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梅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缺血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清
  • 1篇血性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认知功能障碍
  • 1篇年龄
  • 1篇缺血性脑血管
  • 1篇缺血性脑血管...
  • 1篇慢性
  • 1篇慢性脑缺血
  • 1篇脑缺血
  • 1篇脑血
  • 1篇脑血管
  • 1篇脑血管病
  • 1篇颈动脉
  • 1篇颈动脉粥样硬...

机构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上海市第十人...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上海市中西医...

作者

  • 2篇王晓梅
  • 1篇陈黎佶
  • 1篇孙凤
  • 1篇吴春岚
  • 1篇宋倩
  • 1篇朱刚
  • 1篇徐畅

传媒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MMP-8和IL-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MMP-8和IL-6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接受体检的8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MMP-8和IL-6水平。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与血清MMP-8和IL-6水平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MMP-8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中不稳定斑块28例,稳定斑块32例,斑块类型介于中间20例。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MMP-8和IL-6水平高于中间斑块和稳定斑块患者,中间斑块患者血清MMP-8和IL-6水平高于稳定斑块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程度与血清MMP-8和IL-6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1,0.66;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MMP-8和IL-6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相关。
徐畅王晓梅朱刚宋倩陈黎佶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MMP-8IL-6
慢性脑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慢性脑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慢性脑缺血患者97例,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和无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MoCA评分,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为(22.47±2.39)分,无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为(28.05±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焦虑、抑郁、病变部位、心房颤动、脑白质疏松、LDL-C偏高、hs-CRP偏高、Hcy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焦虑、抑郁、左侧大脑半球病变、hs-CRP偏高是影响慢性脑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慢性脑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较高,其中病变发生于左侧大脑半球、高龄患者及合并基础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临床上应对高危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以期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陈婡王晓梅吴春岚孙凤
关键词:慢性脑缺血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年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