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媛媛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微山县农业局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氮肥
  • 3篇玉米
  • 3篇夏玉米
  • 3篇小麦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氮肥用量
  • 1篇稻茬
  • 1篇稻茬麦
  • 1篇玉米产量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技术
  • 1篇生长发育
  • 1篇生育
  • 1篇生育特点
  • 1篇施氮
  • 1篇施用
  • 1篇施用方法
  • 1篇水肥
  • 1篇水肥耦合

机构

  • 7篇微山县农业局

作者

  • 7篇赵媛媛
  • 1篇周宏强
  • 1篇尹和平
  • 1篇王群亮
  • 1篇卜庆龙
  • 1篇吴传俭
  • 1篇苏诗杰
  • 1篇崔运峰
  • 1篇刘先锋
  • 1篇李建磊
  • 1篇刘苗
  • 1篇张静
  • 1篇董洁
  • 1篇赵立宏

传媒

  • 2篇山东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农技服务
  • 1篇农业工程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199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包膜复合肥施用对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了7个施氮水平,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了包膜复合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对夏玉米氮肥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肥料的用量,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蛋白质产量也显著增加;施氮量相同时,玉米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表现为:底施包膜复合肥>侧施包膜复合肥>普通尿素;与包膜复合肥侧施相比,底施分别使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9·6%~12·4%、12·0%~19·0%和16·1%~26·8%。综合分析表明,与普通尿素和复合肥侧施相比,底施包膜复合肥225kg/hm2,可显著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和产量,是适宜该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施肥模式。
赵媛媛周宏强尹和平
关键词:夏玉米包膜复合肥施用方法氮肥利用率
农田氮肥的动态变化及施氮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9年
施用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氮肥的利用率与施氮量密切相关,氮肥的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而其损失率和土壤的残留率却呈上升的趋势。土壤中的氮素绝大部分以土壤无机氮的形式存在,包括土壤NO3--N和NH4+-N两部分,以土壤NO3--N为主,而NH4+-N的含量非常少且变化不大。其主要有三种去向:被当季作物吸收、在土壤中以有机或无机形式残留、通过各种途径损失。氮素不仅是小麦产量形成的主要营养元素,也是小麦籽粒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元素。
苏诗杰付清勇朱思海赵媛媛
关键词:氮肥小麦
夏玉米水肥耦合效应试验被引量:5
2011年
设计3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与水分耦合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浇灌浆水能够加强施氮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增加效应,以处理W1N2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因此,施常规氮量的75%结合灌浆水75 mm是适宜该地区推广的肥水模式。
赵媛媛董洁崔运峰
关键词:灌溉氮肥用量玉米
播期对夏玉米间作的芸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我们对不同播期对夏玉米间作的芸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夏玉米间作的芸豆的主蔓长、叶片数、单株干重、单株结荚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讨论播期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夏玉米同期播种和延后10d播种处理,芸豆主蔓长、绿叶叶片数、单株干重、单株结荚重、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延后20d和30d。其原因是早播提高了芸豆主蔓长、绿叶叶片数、单株干重和单株结荚重,有利于提高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夏玉米播后10d播种芸豆获得的产量最高,效益最好,是适宜推广的模式。
赵媛媛张静赵立宏
关键词:播期夏玉米间作芸豆生长发育
小麦旺长的原因与防治
2009年
分析了小麦旺长的原因,并从品种选择、配套栽培、科学化控、镇压及深耘断根等方面阐述了其防旺措施。
刘先锋王群亮赵媛媛
关键词:小麦旺长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土壤农药残留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介绍了超临界萃取的原理、常用溶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重点介绍了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土壤农药残留研究中的应用。
刘苗李建磊赵媛媛
关键词:超临界萃取土壤农药残留
微山湖区稻茬麦生育特点及“五改”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1999年
我县稻茬麦分布于微山湖沿岸,土壤肥力高,水利条件优越,增产潜力大,常年种植7万多亩.但免耕撒播稻茬麦,由于传统的栽培措施和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从1996年开始,我们在改善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试验,总结和推广了以“五改”为中心的稻茬麦高产配套栽培技术.1997年500hm^2项目区平均单产7103.3kg;1998年1300hm^2项目区平均单产8666.8kg.已形成一套独特的栽培技术体系,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常规稻茬麦的生育特点(一)年前发苗慢 由于稻茬麦土壤含水较多,容重较高,毛管孔隙丰富而非毛管孔隙贫乏,不利于种子萌发出苗、种子根下扎、次生根伸展和幼苗生长,同时土壤速效养分低,这就造成了稻茬麦出苗率低,分蘖缺位率高和冬前幼苗长势差,抗旱性及抗寒性也较差.(二)春季长势猛 稻茬麦于2月下旬返青,3月中旬生长速度加快.因土壤经过冬季的冻融作用,消除了板结,解决了水和气的矛盾,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了养分的转化和释放,为麦苗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为病虫害、倒伏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三)后期易早衰 小麦生育后期,是水稻育秧期,同时受湖水位影响,地下水位常年较高,土壤湿度大,造成根系早衰,千粒重不高.
吴传俭卜庆龙邹道霞赵媛媛
关键词:小麦稻茬麦生育特点栽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