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颖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种鲜食葡萄全程组合滴灌肥
- 本发明涉及一种鲜食葡萄全程组合滴灌肥,该滴灌肥根据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不同需求,运用滴灌技术将水溶性肥料运输到葡萄根部区域,本发明滴灌肥包括葡萄萌芽期所用的肥料、葡萄开花坐果期所用的肥料、葡萄果实膨大期所用的肥料、...
- 张丽娟吉艳芝马文奇冯万忠汪新颖
- 文献传递
- 根层调控对小麦-玉米种植体系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高产田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低、氮素累积严重的问题,探索不同根层调控措施对作物氮素利用及土壤NO3--N残留的影响。【方法】以华北平原高产粮田为对象,设置传统水氮、水氮调控、调控+土壤调理剂(Agh)、调控+CRU(用含量为43%的缓释尿素代替氮肥)和调控+植物生长调节剂(GGR)田间小区试验,采集测定土壤、植株及根系样品,分析不同根层调控措施对氮素利用的效果。【结果】在控水减氮前提下,调理剂和GGR处理的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吸氮量均高于传统水氮。小麦拔节期GGR处理80—100 cm土层根系分布较多,表明GGR能促进中下层根系的发育;玉米大喇叭口期,藁城调理剂和大名GGR处理20—5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均明显高于传统水氮。第一个轮作季,藁城和深州GGR的0—200 cm土体各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均显著低于传统水氮,尤其在60—100 cm土层硝态氮的残留最低;第二个轮作季,藁城调理剂和大名GGR处理各土层硝态氮的残留量显著低于传统水氮。第一个轮作季的调理剂和第二个轮作季的GGR(藁城)的氮素表观亏缺量较大,说明根层调控促进了作物对土壤累积氮素的利用。根层调控措施能够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灌溉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偏生产力(PFPN)较传统水氮平均提高了2.47 kg·m-3和18.08 kg·kg-1,平均增收258.43元/667 m2。【结论】在华北平原高产田,不同根层调控措施的小麦、玉米单季及周年的产量较传统水氮平均分别提高了8.58%、5.99%和7.13%;两季作物收获后0—100 cm土层中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传统水氮平均分别降低了70.73和59.44kg·hm-2,明显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的残留,减缓了向土体深层的淋溶损失;促进了小麦、玉米关键生育期根系的发育。总之,通过在控水减氮的基础上添加土壤调理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GGR)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
- 彭亚静汪新颖张丽娟郝晓然乔继杰王玮吉艳芝
- 关键词:小麦-玉米轮作土壤调理剂
- 不同施肥深度红地球葡萄对^(15)N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深度葡萄对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为指导葡萄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北葡萄主产区怀来地区15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通过不同深度(0 cm、20 cm、40 cm)春施^(15)N-尿素,分析葡萄树体^(15)N的吸收、分配和利用规律。[结果]20 cm中层施肥红地球葡萄的产量最优,达22.77 t/hm^2,果实Vc含量最高,达117.2 mg/kg,与表层(0 cm)施肥(产量16.22 t/hm^2和Vc 103.8 mg/kg)和40 cm深层施肥(产量19.32 t/hm^2和Vc 102.3 mg/kg)均存在显著差异;各生育期细根及其他各器官的Ndff 20 cm中层施肥均显著高于表层(0 cm)和深层(40 cm)施肥;3个施肥深度植株各器官在同一时期的^(15)N分配率无显著差异,且整个生育期各器官^(15)N分配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可见不同的施肥深度对^(15)N在各器官间的迁移和分配影响较小;植株对^(15)N-尿素的利用率随物候期的推移均呈升高的趋势,盛花期最低,且20 cm中层施肥葡萄树体对氮素的吸收能力最强,氮素利用率最高,四个时期分别为7.36%、14.70%、20.24%和24.54%,均大于表层撒施(7.05%、10.74%、12.70%和16.54%)和40 cm深层施肥(5.39%、7.31%、10.93%和13.62%);果实膨大期,整株^(15)N利用率为后部>中部>前部且地上部为叶>果>干>枝,地下部为细根>粗根>主根,各施肥深度表现一致,且3个不同施肥深度,同一部位植株的果实、叶、枝、干和根的^(15)N利用率均以20 cm沟施最高,显著高于表施和40 cm沟施。[结论]20 cm中层施肥葡萄树体对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最强,各器官的氮素利用率最高,施肥深度对红地球葡萄树体氮素的吸收、利用具有显著的影响对树体氮素的分配影响较小,综合考虑,河北主产区红地球葡萄以20 cm施肥深度为最佳。
- 汪新颖周志霞王玉莲吉艳芝尹兴马文奇张丽娟
- 关键词:红地球葡萄施肥深度利用率
- 冀北丘陵山地葡萄优质高效水肥调控技术
- 张丽娟周志霞吉艳芝冯万忠赵希艳孙绳军胡道春刘会玲杜国强尹兴汪新颖乔继杰马振朝张克东王玉莲
- 课题研究明确了冀北丘陵山地酿酒和鲜食葡萄水肥需求特点及其调控的关键期、用量和次数,研发出适宜葡萄不同生育期的水溶肥配方,创建了酿酒和鲜食葡萄水肥一体化调控技术,并制定了酿酒葡萄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针对葡萄清洁生产,优化了...
- 关键词:
- 关键词:葡萄水肥调控丘陵山地
- 一种鲜食葡萄全程组合滴灌肥
- 本发明涉及一种鲜食葡萄全程组合滴灌肥,该滴灌肥根据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不同需求,运用滴灌技术将水溶性肥料运输到葡萄根部区域,本发明滴灌肥包括葡萄萌芽期所用的肥料、葡萄开花坐果期所用的肥料、葡萄果实膨大期所用的肥料、...
- 张丽娟吉艳芝马文奇冯万忠汪新颖
- 文献传递
- 填闲作物消减棚室蔬菜土壤硝态氮潜力分析
- 为了明确填闲作物对棚室蔬菜土壤NO3--N的消减潜力,揭示不同填闲作物消减土壤剖面累积NO3--N的特征,并为探索阻控棚室蔬菜土壤氮素淋溶损失机制及预防地下水污染提供理论依据.以华北平原传统的棚室蔬菜轮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 尹兴汪新颖张丽娟倪玉雪任翠莲巨晓棠吉艳芝
- 滴灌施肥对红地球葡萄产量、品质及土体氮磷钾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9年
- 【目的】研究滴灌施肥对‘红地球’葡萄产量、品质与土体氮磷钾分布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制定河北省葡萄水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及技术依据。【方法】以河北省怀来县15年生‘红地球’葡萄为试材,设置5个不同水肥投入水平,分别为传统灌溉施肥(CK)、传统施肥+滴灌(FCK+D)、滴灌施肥Ⅰ(F1+D)、滴灌施肥Ⅱ(F2+D)、滴灌施肥Ⅲ(F3+D)。滴灌用水量为传统灌溉用水量的55%,CK与FCK+D施肥总量相同(N、P_2O_5、K_2O总施入量分别为2708.7、2615.45、1315.2 kg/hm^2),与CK相比,F1+D总N、P_2O_5、K_2O施入量分别降低了68.32%、87.61%、40.47%;F2+D较F1+D减少17.31%的磷和12.54%钾肥量,F3+D又降低了18.53%的氮肥量。对葡萄的产量与品质和氮、磷、钾等养分在0—100 cm土体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养分利用效率及成本收益。【结果】2012年和2013年CK处理葡萄产量分别为24115 kg/hm^2和23020 kg/hm^2,F1+D处理显著高于CK,分别为28830、27272 kg/hm^2,平均提高了19.0%,而F2+D、F3+D和FCK+D与C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品质方面,F3+D的千粒重显著高于CK,在2012与2013年分别为11.39、11.47 kg,平均提高了7.2%,而F1+D、F2+D和FCK+D与C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012年和2013年CK处理果实Vc含量分别为14.36、14.42 mg/100 g,F1+D、F2+D和F3+D显著高于CK,分别平均提高了16.7%、15.2%和15.6%。在土体养分分布方面,土体中上层(0—60 cm)滴灌施肥处理养分含量与传统水肥处理不存在显著差异,但60—100 cm土层中,F1+D的硝态氮、速效磷含量最低,分别为21.37、28.56 mg/kg,F1+D、F2+D和F3+D的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26.11、117.75、139.00 mg/kg,均显著低于CK,但三者间无显著差异。滴灌施肥各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最高可比CK高出209.1%和266.3%;F1+D、F2+D、F3+D在水肥投入及用工成本上较传统管理分别平均节省了17857.5、18547.5、17752.5元/hm^2,实现了增产增效。【结论】葡萄生产中�
- 张杰韩建孙卓玲张丽娟尹兴汪新颖吉艳芝
- 关键词:葡萄滴灌施肥
- 施肥深度对葡萄氮素营养特征及土体硝态氮迁移的影响
- 葡萄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利益的驱动下,传统盲目的大量施肥及不合理的施肥方式,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造成肥料大量浪费,影响了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合理施肥成...
- 汪新颖
- 关键词:红地球葡萄施肥深度
- 文献传递
- 不同管理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被引量:34
- 2015年
- 【目的】本文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探讨传统(CT)和优化(YH)两种管理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分析目标产量下化肥氮的变化,解析夏玉米花前、花后氮素利用及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夏玉米的科学合理施氮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在传统和优化两种管理方式定位试验中设置15N微区,采用将15N标记的尿素表施的方法,分析植株和土壤样品。新鲜土壤用1 mol/L KCl浸提,滤液用TRACCS 2000型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的NH+4-N和NO-3-N含量。15N标记的土壤和植物全氮的测定用烘干样(过0.15 mm筛),然后用美国THERMO finnigan公司生产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DeltaplusXP进行测定。【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优化方式下夏玉米籽粒产量和总吸氮量显著高于传统方式,分别增加12%和10%。作物收获后,优化方式的15N吸收量及利用率显著高于传统方式,利用率分别为20.81%、32.54%。夏玉米各器官中氮素的积累量和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土壤氮显著高于肥料氮,传统方式籽粒中氮素的57.73%、优化方式籽粒中氮素的45.15%来自各器官的转移,近一半的氮素是在花后积累的,基施高氮对作物生长作用不大。开花期土壤表层硝态氮含量传统方式显著高于优化方式,收获后有所降低,而土壤深层含量明显增加,有向下淋洗的趋势。夏玉米收获后,传统方式各土层的原子百分超均高于优化方式,而且在20—40 cm处出现了明显的15N累积峰,与开花期相比,40 cm以下土层的原子百分超明显增大,氮肥随水向下淋洗强烈。夏玉米收获后传统方式土壤氮素残留率高达56.18%,表现为土壤残留>损失>作物吸收;优化方式则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损失。【结论】在优化方式中夏玉米施氮量为N 185 kg/hm2时,玉米达到高产水平且氮肥的利用率高。适当减少施氮量及增加后期追肥次数可实�
- 徐明杰张琳汪新颖彭亚静张丽娟巨晓棠
- 关键词:夏玉米
- 冀中南小麦玉米两熟区控水节肥高效管理技术
- 张丽娟吉艳芝刘会玲张金辉彭亚静张英华甄文超冯万忠尹兴王玮汪新颖
- 课题研究了小麦玉米的水肥产量效应与氮素平衡阈值、不同灌溉方式下区域土壤养分积累和损失特征以及土壤供肥潜力等,并取得如下创新。明确了井、渠两类灌区冬小麦夏玉米典型农田10米厚不饱和层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渠灌区土壤硝态氮通体淋...
- 关键词:
- 关键词:小麦玉米土壤调理剂植物生长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