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茉莉

作品数:5 被引量:116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视网膜
  • 5篇视网膜病
  • 5篇视网膜病变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5篇糖尿病视网膜
  • 5篇糖尿病视网膜...
  • 5篇糖尿病视网膜...
  • 5篇网膜
  • 5篇病变
  • 4篇激光
  • 4篇光凝
  • 3篇增生
  • 3篇激光光凝
  • 3篇光凝治疗
  • 2篇视网膜光
  • 2篇视网膜光凝
  • 2篇视网膜激光光...
  • 2篇视网膜激光光...
  • 2篇凝固术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魏文斌
  • 5篇张茉莉
  • 5篇田蓓
  • 1篇朱晓青

传媒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577 nm激光多点与单点扫描模式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被引量:33
2015年
目的 比较577 nm激光多点扫描一次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与单点多次完成PRP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重度NPDR的29例患者46只眼纳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分别为12例22只眼和17例24只眼.多点扫描组采用多点扫描模式,一次完成RPR.单点模式组采用单点模式,分3~4次完成RPR.治疗前1d及治疗后1d,1、2、6、12个月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以此评判其治疗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前后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a、b波振幅,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变化情况.对比观察两种激光扫描模式PRP的治疗效果以及两组的激光能量、光斑数量,并计算激光能量密度.结果 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4%、79.2%;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4,P>0.05).治疗后1d,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及F-ERG a、b波振幅均较治疗前1d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6、12个月,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及F-ERG a、b波振幅提高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点扫描组和单点模式组平均激光能量分别为(537.50±64.69)、(339.09±132.09) mW,平均光斑数分别为(1934.32±426.38)、(2061.42±375.49)点,平均能量密度分别为(0.35±0.12)、(1.95±0.86) mW·ms/μm^2.两组激光能量及能量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斑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77 nm激光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与单点多次完成PRP治疗重度NPDR的效果相当;但多点扫描模式能量密度低,激光损伤较小.
张茉莉田蓓魏文斌
复方樟柳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全视网膜光凝后视网膜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被引量:40
2015年
背景 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疗效确切,但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引起黄斑水肿、视功能损害及视野缺损等并发症的发生.应用血管动力促进药物可缓解视网膜的缺血和缺氧状态,从而缓解DR患者PRP后造成的视网膜功能损伤.复方樟柳碱属于此类药物,但其对DR患者视网膜光凝后的作用尚未完全证实. 目的 观察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对视网膜激光性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确诊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者62例110眼,术眼均行PRP.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分为复方樟柳碱组64眼和对照组46眼.复方樟柳碱组患者于视网膜光凝后24 h开始行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仅进行视网膜光凝,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措施.分别于视网膜光凝前1d及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检查患眼的视力,评价患眼视力改善率;并于上述时间点分别进行30°~ 60°环形视野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测,评价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对视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 视网膜光凝后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视力改善者55眼,占85.94%,而对照组视力改善者11眼,占23.91%,2个组患眼的视力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5,P=0.000).视网膜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患眼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分别为(4.15±1.42)、(3.94±1.40)和(4.81±1.41)d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6±1.52)、(3.53±1.55)和(3.64±1.50)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1.44、1.15,均P<0.05).视网膜光凝后1d、1个月和2个月,复方樟柳碱组F-ERG a波、b波振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NPDR患眼行PRP后应用复方樟柳碱颞侧皮下注射可减轻激光视网膜光凝造成的
张茉莉田蓓魏文斌
关键词:激光光凝术复方樟柳碱
离心式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长期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比较离心式全视网膜光凝(CPRP)与分次模式完成全视网膜光凝(MSPRP)治疗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长期预后情况。方法采用病例系列研究,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的NPDR患者114例(114只眼),随机分为CPRP组(58例58只眼)和MSPRP组(56例56只眼),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视力预后、激光能量密度、视网膜微动脉瘤消退、硬性渗出和棉絮斑消失、视网膜微血管异常、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等情况。结果随访观察显示,CPRP组有效控制43只眼,稳定14只眼;MSPRP组有效控制41只眼,稳定14只眼;两组各有1例新增的NP区和视网膜血管微动脉瘤,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2%及98.2%。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黄斑水肿或加重,未出现新生血管及无明显无灌注区存在。两组患眼治疗前CMT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8个月,两组CM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离心式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效果良好。
田蓓张茉莉朱晓青魏文斌
关键词:全视网膜光凝糖尿病
577、532nm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被引量:45
2016年
目的对比观察577、532nm波长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临床确诊的重度NPDR患者23例41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接受治疗的激光波长,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分为577nm组和532nm组,分别为11例20只眼和12例21只眼。分别使用577、532nm激光单点模式行PRP。记录两组激光功率、光斑点数、能量密度。治疗后1d,1、3、6、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散瞳后间接检眼镜、视野、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治疗后BCVA、30°~60°环形范围内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F-ERGa、b波振幅、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治疗后6个月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患眼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变化情况。以BCVA提高或不变为治疗有效。结果两组患眼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0%、23.8%;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3,P〈0.05)。两组患眼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及F-ERGa、b波振幅治疗后1d均较治疗前1d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68、7.57、4.52,P〈0.05);3、6、12个月,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t=2.41、3.48、1.23)及F-ERGa、b波振幅(a波:t=5.82、4.45、7.83;b波:t=5.40、3.23、4.67)提高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眼均未出现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577nm组、532nm组平均激光功率分别为(436.25±54.65)、(446.43士35.61)mw;平均激光光斑点数分别为(1952.95±299.09)、(2119.05±302.69)点;平均能量密度分别为(7.60±1.30)、(7.60±3.00)mW×ms/μm2。两组激光功率(t=1.35)、光斑点数(t=2.85)、能量密度(t=1.9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532nm波长激光比�
张茉莉田蓓魏文斌
关键词:激光凝固术
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14年
传统长脉冲单点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全视网膜光凝经常存在视力下降、视野缩小、黄斑水肿加重等副作用.多点扫描激光属于目前热议的低强度光凝,因具有短脉冲、可调预设模式等优势,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的新手段.目前国内应用及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回顾多点扫描激光的发展现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方法及其优缺点相关文献发现,多点扫描激光损伤范围小、疼痛感轻、黄斑水肿发生率低、耗时少、光斑布局美观等优点,但尚有一些不足之处.
张茉莉田蓓魏文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