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璇

作品数:1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1篇典型意象
  • 1篇熊十力
  • 1篇伊斯兰
  • 1篇意象
  • 1篇印度教
  • 1篇印度文学
  • 1篇印度宗教
  • 1篇印学
  • 1篇游记
  • 1篇散文
  • 1篇圣徒
  • 1篇诗学
  • 1篇世界新秩序
  • 1篇世界秩序
  • 1篇世系
  • 1篇释读
  • 1篇苏非主义
  • 1篇体例
  • 1篇中外文化交流
  • 1篇中印

机构

  • 12篇深圳大学

作者

  • 12篇朱璇
  • 3篇郁龙余

传媒

  • 3篇世界宗教文化
  • 2篇深圳大学学报...
  • 2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中国语言文学...
  • 1篇亚非研究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印同心,为重建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当今世界乱象丛生,动荡不安.人类亟需新的世界秩序.新秩序的构建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努力.两国自古有"天下大同"、"世界一家"的理想,CHINDIA是其现代表述.中印都在为筑牢其思想基础而努力.世界中国学大会、国...
郁龙余朱璇
关键词:世界秩序命运共同体
阿罗频多“精神实用之学”方法论初探——释读《伊莎奥义书·疏释与评论》
2021年
阿罗频多之《伊莎奥义书·疏释与评论》为其巨著《神圣人生论》先行版,其"分析篇"浓缩吠檀多思想菁华,被徐梵澄评价为吠檀多学最佳注疏。阿氏认为伊莎奥义书密接吠陀之根本,反映了远古见士的"心理学体系",可谓"精神实用之学"。此书揭示知觉性四重运动,其对知觉性、神我与现象关系的探讨,正是他折衷与会通数论、瑜伽和吠檀多的结果。早期吠檀多学与吠陀有着神秘主义的亲缘关系,此神秘主义是精神的启明与遍涵,属于"光明的神秘道"。
朱璇
关键词:奥义书
苏非主义视角下印度圣徒崇拜现象初探
2018年
伊斯兰教拒绝对一切非主之物与神圣形象的崇拜,但包括苏非派在内的穆斯林圣徒却以一种或隐或显的方式受到崇拜,个中原因较为复杂。从苏非主义视角看,圣徒传与圣徒身份、民间信仰形象与品级制的实际状况、苏非谢赫的宗教地位与精神权威之间有着互为表里的关系。印度的圣人崇拜与苏非圣徒崇拜有互通之处。圣徒传塑造圣徒形象,传记的书写与流传将隐性的圣徒身份"显化"出来。圣徒的灵迹、殉道、拜物崇拜、圣陵朝拜将圣徒神秘化、象征化与神圣化,圣徒品级论催生苏非内部等级关系,苏非组织化结构则进一步加剧这一崇拜趋势。
朱璇
关键词:苏非主义
翕辟成变 动静二相——试析熊十力与奥罗宾多的本体论枢要
2016年
熊十力和奥罗宾多分别为中国和印度近代新学开辟与创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的"翕辟成变"说和奥罗宾多的"动静二相"说是各自本体论的枢要与亮点。本文试从中印不同哲学背景出发,分析两种概念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中不同的指涉意义与阐述方式,以及如何由"翕辟论"和"动静说"达到本体自证,不仅以本体论统领学说,而且使认识论具备形而上学主体性的过程。并从两位哲人的本体枢要与认识功用、论述视角与方式、"动"与"变"的辩证关系上阐述其学说的异同。熊十力与奥罗宾多将理论归宗于认识论,以此重振本体,以哲学方式解决现实问题,但熊十力侧重"变"的动势,奥罗宾多则强调静性的主导作用。
朱璇
关键词:熊十力本体论
印度现代新佛教圣典《佛与佛音》四个基本问题初探
2015年
《佛与佛音》是印度现代新佛教创立者安倍德卡尔的代表作,也是新佛教的圣典。文章试从这部书的写作背景、缘由、始末及引起的社会反映等方面探讨新佛教的佛教性问题,尝试回答悉达多王子的出家原因、佛陀达磨的精神实质、比丘、僧伽乃至佛教的社会性问题,并对新佛教运动的现状进行评价。
朱璇
印度圣哲奥多宾多《最后的诗》典型意象探究
2014年
文章从双昧互证的知觉性认识、隐蔽观者的精神性实质以及睡梦、游戏、光等象征意象,对印度现代"圣哲"室利奥罗宾多的十四行诗集《最后的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哲学内涵。《最后的诗》以诗的艺术张力,重释古老的哲学意象,描绘了奥罗宾多精神学说的知觉性进化之途。
朱璇
关键词:意象精神性
“中印学”构建:根基、拓展、走向
2018年
始于泰戈尔及国际大学的"中印学"是个开放性话题,其学术话语、内容和外延始终处于不断构建和充实的过程中。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印度学诸名家采取史学、比较文化学、比较哲学等方法撰述多部《印度与中国》,反映"中印学"近百年发展的面相和缩影。师觉月承袭法国汉学传统,以扎实的史料重现中印"双向交流"。洛克希·金德尔及其汉学家之父拉祜·维拉以亲历走访、实地勘察、口述和日记等历史考证与文化游记相结合的方式以"物"证史,再现交往现场。拉祜·维拉1955年访华经历更是中印当代文化交流的珍贵记忆。谭中从源生文化和文化的动态影响展开比较研究,探寻不同文明之间可能共有的文化基因。拉达克里希南则从宗教学视角,展开对儒家世俗性、道家超越性和佛家精神性的对比分析,认识到中印思想实践目的皆在于人的精神转化。中印思想不仅有会通的可能,且会通的意义在于价值的重建,这亦是始于文化交流、终于新文明创建的"中印学"之根本目的。
朱璇
中国当代印度文学翻译传播五大家
2021年
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古有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名垂青史;今有翻译传播五大家,承前启后,功绩卓著。治中外文化关系史者,不可不知。季羡林,中国首席、世界扛鼎的印度学家、翻译家,无他则中国当代翻译史须重写;徐梵澄,被印度国宝学者金德尔称为"一代骄子","创译"的成功践行者;金克木,"神似"与"形似"相结合的最佳翻译家,印度大史诗和梵语诗学汉译的奠基人;刘安武,印度印地语文学汉译的准绳,普列姆昌德研究的权威;黄宝生,中国梵语诗学研译的新里程碑,梵汉佛经对勘大师,世界杰出梵文学家。这五大家有四大贡献: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翻译传统与优秀译风,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翻译文献宝库,培养熏陶了一批著名翻译家,坚韧不移的学术品格与精进不已的治学精神启发后学。他们不负时代,弘毅不止,必将显闻四方,留声后胤。
郁龙余朱璇
关键词:印度文学梵语诗学创译
《摩奴法论》文献研究概述(1794~2004)
2017年
本文梳理了印度法论名著和印度教伦理规范经典《摩奴法论》从18世纪末以来的研究情况,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方学者对以《摩奴法论》为代表的印度文化的发现与探索;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学者和印度学者对《摩奴法论》梵语注释本的重新梳理;20世纪以来立足广义吠陀体系内法经、法论的历史传统,对《摩奴法论》诸多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三个阶段的概述性介绍,从文献与学术史角度了解《摩奴法论》的现代研究情况。
朱璇
关键词:印度教
季羡林美文游记与中外文化交流
林是一位文化交流的倡导者、研究者与践行者,同时又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从欧洲美文游记、印度美文游记、日韩美文游记、东南亚美文游记和非洲美文游记五个版块,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使文化交流变得美妙和醇厚起来,同时也让...
郁龙余朱璇
关键词:现代散文文化交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