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毅

作品数:9 被引量:119H指数:7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滑坡
  • 3篇入渗
  • 2篇地表形变
  • 2篇黄土
  • 2篇黄土滑坡
  • 2篇基线
  • 1篇地表径流
  • 1篇地表形变监测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岩性
  • 1篇地面沉降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电法
  • 1篇堆积层
  • 1篇堆积层滑坡
  • 1篇信息提取
  • 1篇形变
  • 1篇形变监测
  • 1篇岩性

机构

  • 9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9篇孟兴民
  • 9篇张毅
  • 7篇陈冠
  • 3篇乔良
  • 3篇陈玺
  • 3篇杨仲康
  • 2篇曾润强
  • 2篇郭鹏
  • 2篇王思源
  • 1篇谭龙
  • 1篇崔志杰
  • 1篇赵岩
  • 1篇熊木齐
  • 1篇王彪
  • 1篇庆丰
  • 1篇刘义

传媒

  • 8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法的高分辨率遥感滑坡信息提取被引量:30
2014年
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法中的基于监督分类和基于规则的滑坡识别方法,选择合适的特征属性,利用Aster和Geoeye的融合影像对构林坪流域进行滑坡信息提取,并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监督分类的滑坡信息提取总体精度为66.58%,Kappa系数为0.65,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基于规则的滑坡信息提取方法也取得了84.7%的识别结果,但是区域特殊地形地貌和引发滑坡因子的复杂性导致了72.6%的分歧因子.总体上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法的高分辨率遥感滑坡信息提取在白龙江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张毅谭龙陈冠郭鹏乔良孟兴民
关键词:面向对象遥感
人工降雨条件下坡积层斜坡入渗与地表径流监测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人工降雨模拟器模拟了不同历时、不同强度的降雨,对坡积层滑坡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力、土体含水量、地下水位和斜坡表层的地表径流进行长时间序列监测,分析了近饱和坡积层斜坡入渗与地表径流的规律,揭示了监测指标对土体的变形和破坏可能的影响机制.
曾宇桐乔良曾润强张毅陈冠孟兴民
关键词:人工降雨降雨入渗地表径流
基于原位双环渗水试验的堆积层滑坡入渗规律被引量:10
2014年
在段河坝堆积层滑坡体不同地层开展了野外双环渗水试验,并利用野外高密度电法探测不同地层含水状态.结果表明:堆积层黄土渗透系数为1.90×10-4~2.25×10-3cm/s,最大渗透深度约为1.55 m;风化千枚岩层渗透系数为2.87×10-5cm/s,为相对隔水层.室内颗粒分析试验分析表明导致两者渗透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粒组含量、密度等,通过高密度电法试验得到风化千枚岩层含水率很高.推测造成堆积层滑坡降雨致滑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大气降水在堆积层缓慢下渗,而是沿坡积黄土层和风化千枚岩内部裂缝、落水洞等优势通道下渗,在风化千枚岩层滞留,使其含水量增加,抗剪强度降低,导致斜坡内部发生变形.
张毅乔良曾润强陈冠王思源孟兴民
关键词:堆积层滑坡颗粒分析试验高密度电法
基于ASTER遥感影像武都区松散堆积物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以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武都区段为例,判识孕育松散堆积物的特殊地层岩性,遴选出对地层岩性敏感的波段,并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解译、提取松散堆积物.结果显示:风化基岩、黄土的面积分别为657.48,1 180.95 km2,两者占武都区总面积的39.68%;在松散堆积物密集分布区,已发生灾害272处,灾害点占武都区总灾害点的54%,在强降雨条件下,灾害易发性较大.
崔志杰郭鹏熊木齐庆丰张毅曾宇桐孟兴民
关键词:ASTER泥石流地层岩性
基于现场渗透试验的黄土滑坡体入渗特性被引量:16
2017年
以天水市廖集村滑坡为例,分别在滑坡体后缘、中部和前缘部位进行原位双环渗水试验,获取渗透系数和稳定渗透深度定量指标来表征滑坡体不同部位的渗透能力,研究滑坡中水的主要入渗途径.结果表明:试验区域的渗透系数为1.00×10^(-3)~1.00×10^(-4)cm/s,为中等透水,入渗深度在2 m以内,滑坡体不同部位渗透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滑坡体后缘渗透系数是前缘的约12倍,原因是滑坡体后缘土层具有粗颗粒含量高且不均衡的级配特点和土层疏松的密实度特性.由高密度电法结果配合野外勘察发现,滑坡体中的水来自降雨直接入渗的贡献很小,裂隙分布位置与地下水分的赋存状态有极大相关性.雨水由裂隙快速进入坡体才是降雨入渗的主导方式.
杨仲康陈冠孟兴民陈玺张毅王思源
关键词:黄土滑坡入渗特性
缓倾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阈值研究——以廖集村滑坡为例被引量:5
2019年
以天水廖集村缓倾黄土滑坡为例,通过多种试验手段获取滑坡特征参数,建立非饱和入渗与稳定性分析的滑坡耦合模型,基于降雨入渗过程和斜坡失稳机制分析,着重在初始条件变化下,求得相应状态下考虑降雨过程的雨强-历时滑坡阈值.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干燥状态下,土体下渗困难,仅对表层含水率影响明显,而湿润状态下,下渗迅速,基质吸力显著降低,在更短的时间滑坡即会失稳.故湿润状态下,降雨强度-历时滑坡阈值的判据标准低于干燥状态,降雨持时<150 h且雨强>1.2mm/h的组合区间即会发生滑坡,多为强降雨天气.干燥状态时,降雨持时>200 h,雨强为0.41~2.08mm/h为滑坡发生的优势组合区间,往往为连阴雨天气.
杨仲康陈冠陈玺张毅孟兴民
关键词:裂缝
基于SBAS技术的兰州新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被引量:10
2019年
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方法和试验相结合的手段,获取兰州新区2015-2016年的地面沉降范围和速率情况,结合地质环境背景和人类工程活动,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新区南部、中东部和西北部,最大沉降速率达到55.0 mm/a.地面沉降与地层岩性和断层分布有密切联系,与地下水位变化呈弱相关关系,填方、建筑荷载、道路建设和农业灌溉加剧地面沉降发生;填土相对原生黄土具有更大的孔隙比和压缩系数,在水的作用下更易发生淋滤和溶蚀,发生湿陷并进一步导致不均匀沉降.建议在城市规划时要对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特别是填土区)进行控制,减少地面荷载和增加地面的承载力,从预防的角度减少地面沉降现象及其危害.
赵富萌陈冠张毅孟兴民刘义王彪王思源
关键词:地面沉降
SBAS-InSAR技术在天水市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8年
利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覆盖天水市区的17景ALSO-PALSAR影像数据进行干涉处理,提取该区域2007年2月9日-2011年2月20日的地表年平均变形速率分布图,监测结果显示主城区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变形区主要集中在市区周边区域,如皂郊镇、太京镇以及罗峪沟等地,主要的地表变形类型有滑坡、危险边坡和地面沉降等,平均变形速率为-34.0~41.6 mm/a.对研究区内6个变形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并分析成因,验证了InSAR技术高精度、观测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以及在开展区域地质灾害识别应用中的准确度,为区内地质灾害监测选点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陈玺张毅陈冠孟兴民杨仲康刘林通赵岩
基于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的中巴公路盖孜河谷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被引量:32
2020年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建设部分,但沿线地质灾害多发,对公路正常运营造成严重威胁。尤其是盖孜河谷段地质环境更为复杂,在降水、地震诱发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本研究采用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技术结合实地验证对盖孜河谷段进行地表变形监测和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利用SBAS-InSAR技术得到了中巴公路盖孜河谷段的时间序列地表形变信息,提取了每个形变点的年均形变速率和累计形变量,证实了该方法在山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中的良好优势;(2)选择以公路为中心的10 km缓冲区作为研究范围,利用SBAS-InSAR的方法干涉处理得到研究区2016-2017年雷达视线方向(LOS,Line of Sight)的形变速率值为-76~28 mm/a,结合研究区的坡度、坡向及卫星采集数据的几何姿态等信息将视线方向形变转换到斜坡方向,得到沿斜坡向的最大形变速率值为-157 mm/a。(3)基于斜坡向滑移速率,结合野外考察得到发育在研究区的449处灾害点,包括31处滑坡,416处不稳定斜坡和2处冰川运动,通过遥感解译和野外实地验证识别出区域内23条泥石流沟。(4)利用热带降雨测量任务(TRMM)降水数据对时间序列形变曲线进行分析,得到区域滑坡、不稳定斜坡的发生与强降水相关,且滑移现象滞后于强降水的发生,所以应该重点关注异常降水的发生,为灾害早期识别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赵富萌张毅孟兴民孟兴民石伟
关键词:地表形变地质灾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