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德宝

作品数:18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莱芜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糖尿
  • 14篇糖尿病
  • 4篇2型糖尿
  • 4篇2型糖尿病
  • 3篇胰岛
  • 3篇胰岛素
  • 3篇早期糖尿病
  • 3篇早期糖尿病肾...
  • 3篇沙坦
  • 3篇肾病
  • 3篇糖尿病患者
  • 3篇糖尿病肾病
  • 3篇同型半胱氨酸
  • 3篇前列腺素E1
  • 3篇脑梗
  • 3篇氨酸
  • 3篇半胱氨酸
  • 3篇病患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机构

  • 18篇莱芜市人民医...
  • 1篇山东省精神卫...

作者

  • 18篇王德宝
  • 8篇张凤梅
  • 6篇刘鹏
  • 5篇刘凤莲
  • 4篇陈颖颖
  • 2篇张风梅
  • 1篇李伟华
  • 1篇刘翠梅
  • 1篇许静
  • 1篇刘风莲
  • 1篇李兴涛
  • 1篇肖健
  • 1篇林佃新
  • 1篇狄会峰
  • 1篇亓素菊
  • 1篇何佃菊
  • 1篇王俊华
  • 1篇张天亮
  • 1篇吴鹤

传媒

  • 3篇山东医药
  • 2篇工企医刊
  • 1篇中国民间疗法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上海精神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药学研究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列腺素E_1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3
1999年
王德宝张风梅刘翠梅亓素菊卢等彩
关键词: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前列腺素E1
肥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观察肥胖对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 18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两组 ,并将肥胖组患者分为腹型肥胖和非腹型肥胖组 ,检测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空腹血糖 (FBG)、血脂、胰岛素 (FINS)、C肽 (FCP) ,计算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与非肥胖者比较 ,FINS、FCP、甘油三脂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 C)均显著升高 (P<0 .0 5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ISI显著下降 (P<0 .0 1) ;腹型肥胖 2型糖尿病患者与非腹型肥胖者比较 ,FINS、FCP、TG均显著升高 (P<0 .0 5 ) ,HDL - C、ISI显著下降 (P<0 .0 5 )。结论 :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的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更严重的血脂紊乱和胰岛素抵抗 (IR)
刘凤莲王德宝张凤梅
关键词: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胰岛素抵抗血管病变
替米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将60例血压正常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临床血生化指标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替米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UAER、HCY[(61±26)mg/L比(98±38)mg/L,(11.7±2.9)μmol/L比(14.4±2.8)μmol/L,均P〈0.01]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GF—β1[(3.17±0.66)比(3.60±0.87),(66±14)U/L比(77±17)U/L,均P〈0.05]明显降低,提示替米沙坦能明显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显著降低血浆HCY及TGF—β1水平,减少UAER,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刘鹏王德宝张凤梅陈颖颖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半胱氨酸
替米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被引量:24
2012年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临床血生化指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血压正常的早期2型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另给予替米沙坦40 mg/d,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浆Hcy水平及颈动脉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替米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UAER〔(61±26)mg/L与(98±38)mg/L〕、HO-MA-IR〔(3.17±0.66)与(3.60±0.87)〕、血浆Hcy水平〔(11.7±2.9)μmol/L与(14.4±2.8)μmol/L〕显著下降(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颈动脉IMT〔(0.88±0.20)mm与(0.99±0.24)mm〕显著降低(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AER与Hcy(β=0.383,P<0.01)、病程(β=0.340,P<0.01)、颈动脉IMT(β=0.224,P<0.01)及HOMA-IR(β=0.201,P<0.01)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早期DN患者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浆Hcy水平及颈动脉IMT,减少UAER,具有独立于降压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并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刘鹏王德宝张凤梅陈颖颖
关键词:替米沙坦糖尿病肾病尿清蛋白排泄率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糖尿病足24例临床分析
1999年
1986年~1997年,我科共收治糖尿病足(DF)24例,占同期糖尿病住院患者的0.90%,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8例,女16例,年龄28岁~72岁,平均58岁。糖尿病病程8年~20年,平均14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2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22例。
王德宝张风梅郑茂永
关键词:糖尿病足
糖尿病性癫痫误诊为脑梗塞3例
1995年
糖尿病性癫痫(DE)是糖尿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近年来,我们收治3例DE误诊为脑梗塞,现举2例报告如下。 例1:女,65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肢体抽搐5天,在院外诊为脑梗塞,给予含糖液体、抗凝剂、脱水治疗无效而转入本院。患者无糖尿病、癫痫病史。查体BP18/13kPa。右侧肢体频繁抽动,肌力Ⅲ级,病理反射阴性。其余未发现异常。化验:血糖14.6mmol/L,尿糖+++,尿酮体阴性。脑CT示轻度脑萎缩,诊断为DE。经饮食控制,口服二甲双胍、甲磺丁脲治疗2天,血糖恢复正常,肢体抽搐停止,肢体肌力于治疗1天即恢复正常。
王德宝卢等彩
关键词:癫痫糖尿病误诊脑梗塞
前列腺素E_1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52例
2002年
目的 :观察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前列腺素E1组给予生理盐水 2 5 0ml加入前列腺素E110 0 μg,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 ,15d一疗程 ,复方丹参组加入复方丹参 16ml ,静脉滴注 ,疗程同前。结果 :前列腺素E1组总有效率94 .2 3% ,复方丹参组 86 .96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治疗后与复方丹参组比较明显改善 (P <0 .0 5 )。结论
王德宝卢等彩张凤梅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前列腺素E1药物疗法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观察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格列美脲组和格列苯脲组各24例,观察时间为12周。结果:格列美脲组有效率为88.6%,格列苯脲组为85.3%,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格列美脲在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HbAlc方面与格列苯脲同样有效,但是低血糖发生率低于格列苯脲组,分别为16.7%和29.1%,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与格列苯脲同样有效,但比格列苯脲更安全。
王德宝刘凤莲
关键词:格列美脲2型糖尿病格列苯脲疗效观察餐后2小时血糖
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脑梗死52例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效果,探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和途径.方法: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98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龄42~73岁,平均54岁;对照组46例,男28例...
王德宝刘凤莲张凤梅
文献传递
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t-PA、PAI-1水平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变化,并探讨两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8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观察组)依据CAS程度分为颈动脉正常者22例,颈动脉内膜增厚者20例,斑块形成者21例,颈动脉狭窄者17例,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t-PA、PAI-1,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CAS程度、血尿酸水平与血浆t-PA、PAI-1水平的相关性,并分析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正常者、内膜增厚者、斑块形成者、狭窄者及对照组t-PA水平分别为(12.11±1.58)、(10.56±1.47)、(9.01±1.39)、(8.01±1.67)、(11.46±1.64)ng/mL,PAI-1水平分别为(38.12±6.40)、(42.87±8.12)、(45.38±8.21)、(56.12±11.25)、(35.40±5.76)ng/mL,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颈动脉正常者与内膜增厚者、斑块形成者、狭窄者比较,P均<0.05。高尿酸血症患者CAS程度与血浆t-PA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浆PAI-1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8、0.421,P均<0.01);尿酸水平与血浆t-PA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浆PAI-1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1、0.296,P均<0.01)。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t-PA、PAI-1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PAI-1水平降低、t-PA水平升高,两者与CAS有关,其水平异常可能参与了大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张凤梅王德宝吴鹤刘鹏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颈动脉粥样硬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