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硕 作品数:20 被引量:40 H指数:4 供职机构: 安徽省地震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水利工程 建筑科学 更多>>
安徽省霍邱县白大山群晚奥陶世牙形刺的发现 被引量:3 2014年 豫皖交界的白大山地区,沉积一套浅变质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合,以往被划归青白口系刘老碑组。笔者首次于该套地层灰岩段中发现牙形刺化石,岩石虽受区域性变质作用,但牙形刺Belodina compressa,Panderodus gracilis,Pseudobelodina dispansa?保存完好,时代为晚奥陶世,本区牙形刺的发现为白大山群的地质时代归属提供了重要证据。 张春雷 毕治国 宫维莉 查世新 马国明 夏琼 路硕关键词:生物地层 牙形刺 上奥陶统 郯庐断裂带明光-庐江段遥感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ETM+、KH卫星影像资料,对郯庐断裂带明光-庐江段开展详细的遥感解译工作,分析其构造地貌及几何展布,并结合现场地质调查加以验证。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明光-庐江段的4条主干断裂在遥感影像中均有表现;西支2条断裂北段明显,南段隐伏,断层沿线发育串珠状湖泊、断塞塘、线性陡坎、弧形等构造;东支2条断裂全段影像线性特征均明显,断层通过处地形凹槽带、线性陡坎、刀砍状断层崖等地貌特征极为发育;野外调查发现,在线性影像特征较明显的地方,断层破碎带均发育,有的宽达几十米,且性质变化明显,该段具有多期多次复杂活动特征。综合遥感解译及现场调查研究认为,本文获得了郯庐断裂带明光-庐江段构造地貌特征及地表几何分布,为该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郑颖平 方良好 疏鹏 路硕关键词:遥感解译 地质调查 构造地貌 安徽齐云山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足迹点沉积环境 被引量:1 2017年 安徽齐云山兽脚类足迹群是目前中国晚白垩世保存最好的恐龙足迹群之一,对其沉积环境的研究为恢复白垩纪末期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证据。研究区足迹全部为兽脚类凸型足迹,与无脊椎动物遗迹Palaeophycus tubularis和Scoyenia sp.保存在一起,指示陆相沉积中的浅水沉积。通过薄片鉴定,足迹层位主要为岩屑砂岩,其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度4个粒度参数特征与典型的河相砂一致;粒级分布直方图、概率累积曲线图及散点图表明,足迹层位从下到上颗粒逐渐变细,水动力条件变弱,沉积环境由河床沉积转变为边滩沉积。综上,齐云山兽脚类足迹点沉积环境为大型曲流河沉积,足迹保存在边滩沉积的下部,是白垩纪末期干旱气候条件下兽脚类恐龙动物群的水源地。 何情 邢立达 王晓丽 潘正华 胡毅 路硕关键词:沉积环境 晚白垩世 郯庐断裂带浮槎山段池河-太湖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2 2021年 在浮槎山西缘开展野外调查发现典型断层剖面,采集断层泥ESR年代样品,测年结果为(152±30)ka BP和(188±23)ka BP;垂直断裂布设1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获得了近地表高精度浅层地震剖面。断层剖面及浅震解译结果显示,该断裂位于元古代石英岩与白垩纪砂岩之间,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有正断分量。综合断层地貌特征、断层泥测年结果、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及区域断裂构造对比,认为郯庐断裂带浮槎山段池河-太湖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但第四纪以来活动程度较弱;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情况与其所在地的弱地震活动水平有关。 方良好 疏鹏 路硕 郑颖平 解惠婷 杨源源 曹均锋 潘浩波关键词:郯庐断裂带 合肥盆地 ESR测年 第四纪 落儿岭-土地岭断裂几何结构及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初探 被引量:3 2018年 落儿岭-土地岭断裂是东大别地区重要的发震构造,然而限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前人对其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以发生多次中强地震的落儿岭-土地岭断裂为研究对象,在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尤其是对典型断层剖面进行分析,研究落儿岭-土地岭断裂的断错地质地貌特征、几何结构及活动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其他资料分析认为落儿岭-土地岭断裂为发育于大别造山带内部的一条走向NE、向NW陡倾的断裂带。依据地质地貌特征及地震活动性,断裂可以划分为杨树沟-黑石渡段和黑石渡-横塘岗乡段两个几何段落。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断裂最新活动继承了中生代以来的运动方式,以兼具右旋走滑的拉张正断为主。 疏鹏 路硕 方良好 郑颖平 宋方敏关键词:典型剖面 宿迁市晚第四纪以来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植被与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2019年 气候变化对于植被的生长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利用孢粉记录去反演古植被,讨论古气候。本文对宿迁BK2钻孔的孢粉组合分析,并结合14C和OSL测年数据,划分出5个孢粉带,其中孢粉带Ⅰ、Ⅱ反映了晚更新世早期和晚期温暖湿润和寒冷偏湿气候特征,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向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型过渡的植被类型;孢粉带Ⅲ、Ⅳ、Ⅴ反映了全新世气候是由温凉偏干-温暖湿润-温凉偏湿的变化过程,植被为稀疏落叶阔叶林-草原过渡类型。同时,与邻近太湖孢粉及Emiliani深海氧同位素对比表明宿迁受到冰期-间冰期影响显著。 路硕 陈建强 王浩关键词:晚第四纪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气候 大别山东麓河流阶地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基于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光释光(OSL)测年和无人机地形测绘,对大别山东麓桐城-太湖段河流阶地发育特征与变形情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麓河流阶地发育较差,各中小型河流普遍发育一级阶地,少数大型河流发育2级阶地;2)大别山东麓河流T1阶地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约25 ka BP~12 ka BP),T2阶地形成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约55 ka BP);3)郯庐断裂带大别山东麓段自河流T2阶地形成以来未发生明显活动,该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 杨源源 李鹏飞 郑海刚 潘浩波 潘浩波 路硕关键词:河流阶地 郯庐断裂带 晚第四纪 严家桥—枫沙湖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2 2018年 严家桥—枫沙湖断裂是位于郯庐断裂带前陆冲断带的一条重要隐伏-半裸露断裂,沿断裂附近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过数次破坏性地震,然而对于该断裂的几何结构、活动性质、活动时代等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在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典型断层剖面分析及部分断层泥年龄样品测试,研究了严家桥—枫沙湖断裂的几何结构及活动特征。研究发现断裂在深部重力场上表现为NNE向异常条带,自严家桥向南经潘家桥,止于枫沙湖附近,主要表现为东西两支断裂的山前断裂;其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最新活动可能以走滑为主。结合前人对1585年巢湖5~3/_4级地震及1654年庐江、枞阳间5~1/_4级地震的等震线形态及区域断裂分布的研究,认为这两次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严家桥—枫沙湖断裂的最新活动有关。 路硕 疏鹏 方良好 杨源源 郑颖平 谈昕 潘浩波 宋方敏关键词:典型剖面 合肥盆地中郯庐断裂带西支乌云山-合肥断裂最新活动特征 被引量:5 2020年 前人对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出露部分的活动性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而对于隐伏于合肥盆地中的段,其活动性如何,甚至断裂是否存在一直未能取得明确认识。文中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及钻探联合地质剖面探测方法,对隐伏于合肥盆地中的郯庐断裂带西分支断层--乌云山-合肥断裂开展了详细的探测研究工作,在合肥城区由北向南跨断裂布设了4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和2排联合钻孔剖面,采用14C、OSL和ESR 3种测年手段共获得了34个钻孔地层剖面样品的年龄数据,结果显示乌云山-合肥断裂错动的最新地层为中更新统青灰色黏土层,断层活动表现为逆断性质,最大垂直错距达2.4m,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上断点最浅埋深达17m。文中研究证实了郯庐断裂带穿切合肥盆地,且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所得成果充实了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总体活动的认识。 郑颖平 杨晓平 疏鹏 路硕 方良好 石金虎 黄雄南 刘春茹关键词:郯庐断裂带 隐伏断层 合肥盆地 合肥下蜀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6 2019年 合肥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下蜀黄土广泛分布,通过对合肥地区BK2钻孔剖面岩性、氧化物含量及其地球化学风化参数的分析,研究合肥地区风成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野外钻孔岩芯剖面显示地层较好连续性,结合年龄数据划分了该孔的第四纪沉积框架,Qh底界为1.20m,Qp^3底界为5m,5~35.10m属Qp^2中晚期地层;合肥下蜀土主要化学成分(SiO2+Al2O3+Fe2O3)的平均含量之和达88.99%,这种显著的富硅铝铁现象表明了该区气候较为湿润;化学风化程度较强,下蜀土的CIA平均值及其脱Ca、Na、K的程度均大于洛川黄土,说明其堆积期古气候比同期堆积的洛川气候温湿,较宣城干凉,与南京、镇江气候较为接近;近0.5Ma以来总体经历由湿热-干冷的变化,大致可分为35~14.50m、14.50~4.50m、4.50~1.20m和1.20~0m四个阶段,气候变化由温暖湿润-温暖偏干-冷凉偏干-温暖湿润,显示了区内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变迁具有全球一致性特征。 路硕 尹功明 宋为娟 方良好 疏鹏 郑颖平关键词:下蜀黄土 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