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鸿

作品数:21 被引量:33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企业
  • 2篇知识产权
  • 2篇中国高铁
  • 2篇通信
  • 2篇通信产业
  • 2篇中小企业
  • 2篇共性技术
  • 2篇高铁
  • 2篇产权
  • 1篇大样本
  • 1篇新型工业化
  • 1篇演进
  • 1篇政企
  • 1篇制造业
  • 1篇中国式现代化
  • 1篇商标
  • 1篇生产效率
  • 1篇实用新型专利
  • 1篇市场化
  • 1篇市场化竞争

机构

  • 19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北京市委党校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工程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宏观经济研究...
  • 1篇中国电子信息...
  • 1篇中国移动通信...
  • 1篇合肥通用机械...

作者

  • 19篇江鸿
  • 10篇贺俊
  • 4篇吕铁
  • 3篇黄阳华
  • 1篇黄群慧
  • 1篇陈玲
  • 1篇黄汉权
  • 1篇王凤彬
  • 1篇王璁
  • 1篇史丹
  • 1篇江飞涛
  • 1篇黄娅娜
  • 1篇邵婧婷

传媒

  • 3篇学习与探索
  • 3篇管理世界
  • 2篇经济与管理研...
  • 1篇行政与法
  • 1篇经济论坛
  • 1篇经济管理
  • 1篇中国经贸导刊
  • 1篇中州学刊
  • 1篇企业经济
  • 1篇改革
  • 1篇中国科技财富
  • 1篇中国发展观察
  • 1篇人民周刊
  • 1篇新型工业化理...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协调视角的产业政策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无论从何种理论视角出发,在审慎认识产业政策有效性边界的前提下,认识并矫正中国现行产业政策的不足,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当前中国产业政策研究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产业政策的本质是通过政策措施的适度干预来解决市场失败、多主体协调和系统失败问题(贺俊,2017)。如果企业行为的外部性造成市场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在于激励市场主体的投资向全社会最优水平收敛。
江鸿贺俊
关键词:经济发展
韩国推进智能制造的最新部署及其启示被引量:4
2018年
韩国政府充分考虑本国大型财阀集团智能制造技术积累雄厚而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亟待提升的现状,以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为导向,采用政府主导、官民合作、财阀支援的模式,集中推进智能工厂特别是中小企业智能工厂建设,以期提高制造业整体智能化水平。据韩国中小企业厅统计,截至2016年,通过智能工厂建设和改造项目,韩国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29%,次品率减少了27%,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了25%。
黄群慧江鸿贺俊
关键词:韩国政府企业生产效率技术应用
共性技术创新的关键障碍及其应对——基于创新链的分析框架被引量:26
2019年
共性技术是处于"竞争前"阶段并具有"通用性"的技术,具有广阔的产业应用前景。支持共性技术创新与扩散已成为众多国家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然而,与产业技术创新相比,共性技术创新存在诸多特殊障碍。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必须据此调整,消除障碍,才能有效促进共性技术发展。本文构建一个基于技术创新链条的分析框架,从共性技术的基本技术特征出发,识别出共性技术创新链条不同环节的关键障碍。这些障碍包括技术识别阶段的技术路线和市场信息"双盲"条件,技术研发阶段创新主体之间的竞合关系,以及技术应用阶段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建议完善跨领域的技术预见参与过程,建立与创新主体竞合关系阶段性变化相适应的共性技术研发合作动态机制,推广有利于共性技术保护与扩散的差别化、低门槛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
江鸿石云鸣
关键词:共性技术知识产权竞合关系
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机制与最优项目治理
2023年
为拓展我国产业政策组织效率提升问题研究,本文以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为研究主题,在提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围绕治理原则、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维度分析了重大科技项目的最优治理模式。本研究认为,当前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效率提升的关键缺口在中观的项目治理层次。重大科技项目应在分类基础上采用匹配不同情境的项目治理原则,构建适应性的组织结构,明确各组织实体的角色和功能,并优化项目治理的运行机制。
邵婧婷江鸿
关键词:重大科技项目项目治理
“十四五”时期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被引量:12
2020年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形态将从工业经济进一步加速向数字经济转型,通信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将从工业基础设施向数字化引擎转变。充分发挥通信产业的引擎和驱动作用,应强化顶层制度设计,推动通信产业和数字经济统筹部署。具体而言,要加快通信产业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垂直应用市场创新活力;推进通信技术与新兴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推动通信技术在终端消费、工业生产、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应用;完善信息通信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夯实产业安全组织保障;培育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和产业生态,推动通信技术领先向数字经济生态全面领先方向转变。
李伟贺俊江鸿
关键词:通信产业发展数字经济
技术赶超的激励结构与能力积累:中国高铁经验及其政策启示被引量:93
2018年
本文把技术赶超的过程,理解为微观主体在特定的激励结构下持续开展高强度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国高铁从试验性探索、引进消化吸收、正向设计再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技术赶超过程,嵌入在中国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为高铁在21世纪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而中国的总体改革进程又为高铁产业的制度变革打开了空间,并与高铁自身的管理体制、产业组织结构等因素共同塑造了高铁的微观激励结构。这样的激励结构,不仅促使创新主体开展高强度的技术学习,而且促成了高铁有别于中国多数产业的组织间合作关系,最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作为典型的复杂产品系统,"干中学"、"用中学"和"试验中学"是中国高铁技术能力积累的核心机制,而在技术能力积累的过程中,消化吸收能力、正向设计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背后,则是高铁部门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政府在中国高铁部门创新体系中发挥了独特的、强有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铁对其他产业技术赶超的启示,绝不是泛化"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具有特定边界条件的发展模式。不考虑各产业在技术范式、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试图将高铁经验简单复制到其他产业的观点是不当,甚至是危险的。
贺俊吕铁黄阳华江鸿
抓住代际转换窗口期 推动通信产业持续领先
2024年
通信产业是我国拥有全球标准话语权和技术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当前,正值通信产业代际转换的关键期,全球通信产业竞争焦点转向新一代通信网络标准以及围绕新标准的新应用场景。我国需要抓住这一窗口期,强化标准建设优势、规模部署优势和应用创新优势,推动通信产业实现持续领先。
江鸿贺俊李伟
关键词:通信产业窗口期
试论新时代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被引量:2
2020年
新时代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呈现出专利授权总量与申请强度持续增长、商标注册高度活跃、专利实施率较高、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体系不断增强等新特征,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专利质量和发明专利实施率有待提高、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活跃程度不足、新业态和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应构建以专利质量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打造新形势下的知识产权海外预警与保护平台,推进新业态和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强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援助工作,系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
石云鸣江鸿
关键词: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
政企能力共演化与复杂产品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中国高速列车产业技术追赶的纵向案例研究被引量:47
2019年
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追赶难度远高于大规模制成品,其成功与系统集成能力的发展和政府主体的影响紧密相关。高速列车是中国技术追赶最为成功的复杂产品系统产业之一。本文采用演化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制度安排—企业能力"分析范式,将政府与企业视为两类能力主体,通过对该产业技术追赶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政企能力表现出鲜明的共演化特征,且这种共演化是产业技术追赶的基础机制。具体而言,政府能力塑造了企业能力的变异方向、选择标准与复制概率,企业能力又影响了政府能力的选择标准和复制难度。政企能力经历了替代、互补、分化的共演化过程,在产业层次上相互迭加,形成了完备、先进的系统集成能力结构,进而实现了技术追赶。
江鸿吕铁
关键词:复杂产品系统
央企集团管控架构的演进:战略决定、制度引致还是路径依赖?——一项定性比较分析(QCA)尝试被引量:115
2014年
本文以104家国资委监管的、在体制转型中面临"难管控"问题的央企集团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大型国企集团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异于钱德勒"结构追随战略"命题的管控架构选择及其前因条件,分析集团战略、制度改革、历史轨迹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作为中文管理学界首批尝试使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的研究之一,本文探索性地识别出三类本土化的管控架构配适性选择,即可由战略要素独立解释的"钱德勒式"配适、由战略要素与互补要素共同解释的"准钱德勒式"配适、完全由替代战略要素的其他要素解释的"非钱德勒式"配适,并对比了这些配适的前因条件构型差异。基于历史、制度要素的印迹效应和集团总部自主选择意愿的相对强弱,本文将"非钱德勒式"配适进一步区分为路径依赖型与选择变异型。结果表明,在中国情境下,经典的"钱德勒式"配适的比重远低于其他两类,仅有非相关多元化央企集团的管控架构选择符合其预测;在"准钱德勒式"和"非钱德勒式"配适中,公司制改造等制度因素和集团组建方式等历史因素作为不可缺少的影响条件,使众多专业化和相关多元化央企集团做出了与经典预测迥异的管控架构选择。本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大型国企集团的管控理论。
王凤彬江鸿王璁
关键词:集团管控组织架构构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