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问

作品数:13 被引量:100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雷达
  • 4篇降水
  • 3篇强降水
  • 3篇夏季
  • 2篇多普勒
  • 2篇多普勒雷达
  • 2篇统计特征
  • 2篇气象
  • 2篇强降水超级单...
  • 2篇局地
  • 2篇雷达回波
  • 2篇环流
  • 2篇环流背景
  • 2篇回波
  • 2篇海风锋
  • 1篇地表
  • 1篇地表能量
  • 1篇地表能量平衡
  • 1篇雨型
  • 1篇中尺度

机构

  • 12篇上海市气象局
  • 3篇上海市气象科...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 1篇上海市气象信...

作者

  • 13篇顾问
  • 8篇谈建国
  • 4篇岳彩军
  • 3篇唐玉琪
  • 2篇韩志惠
  • 2篇常远勇
  • 2篇张晶
  • 1篇杨玉华
  • 1篇彭杰
  • 1篇敖翔宇
  • 1篇刘冬韡
  • 1篇陈葆德
  • 1篇崔林丽
  • 1篇胡平
  • 1篇董广涛
  • 1篇陈永林
  • 1篇戴建华
  • 1篇王晓峰

传媒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暴雨灾害
  • 1篇大气科学研究...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10813”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与临近预报思路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11年8月13日下午发生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北部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分析。该超级单体具有富含水汽、较低的自由对流高度和沿海陆锋移动的特点。雷达回波特征显示该超级单体包含一个中气旋,...
顾问路璐陈永林
关键词:强降水超级单体雷达回波特征
文献传递
上海市日供水量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被引量:8
2015年
基于上海市2010-05-2013-12日供水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日供水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建立日供水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一年之中,日供水量大体呈现"单峰单谷"的波动特征,夏季(7、8月份)日均供水最多,冬季(2月份)最少;日供水量具有显著的节假日效应;除降水外,日供水量与其它气象因子均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夏半年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冬半年;日供水量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且与前一日最高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同时,当温度大于20℃时,日供水量对于温度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供水预报模型精度较高,可为城市用水规划、合理调度的气象服务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常远勇谈建国彭杰顾问
关键词:日供水量气象要素
上海秋冬季地表能量平衡及CO_2通量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2012年11月11日至2013年1月20日上海秋冬季涡动相关通量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地表能量平衡和CO2通量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2—2013年上海晴天和多云天气条件下,最大能量通量为储热项,其次为感热项;用于蒸发的潜热通量项最小,低于50 W·m-2。储热项日峰值出现在11时,出现时间早于净辐射通量,而在日落前转为负值。感热项日变化曲线并不以12时为中心呈对称分布,日落后感热项仍为明显的正值。中午至日落时波文比值为3以上。感热通量受风向影响最大,在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时,感热通量日峰值从其他风向的175 W·m-2减小至120 W·m-2。霾和云对短波辐射均表现为衰减作用,云的衰减作用明显大于霾。云使地表向上长波辐射和净长波辐射明显减少,而使大气逆辐射增加。晴天条件下,上海地区全天表现为CO2排放源,且CO2通量日变化呈双峰型,两个峰值出现时间正好对应上下班高峰时段,傍晚峰值大于早上峰值。
敖翔宇谈建国刘冬韡顾问胡平
关键词:地表能量平衡CO2通量
LAPS上海本地化及其在局地对流天气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首先基于地面自动站、探空、雷达和卫星资料,开展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LAPS)上海本地化研究,并结合2010—2014年夏季6个局地对流天气个例对其性能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雷达径向风资料对LAPS风速分析影响较大,使分析场风速廓线与探空廓线的均方根误差缩小约7.66%;风云卫星资料能够改善LAPS温度和相对湿度,使分析场温度、相对湿度廓线与探空廓线的均方根误差分别缩小约9.09%和14.01%;探空气球飘移对本文LAPS分析场检验影响不明显。进一步将LAPS分析场用于2011年8月13日、2014年8月4日两次局地对流个例分析表明:LAPS高时空分辨率的分析场能够反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时空变化,在天气尺度背景并不十分有利于对流生成的情况下,热岛、海陆风环流的形成和持续对上海夏季局地对流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唐玉琪刘红亚岳彩军顾问
关键词:LAPS中尺度分析
IPCC-AR4全球气候模式在华东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能力评价与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本文分析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的全球气候模式在华东区域的气候预估能力与不确定性。以均方根误差作为衡量预估能力的标准,比较了IPCC-AR4中21个气候模式在中等排放情景下的预估能力,结果表明气候模式对华东区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差异较大,模式NCAR-CCSM3和MRI_CGCM2_3.2在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2个要素的均方根误差均较小,说明它们对华东区域的气候预估能力比其他模式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气候模式能够模拟出接近观测实况的年平均气温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是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模式不能模拟出局部细致的结构;多模式集合平均对华东区域气温预估存在明显系统偏差,比观测实况偏低1.6℃以上,偏低幅度超过了不确定性(一倍的模式间标准偏差)能涵盖的范围;华东区域年降水模式间标准偏差占模式集合平均百分比为26.7%,表明直接用AR4多模式集合平均的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华东区域该要素的未来变化。
顾问陈葆德杨玉华董广涛
关键词:气候模式情景预估不确定性
“110813”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与临近预报思路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11年8月13日下午发生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北部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分析。该超级单体具有富含水汽、较低的自由对流高度和沿海陆锋移动的特点。环境场的风垂直切变为对流发展成为超级单体提供了有利条件。该超级单体中包含一个中气旋,在其下击暴流发生之前反射率因子质心位置显著下降。时空分辨率高的业务化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提供了针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短临预报产品,且弥补了天气实况外推和全球数值模式在时空分辨率和预报产品上的空缺。应用上海台风研究所SMB-WARR和SMB-SWAMS系统,预报员可提前3~4 h对这次强降水超级单体过程作出预警,提高这类局地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准确率。
顾问谈建国
关键词:强降水超级单体雷达回波局地强对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上海地区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成因的Q矢量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背景下,2016年8月19日下午上海地区发生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此次过程历时3 h、水平范围20~40 km,呈现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的特点。基于上海地区地面自动气象站2分钟平均资料,采用仅需一层资料计算的非地转Q矢量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演变成因,结果如下:(1)地面温度场和风场叠加分析表明,上海"城市热岛"特征与长江沿岸及邻近水域的热力不均匀分布引发了江风,江风将江岸邻近水域的湿、冷空气向城市陆地输送,并与陆地上干、热空气交汇,激发产生局地短时强降水,而降水的发生,导致地面温度下降、"城市热岛"特征减弱,从而减小水陆温度差,进而减弱江风,这直接减弱了有助于降水发生发展的动、热力强迫条件,促使降水趋于衰亡结束。(2)地面Q矢量散度辐合场和温度露点差叠加分析表明:在降水发生发展阶段,Q矢量散度辐合强迫产生垂直上升运动较强,而空气湿度条件相对较弱;在降水强盛阶段,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和空气湿度的强度不仅增至最强,且上升运动区与高湿区重合;在降水衰亡阶段,地面空气一直维持高湿条件而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明显减弱。这从地面大气中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和水汽条件揭示出致使降水强度发展演变的内在因素,且二者重叠区对降水落区有较好指示意义。最后,对地面Q矢量散度辐合场在局地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工作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岳彩军顾问唐玉琪韩志惠王晓峰
关键词:Q矢量
上海夏季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时空分布和环流背景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基于2011—2014年6—9月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上海地区海风锋及其触发对流的时空分布和环流背景进行统计,得出主要结论:(1)近4 a来上海夏季海风锋登陆65次,其中海风锋触发对流19次。海风锋最早于09时登陆,平均持续时间为5.2 h。海风锋触发对流时段为13—15时,对流平均维持时间为2.5 h。海风锋触发对流多出现在市区、北部郊区和浦东新区,呈现强局地性;(2)根据海风锋登陆点将海风锋分成北支、南支和双支3种类型。海风锋类型与环境风向密切相关,环境风为东北风时形成南支海风锋,环境风为偏南风和西南风时形成北支海风锋,环境风为偏西风时形成双支海风锋。南支海风锋不易触发对流,这与其出现时上海的热力条件不如北支和双支海风锋出现时有关;(3)海风锋触发对流日的环流背景为:500 hPa副热带高压强盛,上海受副高控制;中低层西南风增温、增湿,促进层结不稳定;低层925 hPa为弱西风。海风锋触发对流日的大气可降水量和K指数显著大于无对流日,但与其它对流日无明显差异。
顾问张晶谈建国戴建华岳彩军
关键词:海风锋多普勒雷达统计特征环流背景
基于葵花8卫星的上海市夏季对流初生预报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参考Mecikalski et al(2010a;2010b)提出的基于GOES系列卫星的对流初生预报方法,针对上海市夏季对流天气特征建立了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静止气象卫星数据的上海市对流初生判识及预报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上海市的一次对流初生个例进行了分析,并对2016年7-8月的12次对流初生事件进行了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方法提取的各个指标能够很好地体现对流初生过程中云团的发展变化特征并能剔除掉成熟对流云团边缘像元的干扰;在12次对流初生事件中,成功地预报了其中的11次,预报时间较对流初生时间平均提前了约30 min,但是对于局地弱对流过程该方法仍有一定的缺陷。
郭巍崔林丽顾问顾问麻炳欣
“海棠”台风(2005)暴雨及其非对称分布特征成因研究被引量:13
2017年
"海棠"台风(2005)再次登陆福建省前后24 h期间(2005年7月19日00时—20日00时(世界时,下同)),给位于台风路径右侧的福建省东北部及浙江省境内(记为R区)造成大范围暴雨,同时,位于台风路径左侧福建省中南部及广东省境内(记为L区)仅有小雨发生,台风路径左右两侧暴雨落区呈明显非对称分布。基于WRF模式模拟结果诊断分析了"海棠"台风(2005)暴雨及其非对称分布特征成因,结果表明:(1)中尺度天气系统对"海棠"台风暴雨的垂直运动场的强迫作用是主要的,大尺度天气系统所起的强迫作用基本处于次要位置。地形抬升对"海棠"台风暴雨形成一直起着稳定、持续的促进作用,地表摩擦作用主要在台风登陆以后与"海棠"台风暴雨形成密切相关。(2)Q矢量强迫产生的降水场、地形强迫产生的降水场均呈左右非对称分布特征,气象因子是"海棠"台风降水非对称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它一方面直接导致降水非对称特征形成,同时还引发地形因子强迫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3)进一步界定诊断范围对比分析表明,对于R区来讲,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并将低层汇聚的充沛水汽向上层输送,导致R区强降水发生,而对于L区来讲,上述与降水发生密切相关条件均较R区弱,不利于强降水发生。最后,对未来台风降水成因研究工作进行了初步展望。
岳彩军韩志惠顾问唐玉琪谈建国
关键词:暴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