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士强

作品数:42 被引量:141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核科学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3篇标准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30篇小麦
  • 11篇偃麦草
  • 11篇长穗偃麦草
  • 9篇霉病
  • 9篇赤霉
  • 9篇赤霉病
  • 8篇选育
  • 7篇抗性
  • 6篇高产
  • 5篇性状
  • 5篇基因
  • 4篇诱变
  • 4篇栽培
  • 4篇栽培技术
  • 4篇抗病
  • 4篇分子标记
  • 4篇病抗
  • 4篇赤霉病抗性
  • 3篇小麦黄花叶病
  • 3篇结实率

机构

  • 35篇江苏里下河地...
  • 17篇扬州大学
  • 3篇江苏金土地种...
  • 1篇扬州职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扬州市职业大...

作者

  • 42篇陈士强
  • 26篇何震天
  • 26篇张容
  • 24篇王建华
  • 12篇刘建凤
  • 11篇陈建民
  • 10篇韩燕
  • 9篇陈秀兰
  • 8篇高勇
  • 6篇黄泽峰
  • 5篇戴毅
  • 4篇肖欢
  • 4篇张璐璐
  • 3篇秦树文
  • 3篇高营营
  • 2篇朱雪
  • 2篇王锦荣
  • 2篇谢兆伟
  • 2篇刘满希
  • 2篇葛江燕

传媒

  • 5篇核农学报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中国种业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2篇金陵科技学院...
  • 2篇大麦与谷类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现代分子植物...

年份

  • 3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7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扬辐麦13的选育被引量:1
2023年
为适应绿色、高效、优质小麦产业发展需求,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以高产小麦品种扬辐麦4号为母本、优质抗病小麦品种镇麦9号为父本,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技术相结合,育成高产、多抗、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扬辐麦13。2017-2020年度完成江苏省淮南组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麦20210005)。扬辐麦13综合抗性强,中抗赤霉病、免疫白粉病、抗小麦黄花叶病、高抗穗发芽、抗倒伏;品质优,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该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小麦的清洁、高效生产,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品种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还需做到适期播种、优化群体结构、合理肥料运筹、综合病虫害防治并及时收获。
张容陈士强王汝琴刘建凤韩燕王建华范德佳冯丹宁何震天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技术
利用CRISPR/Cas技术改良作物抗病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0年
病原体引起的作物病害日益增多,严重威胁世界粮食安全。CRISPR/Cas等基因组编辑技术能够实现基因组DNA片段插入或缺失、碱基编辑以及基因表达调控,已成为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方法。植物具有模式触发免疫反应(PTI)和效应子触发免疫反应(ETI)两层免疫机制,相关基因可分为抗性基因(R)和感病基因(S)。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改造R基因或S基因,能够改良作物对病原体的抗性,以及定向降解病毒基因组可增强作物对病毒的抗性。水稻、小麦、番茄等作物已成功运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改良抗病性。基因组编辑技术发展迅速,效率不断提高,但仍应在相关法规的监管下依法进行研究。本文介绍了作物的抗病免疫机制和CRISPR/Cas技术在基因组编辑中的应用,总结了改良作物抗病性的基因组编辑策略以及利用CRISPR/Cas技术提高作物抗病性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CRISPR/Cas技术在改良作物抗病性中的发展前景。
范德佳陈士强王建华张容刘建凤陈秀兰何震天
小麦背景中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发展
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是小麦重要的野生近缘植物,具有很多优良性状,是小麦进行遗传改良最有利用价值的野生物种之一,其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尤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利用ISSR/IRAP/RE...
朱雪陈士强高勇黄泽峰陈建民
关键词:小麦长穗偃麦草赤霉病SCAR标记
基于抑制消减杂交开发长穗偃麦草(Lophopyrum elongatum)特异分子标记被引量:9
2012年
分别以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和普通小麦中国春的基因组DNA作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去除2个基因组DNA之间的同源序列,获得长穗偃麦草特异的DNA片段构建的单向抑制消减文库,并对随机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引物,获得36个长穗偃麦草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成功率高达69.2%。这些标记均能在具有长穗偃麦草E染色体的不同小麦背景和不同世代中稳定表现,可用于小麦背景中跟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或片段。
葛江燕陈士强高营营高勇朱雪黄泽峰陈建民
关键词: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SSH
一种改良的提高小麦结实率的杂交授粉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的提高小麦结实率的杂交授粉方法,属于植物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对小麦有性杂交的父本麦穗采用套管灭菌营养液培养以延长父本麦穗活力保障较长的授粉时间、定期多次拍打以提高授粉几率、牛皮纸袋套袋防止串粉和后期籽...
陈士强张容何震天
文献传递
基于TRAP的长穗偃麦草SCAR标记的开发及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开发长穗偃麦草的特异标记,依据TRAP技术,利用56对固定引物与随机引物的组合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附加系等材料进行PCR扩增,共筛选出160条分布于长穗偃麦草1E-7E染色体的特异扩增片段。通过对104个片段的序列进行同源比对,选择与小麦无同源序列的区段设计138对引物,分别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中国春-长穗偃麦草附加系进行PCR扩增,最终获得30个长穗偃麦草特异SCAR标记,发展标记的效率为53.6%。利用这些特异SCAR标记对硬粒小麦(AABB)与异源六倍体小麦(AABBEE)杂交产生的F2中38个单株进行扩增鉴定,9个单株仅附加了1条相同的E染色体,其余为多条E染色体或者无E染色体附加。这些SCAR标记在不同材料和世代表现出优越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可用于检测小麦背景中附加的相关长穗偃麦草染色体。
秦树文戴毅陈士强张璐璐刘慧萍曹文广FEDAK George高勇陈建民
关键词:长穗偃麦草小麦
小麦穗型突变体表型及其转录组分析
2023年
为了明确突变体小麦穗型变化的分子机制,对源自扬辐麦4号的穗型突变体sui1进行表型分析,并在不同的穗生长阶段(孕穗期T1、灌浆期T2),对突变体sui1与野生型的穗轴节和穗下节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野生型,突变体的穗轴节、穗下节长度变短,株高降低,赤霉病发病程度加重。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时期穗下节差异表达基因多于穗轴节,相同组织孕穗期差异表达基因多于灌浆期,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526个,其中上调基因890个,下调基因1636个;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类发现,不同组织的分子功能注释基因在两个时期富集相同,大部分集中在三磷酸腺苷(ATP)结合上;差异表达基因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植物-病原体互作通路富集基因最多,不同时期生物中的碳固定通路富集因子最高,不同组织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富集因子最高;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植物-病原体互作通路基因筛选,筛选出相关基因160个,其中防御反应基因63个(39%),蛋白激酶活性基因21个(13%),二磷酸腺苷(ADP)结合基因18个(11%),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对小麦突变体sui1穗轴节及穗型性状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今后探究小麦穗型变异的分子机制和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小麦产量、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
张容陈士强刘建凤王建华范德佳韩燕何震天
关键词:小麦穗型突变体转录组
长江中下游麦区279个品种(系)小麦黄花叶病抗性研究
2024年
小麦黄花叶病是影响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筛选抗小麦黄花叶病种质资源,本研究对近30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选育的27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田间小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抗小麦黄花叶病主效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Ym.nau-5A.1和QYm.nau-2D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以分析抗病QTL在品种(系)中的传递过程。结果显示,抗病材料为174个,占62.4%,其中仅含QYm.nau-5A.1和QYm.nau-2D的材料分别为30、98个,两个QTL均含的材料为9个,两个QTL均无的为37个,表明还存在其他抗病基因或QTL;感病材料为105个,占37.6%,其中仅含QYm.nau-5A.1和QYm.nau-2D的分别为6、25个,两个QTL均无的为74个。进一步分析小麦品种(系)系谱发现,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系)的QYm.nau-5A.1主要来自于西风小麦,通过宁麦9号传递;QYm.nau-2D主要来自于苏麦6号、扬辐麦9311、郑麦9023,其中苏麦6号中的抗性QTL主要通过镇麦9号传递。本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黄花叶病抗性分子育种及新抗病基因挖掘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王汝琴范德佳何震天张容张容韩燕王建华
关键词:小麦小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分子标记
长穗偃麦草优异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长穗偃麦草比较公认的有2个种,即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2n=2X)和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2n=10X),是重要的小麦近缘种,具有抗病、抗寒、抗旱、耐盐碱等优良性状。因其基因组中蕴含许多对小麦品种改良极为有用的基因,且易与小麦杂交等优势,多年来长穗偃麦草一直作为小麦遗传改良的优良种质资源而备受关注。本文对长穗偃麦草的基因组研究及其在小麦的抗逆、抗病和提高光合能力、产量及高分子量谷蛋白(HMW-GS)含量等方面的应用做了综述,为其基因组中优异基因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士强何震天张容王建华王锦荣陈建民陈秀兰
关键词:长穗偃麦草基因组小麦抗病
优质粳稻新品种扬辐粳7088的选育
2023年
扬辐粳7088属于常规迟熟中粳稻,株高适中,株型半紧凑,群体整齐度好,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好,202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稻20230051)。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扬辐粳7088全生育期152.5d,与对照淮稻5号相当;株高98.8cm,亩有效穗数23.0万穗,每穗总粒数129.1粒,结实率93.2%,千粒重27.0g;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稻米品质符合NY/T 593—2021《食用稻品种品质》优质2级标准。对扬辐粳7088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以及相应的栽培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范德佳陈士强何震天张容王汝琴韩燕肖欢王建华
关键词:优质粳稻选育栽培技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