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门静脉高压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神经分布与定量研究
- 2015年
-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神经纤维分布与密度变化,评估残脾保留的价值。方法:选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行脾大部切除并残脾腹后固定术患者13例,收集患者术后切取的巨脾组织,以及术后8年穿刺获取的残脾组织,另取外伤性脾组织13例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脾神经肽Y(NPY)和神经丝蛋白200(NF 200)阳性神经纤维分布及密度。结果:3组脾组织NPY和NF200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部位大致相同,但两者在巨脾组织中的密度明显较高。红髓部分的定量分析显示,巨脾组织NPY与NF200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均明显高于残脾组织和正常脾组织(均P<0.05),而两种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在残脾组织与正常脾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巨脾大部切除术后残脾神经纤维分布及含量与正常脾大致相同,提示解除高压环境后,残脾神经功能能逐渐恢复正常。
- 褚海波王磊徐永波王涛鞠玲燕菅凤国赵建华
- 关键词:脾大脾切除术神经纤维
- 浅表血栓性静脉炎管壁的细胞凋亡水平变化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检测浅表血栓性静脉炎管壁的细胞凋亡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凋亡与静脉管壁扩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大隐静脉曲张标本50例,其中浅表血栓性静脉炎(血栓组)和单纯静脉曲张标本各25例(曲张组)。正常大隐静脉标本15例(对照组)。采用末端标记法(TUNEL)、免疫荧光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水平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血栓组和曲张组管壁内膜和中膜凋亡细胞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组和曲张组管壁Bcl-xl阳性蛋白呈高表达,对照组管壁Bax阳性蛋白呈高表达。电镜显示,3组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为线粒体嵴模糊、髓样变、核染色质边集。结论浅表血栓性静脉炎和曲张静脉通过内源性通道引发细胞凋亡调节异常,导致静脉管壁扩张、增厚,推测其可能是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之一。
- 孙延平吴洪娟王磊徐永波唐金元李坤张晶晶李虎褚海波
- 关键词:静脉曲张隐静脉细胞凋亡
- 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复发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复发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住院的复发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300例,通过ELISA方法测定尿11-d-TXB2水平,并根据其水平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非阿司匹林抵抗组,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ast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 Insulin, FINS)水平,观察2组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发生率;同时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测定COX-1基因A-842G位点多态性。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组胰岛素抵抗率更高;阿司匹林抵抗组中G等位基因频率(18.7%)明显高于非阿司匹林抵抗组(2.6%)(P<0.05);携带等位基因G的个体患有阿司匹林抵抗是非等位基因G携带者的2.108倍(OR=2.108;95%CI=2.049~4.237)。结论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复发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COX-1基因A-842G位点存在相关性。
- 张锐王洪海王磊姜明一王永春马梦冰钟池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复发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基因多态性
- 门静脉高压症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 2016年
- 脾脏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并具有代谢和内分泌调节功能。脾脏的许多功能独一无二。脾白髓的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聚集、成熟之地,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脾肿大不仅有红髓充血,同时伴有血管增生和纤维化及淋巴组织增生与活跃。
- 褚海波王磊徐永波王涛王美红菅凤国赵建华
- 关键词:脾细胞凋亡门静脉高压症脾大淋巴组织增生
- 细胞凋亡与血管重塑的关系
- 2014年
- 细胞凋亡存在于正常血管壁的代谢中,且贯穿于病变动静脉血管重塑的全过程。在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细胞凋亡对其影响有所不同,并在动静脉血管重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就细胞凋亡的机制及细胞凋亡与动静脉重塑的关系作一综述。
- 褚海波王磊
- 关键词:细胞凋亡动脉粥样硬化静脉曲张血管重塑
- 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微血管密度和CD34、VEGF、VEGFR-2表达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观察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VEGF、VEGFR-2、CD34的表达,探讨残脾微血管密度(MVD)变化。方法:选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患者13例,术后切取脾组织为巨脾组,术后8年穿刺获取脾组织为残脾组,另设外伤性脾组织13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对残脾MVD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残脾组红髓MVD为(12.54±1.32)个/高倍视野,脾实质为(16.64±1.10)个/高倍视野;巨脾组红髓MVD为(16.72±1.41)个/高倍视野,脾实质为(21.20±1.52)个/高倍视野;对照组红髓MVD为(9.65±1.47)个/高倍视野,脾实质为(13.56±1.14)个/高倍视野。巨脾组MVD值与残脾组、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脾组MVD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脾脏组织CD34表达阳性,VEGF和VEGFR-2表达阴性。结论: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MVD减少,VEGF和VEGFR-2阴性表达。
- 鞠玲燕王磊王涛王美红徐永波李坤唐金元褚海波
- 关键词:残脾微血管密度CD34
- 不同部位大隐静脉管壁细胞凋亡研究
- 2016年
- 目的检测不同部位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细胞凋亡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凋亡与静脉管壁扩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1例曲张大隐静脉(曲张组)和12例正常大隐静脉(对照组),采用TUNEL和免疫荧光染色、Bax和Bcl-xl免疫组化、电镜扫描,观察细胞凋亡水平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曲张组上、中、下3段管壁(内膜和中膜)凋亡细胞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均P〈0.05);对照组下段管壁凋亡细胞比率与上段相比明显减少(P〈0.05)。曲张组3段管壁Bcl—xl凋亡蛋白呈高阳性表达;对照组Bax凋亡蛋白呈高阳性表达。曲张组上、中、下3段管壁Bcl-xl/Bax比值分别与对照组相应段相比明显增加(P〈0.05)。电镜显示,曲张和对照组凋亡细胞(内皮和平滑肌)形态学呈现线粒体嵴模糊、髓样变、核染色质边集。结论在静脉高压下,曲张静脉经线粒体通道引发细胞凋亡调节异常。导致静脉管壁增厚,管腔扩张,这可能是静脉曲张发病机制之一。
- 张晶晶王磊吴洪娟孙延平徐永波李坤唐金元褚海波
- 关键词:静脉曲张细胞凋亡隐静脉
- 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红髓笔毛微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红髓笔毛微动脉(PA)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高血流动力对脾小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患者13例,术后切取脾组织为巨脾组,术后8年穿刺获取脾组织为残脾组,另设外伤性脾组织13例为正常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脾脏红髓PA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巨脾组PA内皮细胞细胞核结构完整,染色质分布正常,一部分线粒体肿胀,变大变圆,基质变浅,线粒体嵴变短变少,甚至消失;一部分线粒体扁平嵴变成烧瓶状,甚至空泡状,基质致密,出现髓样变。残脾组PA内皮细胞核结构完整,染色质分布正常,线粒体基质均匀,嵴断裂减少,未见空泡样变和髓样变。正常组PA内皮细胞细胞核结构完整,染色质分布正常,线粒体嵴片状排列,外膜连续,基质均匀,连续内膜中可见包裹。结论:巨脾大部切除术可减少残脾血管PA增生,逆转PA内皮细胞线粒体的变化。
- 李坤王磊姜维明徐睿徐永波唐金元褚海波张圣明
- 关键词:残脾脾肿大
- 门静脉高压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红髓笔毛微动脉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红髓笔毛微动脉(PA)的变化,为保脾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患者13例,以术后切取脾组织为巨脾组,术后8年穿刺获取脾组织为残脾组.另取13例外伤性脾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EVG染色和免疫组化(CD34),光镜下观察PA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残脾组红髓PA密度和平均截面积分别为(7.63±0.13)个/0.15 mm2和(144.32±16.53)个/μm2;巨脾组为(9.53 ±0.15)个/0.15 mm2和(323.52±99.31)个/μm2;对照组为(4.64 ±0.15)个/0.15 mm2和(185.01 ±23.65)个/μm2.残脾组红髓PA密度与巨脾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巨脾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脾组红髓PA平均截面积与巨脾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巨脾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巨脾大部切除术有利于消除门脉高压导致脾肿大的始动因素,改善脾脏微血管的重构,并可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
- 王磊褚海波赵建华徐永波菅凤国王涛王敏祝筱姬李坤
- 关键词:残脾门静脉高压脾肿大
- 脾大部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远期疗效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 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随访指标,评价脾大部切除大网膜胸骨后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14年采用脾大部切除大网膜胸骨后固定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65例患者手术后生存率、再出血率及辅助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 患者4年内死亡4例,4年生存率为94%,11年生存率为60%.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11例(17%).术后6年和11年白细胞和血小板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量、脾动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缩小或下降(P<0.05);脾脏长径、厚度、横截面积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IgA、IgM、IgG、Tuftsin水平与术前比较无变化(P>0.05).15例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门上腔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 脾大部切除大网膜胸骨后固定术可有效控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出血,纠正脾亢,并保留脾免疫功能,部分患者长期生存.
- 韩玮王磊徐永波赵建华菅凤国张卫华王涛褚海波
-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脾大部切除术分流术