智慧 ,也发挥了审美现代性精神 ,同时与尼采、海德格尔的审美之路相通。它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李晓林
关键词:生存美学
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引量:1
2003年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家长、社会对此有责任 ,教师更有责无旁贷的使命。外国文学课程集中了人类心灵的精华 ,因此在教学中履行这一使命就理所当然。人文精神教育不仅包括德育 ,也包括美育。真、善、美 ,三者本是相通的。
李晓林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人文精神教育德育美育理想主义高等教育
英加登“形而上学质”辨析
2013年
英加登在《论文学作品》中提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审美价值质,"形而上学质"是再现客体层的审美价值质,文学艺术作品只有在形而上学质的显示中才达到顶点。"形而上学质"在文学本体论部分提出,却有待审美经验论和审美价值论部分阐明。"形而上学质"不仅是审美风格和审美范畴,而且有类似宗教和形而上学的价值。英加登这一概念不仅与现象学美学有内在相通,也与形而上学美学传统遥相呼应。
李晓林
关键词:英加登
从海德格尔的“物”看里尔克的“物诗”
2011年
学术界一般认为,里尔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观表现的诗歌,中期的"物诗",后期存在论意义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物诗"中的"物"不在象征,也不在物的客观描绘,而是抵达物的本质。本文借鉴海德格尔对"物"的独特阐发,从物之为物、物与人、人之为人几个方面把握里尔克的"物诗"。
李晓林
关键词:里尔克
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中的艺术形而上学
2022年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一书将艺术、哲学和爱作为唤醒人类乌托邦精神的途径,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个维度展开对于艺术的形而上学特质和人类形而上学天性的探讨。他尤其重视音乐艺术,将音乐作为唤醒个体“自我相遇”进而与他人“共同相遇”的重要通道。置于席勒以来西方审美乌托邦的脉络中考察,布洛赫延续的是审美解放的理路;置于后现代哲学“后形而上学”视域中考察,布洛赫上述设想仅具有个人完美的意义,对于人类共同体构建以及社会改革并无实质影响。
李晓林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
超越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盖格尔现象学美学的学科定位被引量:2
2014年
德国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在美学研究方法上,超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之争;在美学学科定位上,将"审美价值"作为美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主张艺术是一种存在体验;在艺术功能的理解上,认为艺术能够提升我们至生命的顶点。盖格尔的美学兼有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之长,却又超越了二者的片面性。
李晓林
关键词: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审美意味
杜夫海纳的审美形而上学被引量:2
2012年
作为现象学美学发展的顶峰,杜夫海纳的美学经历了从现象学到存在论的转向。这一转向体现在艺术的审美经验分析,即重建艺术与真理的关联;体现在自然的审美经验分析,即认为自然与人的统一并非源于审美的虚幻性,而是有其存在论的深层依据。杜夫海纳上述思想不仅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而且对于哲学甚至伦理学都有一定的启示。
李晓林
关键词: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
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被引量:11
2005年
审美主义是以美为最高价值的思想倾向,不仅指对艺术的看法,也包括对人生的审美解释。尼采主张对人生的审美态度,提出了"强力意志"、"酒神精神"等命题,但是其审美主义致力于"审美形而上学"而忽略生活。福柯同样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提出了"生活是艺术品"和"自我构成为主体"等思想。福柯推进了尼采的审美生存主张,并力图将审美落实到日常生活。审美主义的意义和局限应当在个人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张力关系中得到说明。
李晓林
关键词:审美主义尼采福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