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杨
-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4
- 供职机构:长春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RBM5过表达后吉非替尼耐药肺癌细胞中RBM5、EGFR的表达
- 2021年
- 肺癌是常见肺原发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EGFR抑制剂等基因靶向药物的问世,肺癌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吉非替尼是EGFR-TKI类靶向治疗的代表性药物,是一种口服的选择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BM5作为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前期研究发现RBM5与肺癌化疗耐药有关,可逆转肺腺癌细胞顺铂耐药性。
- 梁红王奕文智玥宋杨
- 关键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EGFR抑制剂原发恶性肿瘤肿瘤抑制基因肺癌细胞
- 血浆D-二聚体与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转归相关性的探讨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D-dimer与UC病情活动性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UC活动期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3例,所有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采静脉血3ml并分离血浆。以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D-二聚体。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D-dimer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治疗组经治疗后临床活动性评分优于未经抗凝治疗组,经抗凝治疗后患者D-dimer明显低于未经抗凝治疗组。结论:D-dimer血浆浓度与活动性UC患者的病情分级呈正相关。活动性UC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适量应用低分子肝素以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对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有效。
- 王哲宋杨姜亦忠王新玲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D-二聚体凝血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可溶性P、E选择素的表达被引量:8
- 2018年
-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肺癌已成为癌症死亡的首要病因。肿瘤细胞的转移特性是肺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参与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纷繁复杂,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资料证明[1]:细胞粘附分子及其介导的粘附行为的改变介导了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
- 陈志营谭平宋杨
- 关键词:肺癌患者非小细胞E选择素可溶性血浆细胞粘附分子
- 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哮喘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研究孟鲁司特钠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96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盲抽法将其分为相同的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孟鲁司特钠治疗,研究组采取孟鲁司特钠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与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呼气流量峰值与用力肺活量相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呼气流量峰值为(4.62±0.24)L/s,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的呼气流量峰值(5.31±0.26)L/s,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用力肺活量为(2.67±0.49)L,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2.98±0.46)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哮喘患者,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宋杨王奕文智玥梁红
- 关键词:孟鲁司特钠沙美特罗替卡松哮喘
- 血液高凝状态与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转归相关性的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与溃疡性结肠炎(UC)病情活动性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UC活动期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3例,所有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采静脉血3mL并分离血浆。以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D-dimer。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D-dimer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治疗组经治疗后临床活动性评分优于未经抗凝治疗组,经抗凝治疗后患者D-dimer明显低于未经抗凝治疗组。结论:D-dimer血浆浓度与活动性UC患者的病情分级呈正相关。活动性UC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适量应用低分子肝素以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对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有效。
- 王哲宋杨姜亦忠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D-二聚体凝血
-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D-d)、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探讨老年人凝血功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活动期UC患者60例(UC组),随机选取28例患者进行抗凝治疗,32例进行非抗凝治疗,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中D-d、APTT及FIB水平,采用临床活动度评分计算临床活动性指数,并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C组D-d及FIB明显增高(P<0.05),APTT明显降低(P<0.05)。抗凝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中D-d及FIB与抗凝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且明显低于非抗凝治疗组治疗后水平(P<0.05)。抗凝治疗组临床活动性指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与非抗凝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APTT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UC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UC患者可适当进行抗凝治疗;D-d、FIB可作为判定UC活动性的指标。
- 王哲姜亦忠宋杨周长玉
- 关键词:D-二聚体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