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 作品数:15 被引量:58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哲学宗教 更多>>
中产阶级与浪漫主义意象——解读《最漫长的旅程》 被引量:8 2006年 本文分析了福斯特早期作品《最漫长的旅程》与浪漫主义传统之间的关系,特别指出小说主人公里基·艾略特作为“浪漫主义者原型”的一些思想特征。对真实世界(Real-ity)的求索是小说的主题。里基先是把中产阶级世界视为真实世界,投身于其中,在他产生幻灭感后,又转而把同母异父弟斯蒂芬浪漫化为真实世界的代表。本文试图论证,里基心目中的“浪漫主义意象”(如斯蒂芬)事实上只是中产阶级世界经过曲折升华后的一个变体,中产阶级世界和浪漫主义意象之间的诸多相似性也证明了两者间的这一联系。并且,这一联系可以最终追溯到浪漫主义产生的历史情境之中。 陈雷关键词:福斯特 《最漫长的旅程》 中产阶级 死神与小丑——浅论《冬天的故事》中丑角的功能 被引量:1 2004年 莎士比亚的后期浪漫剧《冬天的故事》第三幕结尾有这样一段情节:西西里亚大臣安替贡纳斯奉国王之命把受冤的公主扔弃在波希米亚海岸。刚做完这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就被一只大熊咬死吃掉了,载他来的船只也遭遇风暴沉没。恰巧这些恐怖事件被一个牧人的儿子看见。此人无名无姓,人物表里干脆就叫他小丑。 陈雷关键词:《李尔王》 《麦克白》 莎剧 “血气”的研究——从柏拉图的角度看《雅典的泰门》 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试图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血气(spirit-edness)"概念来解释《雅典的泰门》的主人公在性格和行为方面的一些特征。按照柏拉图的定义,"血气"的特点是"爱荣誉与爱胜利",而这正是泰门慷慨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另一方面,"血气"也体现为愤怒,而泰门在剧作后半部表现出的愤世恰与这一点吻合。此外,柏拉图还分析了"血气"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及其对城邦的潜在威胁,所有这些都可以在《雅典的泰门》中找到相应的描述。 陈雷关键词:莎士比亚 柏拉图 塞涅卡 “血气”的研究——从柏拉图的角度看《雅典的泰门》 2012年 试图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血气(spirit—edness)”概念来解释《雅典的泰门》的主人公在性格和行为方面的一些特征。按照柏拉图的定义,“血气”的特点是“爱荣誉与爱胜利”,而这正是泰门慷慨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另一方面,“血气”也体现为愤怒,而泰门在剧作后半部表现出的愤世恰与这一点吻合。此外,柏拉图还分析了“血气”在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及其对城邦的潜在威胁,所有这些都可以在《雅典的泰门》中找到相应的描述。 陈雷关键词:柏拉图 血气 《理想国》 心理动力 政治生活 主人公 黄金时代与隐身的王权——《暴风雨》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4 2013年 莎士比亚后期浪漫剧《暴风雨》是一部以被颠覆的秩序最终得到恢复为主题的作品。剧中普洛斯彼罗用以"恢复秩序"——亦即夺回自己的公国、迫使昔日的敌人忏悔并与之达成和解——的工具是他的魔法,普洛斯彼罗通过它得以在强迫对手悔过向善的同时使他们的道德自新如同自然发生的一样。人人自发向善是神话中黄金时代的一个特点,普洛斯彼罗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重现了黄金时代的景象。而这一乌托邦幻景对魔法的依赖也揭示出一个悖论:关于黄金时代的神话虽然从不提"王权",但黄金时代实质上却是王权运用到极致情况下的产物。 陈雷关键词:《暴风雨》 黄金时代 对罗马共和国的柏拉图式批评——谈《科利奥兰纳斯》并兼及“荣誉至上政体” 被引量:6 2012年 本文结合"血气"概念深入分析《科利奥兰纳斯》一剧同名主人公的性格以及当时罗马的政治、道德环境,揭示这一人物与初生的共和国在性格上的高度一致——两者的灵魂都由血气因素主导;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前者为"爱荣誉的人",后者为"荣誉至上政体"。在这一政体下,美德被重新定义:勇敢被尊为首要品质,智慧、正义和节制则被忽视。从政治经济角度看,鼓励勇敢的美德是与罗马的对外扩张掠夺政策相适应的,在这一意义上,科利奥兰纳斯的美德作为国家贪欲的工具实际上是罗马政治体内部疾病的一种征象。 陈雷关键词:柏拉图 血气 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17 2002年 本文对菲茨杰拉德的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了深入细致的解读。盖茨比像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所有主人公一样忠实于“想象中的浪漫” ,这种浪漫主义包含有“唯美主义”和“纯真性”这两个层面 ,菲茨杰拉德为了使盖茨比成为美国梦的象征 ,有意削减了人物的唯美主义倾向 ,突出了人物的纯真性 ,这反而使得人物形象变得单薄了。在一定程度上 。 陈雷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唯美主义 美国梦 主人公 真性 关于“迷惘”涵义的再阐释 被引量:1 2001年 “迷惘的一代”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深入地分析了“迷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独特涵义,揭示了“迷惘”情绪的出现与青年文化的兴起之间的关系。青年人用“迷惘”作为武器对抗老一辈人的清教主义思想:精神幻灭(也就是迷惘)成了欧战生还者的受难标志,而有了这样的标志,年轻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种种异端行为正名,并宣称传统的价值观应该被废除。由此可见,精神幻灭不是单纯的对现实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它成了文化斗争中青年阵营里的一件有力武器。 陈雷关键词:迷惘 青年文化 清教主义 文化策略 “我把人造得公平正直”——谈《失乐园》中弥尔顿对人类堕落的再现 被引量:3 2017年 弥尔顿在《失乐园》中特别强调上帝把人造得"公平正直"(just and right),这意味着人在被造之初就获得了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对正义与不公的感知以及对正义/正当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正当"的自然倾向中也隐藏着一个陷阱:人对正当性的需求会引导人借助理性审视上帝的禁令本身,但由于上帝的禁令具有完全独断性,其正当性无法通过理性来解释,使得它迟早会与人的正当意识发生冲突。因此,《失乐园》暗示,导致夏娃与亚当背叛上帝的关键因素恰恰是上帝在两人心中植入的理性和正当感,上帝也最终成为人类公正意识最早挑战的对象。 陈雷关键词:弥尔顿 《失乐园》 堕落 海明威作品中的“青年因素” 被引量:8 2002年 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的早期作品《太阳照常升起》 ,揭示出指导小说中人物行为的道德准则是基于青少年“男孩帮”中常见的小团体话语。由于海明威的特殊成长经历 ,以小团体话语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在他身上留有很强的印记 ,并影响到他后来的创作 :一方面赋予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鲜活力量 ,另一方面又限制了他思想的成熟。从宏观的角度看 ,对小团体话语的张扬是 2 0世纪初青少年亚文化在美国兴起并成为主流的一个表征 ,在这一意义上 ,海明威可以称得上是美国青少年文化的英雄。 陈雷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 话语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